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概论》求取 ⇩

绪论1

一、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1

二、中医学的基本特点2

(一)整体观念2

(二)辨证论治4

第一篇 中医学基础9

第一章 阴阳五行9

第一节 阴阳学说9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9

(一)阴阳和阴阳学说的含义9

(二)阴阳学说的形成9

(三)怎样确立事物的阴阳属性10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10

(一)阴阳对立10

(二)阴阳互根11

(三)阴阳消长11

(四)阴阳转化12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12

(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12

(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13

(三)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13

(四)用于疾病的诊断15

(五)用于疾病的治疗15

第二节 五行学说16

一、五行的基本概念16

(一)五行和五行学说的含义16

(二)五行学说的形成17

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17

(一)对事物属性的五行分类17

(二)五行的生克规律18

(三)五行的乘侮规律19

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20

(一)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20

(二)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22

(三)用于诊断和治疗22

第二章 藏象26

第一节 藏象学说的形成和特点26

一、藏象的含义26

二、藏象学说形成的基础26

三、藏象学说的主要特点27

第二节 五脏27

一、心(附:心包络)28

(一)心的主要生理功能28

(二)心与肢体官窍的关系29

(三)心与五志五液的关系29

[附]心包络30

二、肺30

(一)肺的主要生理功能30

(二)肺与肢体官窍的关系30

(三)肺与五志五液的关系32

三、脾32

(一)睥的主要生理功能32

(二)脾与肢体官窍的关系33

(三)脾与五志五液的关系34

四、肝34

(一)肝的主要生理功能34

(二)肝与肢体官窍的关系36

(三)肝与五志五液的关系36

五、肾(附:命门)37

(一)肾的主要生理功能37

(二)肾与肢体官窍的关系38

(三)肾与五志五液的关系39

[附]命门39

第三节 六腑40

一、胆40

二、胃41

三、小肠41

四、大肠42

五、膀胱42

六、三焦42

第四节 奇恒之府43

一、脑43

二、女子胞44

第五节 脏腑之间的关系44

一、脏与脏之间的关系44

(一)心与肺44

(二)心与脾45

(三)心与肝45

(四)心与肾46

(五)肺与睥47

(六)肺与肝47

(七)肺与肾47

(八)肝与脾48

(九)肝与肾49

(十)脾与肾49

二、脏与腑之间的关系50

(一)心与小肠50

(二)肺与大肠50

(三)睥与胃50

(四)肝与胆51

(五)肾与膀胱51

三、腑与腑之间的关系51

第三章 气、血、津液52

第一节 气52

一、气的概念52

二、气的生成52

三、气的功能53

四、气的运动54

五、气的分类55

(一)元气55

(二)宗气55

(三)营气55

(四)卫气56

第二节 血56

一、血的概念56

二、血的生成56

三、血的功能57

四、血的运行57

第三节 津液58

一、津液的概念58

二、津液的生成、输布与排泄58

三、津液的功能59

第四节 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59

一、气和血的关系60

二、气和津液的关系60

三、血和津液的关系61

第四章 经络62

第一节 经络的概念和经络系统的组成62

一、经络的概念62

二、经络系统的组成62

第二节 十二经脉64

一、十二经脉的名称分类64

二、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分布、表里关系及流注次序64

(一)走向和交接规律64

(二)分布规律64

(三)表里关系65

(四)流注次序65

第三节 奇经八脉65

第四节 经络的生理功能及经络学说的应用66

一、经络的生理功能66

(一)沟通表里上下,联系脏腑器官66

(二)通行气血,濡润脏腑组织67

(三)感应传导作用67

(四)调节机能平衡67

二、经络学的应用67

(一)阐释病理变化67

(二)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67

第五章 病因69

第一节 中医病因学的特点及分类69

一、中医病因学的特点69

(一)病因的整体观69

(二)动态病因观69

(三)辨证求因69

二、中医病因的分类69

第二节 六淫、疠气70

一、六淫的概念及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70

(一)六淫的概念70

(二)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70

