《陆王心学研究》求取 ⇩

第一章心学渊源之一——先秦心性之学1

第一节 先秦哲学之心范畴1

一、中国古代关于心的理解1

二、先秦哲学之“心”3

三、本体观念之“心”8

第二节 孟子的心性之学12

一、孟子哲学的“性”与“心”12

二、心、性范畴与孟子哲学体系的建构18

三、孟子对心学的影响20

第三节 孟、荀心性学说的比较22

—、性善与性伪之分22

二、“尽心知性”与“心知道”论25

三、“万物皆备于我”与“虚壹而静”28

三、“万物皆备于我”与“虚壹而静”28

—、周敦颐:“诚”及“孔颜乐处”33

第—节 周敦颐、张载、邵雍的心学思想33

第二章心学渊源之二——初期理学中的心学思想33

一、周敦颐:“诚”及“孔颜乐处”33

第一节 周敦颐、张载、邵雍的心学思想33

第二章心学渊源之二——初期理学中的心学思想33

二、张载:“大心”说及《西铭》的宇宙境界37

二、张载:“大心”说及《西铭》的宇宙境界37

三、邵雍;“心为太极”说42

第二节 程颢的识仁思想44

—、“识仁”说的提出45

二、“识仁”与程颢对天理的“自家体贴”47

三、“识仁”与“定性”54

四、谢良佐、张九成对“识仁”说的发展58

第三节 二程为学倾向的比较60

一、二程哲学的共同主题61

二、理——二程对宇宙的不同看法63

三、性——二程对个人与宇宙关系的不同理解68

四、二程的性格差异72

第三章陆九渊“心即理”的唯理性心学(上)75

第—节 陆九渊的生平与思想渊源75

—、生平事迹与政治思想75

二、陆学的思想渊源82

第二节 从朱陆之争看陆九渊的立学基点85

—、鹅湖之会86

二、“义利之辨”89

三、“无极、太极”之争92

第三节 心即理——“心同、理同”的本心论99

—、心即理之“理”99

二、公理、同心101

三、“圣人之心”与“某之心”103

第四章陆九渊“心即理”的唯理性心学(下)107

第四节 “先立乎其大”的理性直觉修养论107

—、心与人之“本心”107

二、以心观心的直觉体验109

三、存养本心的方法113

第五节 “知先行后”的认识论与“思”的价值转换120

一、知先行后120

二、思125

第六节 道、器一元论——唯理性心学的论证方法130

一、道与理131

二、道与心135

三、道、器与心、物137

第五章杨简对心学的理论发展143

第一节 杨简其人其说143

第二节 杨简与陆九渊149

一、杨简心学的形成——“反观”与悟入本心150

二、杨简对陆学的发展153

第三节 主观唯心主义的心本论与直觉修养论161

一、《己易》的宇宙观161

二、“毋意”的直觉方法论167

—、“己易”与“万物一体”173

第四节 对王守仁“良知”说的启迪173

二、“灵明”之心即是“良知”175

三、 “心外无物”与“知行合一”177

第六章陈献章的“自然”、“自得”之学(上)180

第一节 明初以来的心性道德之学180

第二节 陈献章的生平及其思想形成背景184

第三节 陈献章的人格追求与社会理想191

第四节 “道”之自然境界论198

—、“道”是一种境界198

二、道的基本含义202

第七章陈献章的“自然”、“自得”之学(下)207

第五节 “心”之直觉本体论207

—、心为得道的“枢机”和“把柄”207

二、心范畴的含义214

第六节 “自得”的涵养论219

一、“自得”219

二、“以自然为宗”的“心学法门”221

三、“静养端倪”与“日用、体认”226

第七节 对陈献章心学的评价234

第八章湛若水——心学发展的中介241

第一节 湛若水的生平及为学要旨241

第二节 湛若水的基本思想及对陈献章心学的继承补正244

一、“万事万物莫非心”的自然本体论244

二、“心得中正则天理”的人生伦理观248

三、心之“虚”、“实”252

四、“随处体认天理”的修养论255

第三节 与王守仁学说“交证天下”262

第四节 对陆学的继承与对朱学的改造274

第五节 湛若水对心学发展的中介作用282

第九章心学之大成——王守仁“致良知”的实践道德说(上)286

第一节 由朱入陆的实践道德学说287

一、实践道德说的形成288

二、实践道德说的基本内容293

三、实践道德说的特点299

第二节 心、理合一的人性论302

一、以人性问题为论证的起点302

二、心、性一元之论证304

三、心性与自然308

第三节 知、行合一的认识论312

—、“知行合—”的提出312

二、知行本体合—317

三、知行功夫合一321

第四节 “致良知”的实践道德本体论328

一、“良知”是具本体特性的实践道德主体328

二、“致良知”是本体功夫333

第五节 心、物感应的论证方法344

一、论证“心外无物”的重要命题344

二、心之灵明是天地万物的主宰346

三、心通过感应派生万物351

一、“万物一体之仁”356

第六节 “万物一体之仁”的设计与玄想356

第十章心学之大成——王守仁“致良知”的实践道德说(下)356

二、“明明德”与“亲民”361

三、圣愚各安其所364

第七节 王守仁的道德实践与人生意境368

—、心中的圣贤标准369

二、“格物”的探索及与佛道的交游372

三、自性的觉悟和体验377

四、“知行合一”的设想380

五、“良知”的磨炼382

六、“致良知”的自得意境385

第八节 “四句教”与王门弟子390

一、王门四句教390

二、四句教与王守仁的实践道德说394

三、四句教与王门弟子404

附录 陆、王“心即理”思想比较409

主要参考书目419

后记423

1997《陆王心学研究》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刘宗贤著 1997 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明儒学案(1985 PDF版)
明儒学案
1985 北京:中华书局
中国大陆研究( PDF版)
中国大陆研究
当代心理学研究(1993年02月第1版 PDF版)
当代心理学研究
1993年02月第1版
中国大陆研究( PDF版)
中国大陆研究
王維研究(1976.03 PDF版)
王維研究
1976.03 創文社
王朝文学の研究(1970.10 PDF版)
王朝文学の研究
1970.10 角川書店
心理学研究法(1958.03 PDF版)
心理学研究法
1958.03 岩波書店
陆王哲学(1927 PDF版)
陆王哲学
1927 民智出版社
心理学研究法( PDF版)
心理学研究法
济南心理学会
王阳明“陆王心学”( PDF版)
王阳明“陆王心学”
王阳明哲学研究(1981 PDF版)
王阳明哲学研究
1981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王超研究(1999 PDF版)
王超研究
1999 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王弼老学之研究(1992 PDF版)
王弼老学之研究
1992 北京:文津出版社
陆游研究(1961 PDF版)
陆游研究
1961 北京:中华书局
教学心理研究(1985 PDF版)
教学心理研究
1985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