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学概论》求取 ⇩

绪论1

第一节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1

第二节 中医学的唯物辩证观4

一、中医学的唯物观4

(一)对生命认识的唯物观4

(二)形神统一的唯物观5

(三)疾病可知、可防、可治的唯物观6

二、中医学的辩证观7

第三节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9

一、整体观9

(一)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10

(二)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12

二、辨证论治14

第一章 阴阳五行学说16

第一节 阴阳学说17

一、阴阳的基本属性17

二、阴阳的相互关系18

(一)阴阳的相互对立与消长平衡19

(二)阴阳的互根互用21

(三)阴阳的相互转化22

(四)阴阳是无限可分的24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24

(一)概括形体、脏腑的部位特点及脏腑功能特点25

(二)概括和阐述人体的生命过程25

(三)概括和说明病机病证的阴阳属性26

(四)概括辨证论治原则28

(五)概括归纳病因30

(六)用于经络命名与归类31

(七)概括药物性味功能特点31

(八)确立养生保健原则32

(九)概括体质禀赋33

第二节 五行学说34

一、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36

(一)五行的基本属性36

(二)五行的相互关系38

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43

(一)论证人与自然界是一个统一整体43

(二)概括五脏的气化功能及其整体关系44

(三)概括五脏病变及其相互影响45

(四)用于指导辨证46

(五)用于确定治疗法则47

(六)五行学说在医学其他领域中的应用49

第三节 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的关系49

第二章 藏象51

一、藏象的概念52

二、藏象学说的主要内容52

三、藏象学说的形成53

四、藏象学说的特点54

第一节 脏腑56

一、五脏六腑56

(一)心、小肠(附心胞络)57

(二)肺、大肠61

(三)脾、胃65

(四)肝、胆70

(五)肾、膀胱(附命门)75

(六)三焦83

二、五脏之间的相互关系85

(一)心与肺85

(二)心与脾85

(三)心与肝85

(四)心与肾86

(五)肺与脾86

(六)肺与肝87

(七)肺与肾87

(八)脾与肝88

(九)脾与肾88

(十)肝与肾89

三、六腑之间的相互关系89

四、奇恒之腑90

(一)脑90

(二)髓91

(三)骨91

(四)脉92

(五)女子胞92

第二节 精、气、血、津液93

一、气94

(一)气的基本概念94

(二)气的生成94

(三)气的生理功能95

(四)气的运动和运动形式96

(五)气的分类96

二、血98

(一)血的生成98

(二)血的功能99

(三)血的运行99

三、津液100

(一)津液的代谢100

(二)津液的功能101

四、气血津液之间的相互关系101

(一)气与血的关系101

(二)气与津液的关系102

(三)血与津液的关系103

第三章 经络105

第一节 经络与经络系统的组成105

一、经络105

二、经络系统的组成106

第二节 十二经脉107

一、十二经脉的命名107

二、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和交接规律108

三、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109

四、十二经脉气血流注次序110

五、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110

(一)手太阴肺经110

(二)手阳明大肠经111

(三)足阳明胃经112

(四)足太阴脾经113

(五)手少阴心经113

(六)手太阳小肠经115

(七)足太阳膀胱经115

(八)足少阴肾经116

(九)手厥阴心包经117

(十)手少阳三焦经118

(十一)足少阳胆经118

(十二)足厥阴肝经119

附:《灵枢·经脉》十二经脉原文120

第三节 奇经八脉121

(一)督脉122

(二)任脉123

(三)冲脉124

(四)带脉125

(五)阴跷脉、阳跷脉125

(六)阴维脉、阳维脉126