二、六淫致病的各自特点71

(一)风71

(二)寒72

(三)暑73

(四)湿73

(五)燥74

(六)火75

三、疠气76

(一)疠气的概念76

(二)疠气的致病特点77

(三)导致疠气发生和流行的因素77

第三节 七情77

一、七情的概念77

二、七情与内脏气血的关系77

三、七情致病的特点78

四、常见的情志病症78

第四节 其他病因79

一、饮食所伤79

二、劳逸过度79

(一)过劳79

(二)过逸80

三、外伤80

四、寄生虫80

五、痰饮、瘀血80

(一)痰饮80

(二)瘀血81

第六章 病机83

第一节 发病原理83

一、正邪斗争与发病83

(一)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内在原因83

(二)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84

二、影响正气的因素84

(一)体质84

(二)营养、锻炼84

(三)生活环境84

(四)精神状态84

第二节 基本病机85

一、邪气盛衰85

(一)邪正斗争与虚实变化85

(二)邪正盛衰与疾病的转归85

二、阴阳失调86

(一)阴阳偏盛86

(二)阴阳偏衰87

(三)阴阳互损88

(四)阴阳格拒88

(五)阴阳亡失88

三、升降失常89

(一)升降失常的概念89

(二)升降失常的病理表现90

第七章 诊法92

第一节 望诊92

一、望全身情况92

(一)望神92

(二)望色93

(三)望形态93

二、望局部情况94

(一)望头与发94

(二)望五官及咽喉94

(三)望皮肤94

(四)望舌95

(五)望小儿指纹97

第二节 闻诊98

一、听声音98

二、嗅气味98

第三节 问诊98

一、问一般情况99

二、问病吏99

(一)主诉99

(二)现病史99

(三)既往史101

(四)个人史102

三、问妇女102

(一)月经102

(二)带下102

四、向小儿102

[附]十问歌102

第四节 切诊103

一、脉诊103

(一)脉诊的意义、部位与方法103

(二)正常脉象103

(三)病脉与主病104

(四)相兼脉与主病106

二、按诊106

第八章 辨证108

第一节 八纲辨证108

一、表里辨证109

(一)表证109

(二)里证109

(三)表证里证的鉴别109

(四)表证与里证的关系109

二、寒热辨证110

(一)寒证110

(二)热证111

(三)寒证热证的鉴别111

(四)寒证与热证的关系111

三、虚实辨证112

(一)虚证113

(二)实证113

(三)虚证实证的鉴别113

(四)虚证与实证的关系113

四、阴阳辨证114

(一)阴证115

(二)阳证115

(三)阴证阳证的鉴别115

(四)亡阴与亡阳115

第二节 脏腑辨证116

一、心与小肠病辨证116

二、肺与大肠病辨证119

三、脾与胃病辨证122

四、肝与胆病辨证125

五、肾与膀胱病辨证128

六、脏腑兼病辨证130

第三节 六经辨证134

一、太阳病135

二、阳明病135

三、少阳病136

四、太阴病136

五、少阴病136

六、厥阴病137

第四节 卫气营血辨证137

一、卫分证137

二、气分证138

三、营分证138

四、血分证139

第五节 三焦辨证139

第九章 防治原则140

第一节 预防140

一、未病先防140

(一)提高正气抗邪能力140

(二)防避邪气侵害141

二、既病防变141

第二节 治则142

一、治病求本142

(一)正治与反治143

(二)标本缓急144

二、扶正祛邪145

(一)扶正祛邪的含义145

(二)扶正祛邪的运用145

三、调整阴阳146

(一)损其有余146

(二)补其不足146

四、因时因地因人制宜147

(一)因时制宜147

(二)因地制宜147

(三)因人制宜147

第二篇 中药方剂学151

第一章 中药151

第一节 中药基础知识151

一、中药的性能151

(一)四气五味151

(二)升降浮沉152

(三)归经152

二、中药炮制152

(一)炮制的概念和目的152

(二)炮制方法153

三、中药的用法153

(一)配伍154

(二)禁忌154

(三)剂量155

(四)煎服方法155

第二节 常用中药156

—、解表药156

(一)辛温解表药156

(二)辛凉解表药159

二、祛湿药162

(一)祛风湿药162

(二)燥湿化湿药164

(三)淡渗利水药166

(四)清热利湿药167

三、清热药170

(一)清热泻火药170

(二)清热解毒药172

(三)清热凉血药175

(四)清热燥湿药176

(五)清热解暑药178

(六)清虚热药178

四、泻下药179

(一)攻下药179

(二)润下药180

(三)逐水药181

五、消导药182

六、祛痰止咳药183

(一)清热化痰药184

(二)温化寒痰药186

(三)止咳平喘药188

七、温里药189

八、理气药191

九、理血药194

(一)活血药194

(二)止血药199

十、补益药202

(一)补气药203

(二)补血药205

(三)滋阴药207

(四)补阳药210

十一、平肝熄风药213

十二、安神药216

(一)重镇安神药216

(二)养心安神药217

十三、开窍药218

十四、固涩药220

十五、驱虫药222

第二章 方剂224

第一节 方剂学基础知识224

一、方剂的组成及其变化224

(一)组成原则224

(二)组成变化224

二、方剂的剂型225

第二节 常用方剂226

一、解表剂226

二、泻下剂229

三、和解剂230

四、清热剂233

五、温里剂237

六、补益剂240

七、固涩剂245

八、安神剂247

九、开窍剂249

十、理气剂251

十一、理血剂253

十二、治风剂256

十三、祛湿剂258

十四、祛痰剂261

十五、消导剂263

十六、驱虫剂264

第三篇 常见病症治疗学267

第一章 常见内科病症267

第一节 感冒267

第二节 咳嗽268

第三节 喘证270

第四节 心悸272

第五节 胸痹274

第六节 头痛275

第七节 眩晕277

第八节 中风279

第九节 胃脘痛281

第十节 黄疸283

第十一节 呕吐284

第十二节 泄泻286

第十三节 痢疾288

第十四节 水肿289

第十五节 痹证291

第二章 常见妇产科病证293

第一节 月经先期293

第二节 月经后期294

第三节 月经先后不定期295

第四节 月经过多296

第五节 月经过少297

第六节 痛经298

第七节 闭经300

第八节 崩漏301

第九节 带下病303

第十节 妊娠恶阻304

第十一节 胎漏、胎动不安305

第十二节 产后恶露不绝306

第十三节 产后缺乳307

第十四节 阴挺308

第十五节 不孕症309

第一节 痄腮311

第二节 疳证312

第三节 小儿泄泻313

第四节 乳痈315

第五节 肠痈316

第四篇 针灸学321

第一章 腧穴321

第一节 腧穴的分类321

第二节 腧穴的定位方法321

(一)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321

(二)“骨度”折量定位法321

(三)指寸定位法322

(四)简便取穴法323

第三节 常用腧穴323

一、头颈部穴位323

二、胸腹部穴位326

三、腰背部穴位327

四、上肢穴位328

五、下肢穴位330

六、常用奇穴333

第二章 刺灸方法335

第一节 针法335

一、常用的针具335

(一)毫针335

(二)三棱针335

(三)皮肤针335

二、毫针刺法335

(一)练针与针具选择335

(二)体位336

(三)消毒336

(四)针刺程序及针刺角度、深度336

(五)针刺方法336

(六)针刺意外及处理338

(七)针刺禁忌339

第二节 灸法339

一、艾灸种类339

(一)艾炷灸339

(二)艾条灸340

(三)温针灸340

二、灸治的作用与适应症340

三、施灸禁忌及灸后处理340

第三章 针灸治疗342

第一节 针灸治疗概述342

一、施治原则342

二、选穴规律342

三、配穴方法343

第二节 常见病症的针灸治疗343

一、内儿科常见病症343

二、外、妇科病症345

三、五官、皮肤科病症345

四、常见急症346

1999《中医学概论》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赵敬华主编 1999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中医工程学概论(1990 PDF版)
中医工程学概论
1990 上海: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
中等医学教学概论(1993 PDF版)
中等医学教学概论
1993 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
医德学概论(1993 PDF版)
医德学概论
1993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中医文献学概论(1994 PDF版)
中医文献学概论
1994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中外医学史概论(1977 PDF版)
中外医学史概论
1977 台湾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
中医天文医学概论(1990 PDF版)
中医天文医学概论
1990 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法医学概论(1988 PDF版)
法医学概论
1988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中医药管理学概论(1991 PDF版)
中医药管理学概论
1991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理论医学概论(1982 PDF版)
理论医学概论
1982 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医人才学概论(1992 PDF版)
中医人才学概论
1992 上海: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
中医学概论(1958 PDF版)
中医学概论
1958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中医学辩证法概论(1983 PDF版)
中医学辩证法概论
1983 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
中医学概论(1978 PDF版)
中医学概论
1978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医学概论(1958 PDF版)
中医学概论
1958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中医方法学概论(1993 PDF版)
中医方法学概论
1993 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