第四节 十二经别127

一、概说127

二、经别的作用和意义128

三、十二经别的循行130

(一)足太阳与足少阴经别(一合)130

(二)足少阳与足厥阴经别(二合)130

(三)足阳明与足太阴经别(三合)131

(四)手太阳与手少阴经别(四合)132

(五)手少阳与手厥阴经别(五合)132

(六)手阳明与手太阴经别(六合)133

第五节 十五别络133

一、概说133

二、别络的名称与分布134

第六节 十二经筋135

一、概说135

二、十二经筋的循行部位137

(一)足太阳经筋137

(二)足少阳经筋138

(三)足阳明经筋138

(四)足太阴经筋139

(五)足少阴经筋139

(六)足厥阴经筋139

(七)手太阳经筋140

(八)手少阳经筋141

(九)手阳明经筋141

(十)手太阴经筋142

(十一)手厥阴经筋143

(十二)手少阴经筋143

第七节 皮部144

一、十二皮部在生理病理上的意义145

二、十二皮部在治疗上的意义146

第八节 经络系统的作用146

第九节 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149

一、指导临床辨证149

附:《内经》有关经络病证的原文154

二、指导临床治疗159

第四章 病因与病机161

第一节 病因162

一、六淫162

(一)风163

(二)寒164

(三)暑165

(四)湿166

(五)燥167

(六)火167

二、疫疠168

三、情志169

(一)情志致病的特点169

(二)情志所致的病证169

四、饮食、劳倦170

(一)饮食170

(二)劳倦171

五、外伤及虫兽伤害171

六、寄生虫171

七、痰饮、瘀血172

(一)痰饮172

(二)瘀血173

第二节 病机174

一、正邪相争175

二、阴阳失调175

三、升降失常176

第五章 诊法178

第一节 望诊179

一、望神179

二、望面180

(一)面部五色与五脏180

(二)五色主病181

三、望目182

(一)外部形态变化182

(二)目睛的变化182

四、望舌183

(一)舌苔183

(二)舌质185

五、望形体姿态187

(一)形体187

(二)姿态187

六、望排泄物188

(一)痰188

(二)呕吐物188

(三)二便、经带188

七、望头、发、五窍188

(一)头与发188

(二)五窍189

八、望皮肤190

(一)斑疹190

(二)白?191

(三)痈疽疔疖191

九、望小儿指纹191

(一)望指纹方法192

(二)指纹主病192

第二节 闻诊192

一、听声音192

(一)语言192

(二)气息193

(三)咳嗽194

(四)呃逆、嗳气194

二、嗅气味195

第三节 问诊195

一、问一般情况196

(一)问姓名、性别、年龄、民族、籍贯、婚姻、职业等196

(二)问个人生活习惯和生活状况197

(三)问过去病史198

(四)问起病时间、状况与就医情况(现病史)198

二、问现在病情198

(一)问寒热198

(二)问汗201

(三)问疼痛203

(四)问饮食207

(五)问二便208

(六)问睡眠211

(七)问经带胎产212

(八)问小儿213

第四节 切诊214

一、脉诊214

(一)脉诊的部位214

(二)诊脉的方法215

(三)正常脉象216

(四)病脉与主病217

(五)相兼脉与主病221

(六)脉与证的顺逆、从合222

二、按诊223

(一)按肌表223

(二)按手足224

(三)按脘腹224

第六章 辨证226

第一节 八纲辨证227

一、八纲辨证的基本内容228

二、八纲之间的相互关系231

第二节 气血津液辨证235

第三节 脏腑辨证239

第四节 六经辨证246

第五节 卫气营血辨证248

第六节 三焦辨证249

第七节 经络辨证251

第七章 治则与治法253

第一节 防治原则253

一、预防原则253

(一)未病先防254

(二)既病防变256

二、治疗原则256

(一)治病求本257

(二)扶正祛邪261

(三)调整阴阳262

(四)因时、因地、因人制宜263

第二节 治疗方法265

一、内治法265

(一)汗法265

(二)吐法267

(三)下法268

(四)和法269

(五)温法270

(六)清法271

(七)补法273

(八)消法274

(九)八法的配合使用275

二、外治法277

第八章 中药学概述284

第一节 中药的性能284

一、四气、五味284

二、升降浮沉286

第二节 中药的归经287

第三节 中药的炮制288

一、火制法288

二、水制法289

三、水火合制法290

第四节 中药的配伍290

第五节 中药的有毒、无毒与用药禁忌292

一、有毒与无毒292

二、用药禁忌292

第六节 中药的服用法293

一、冷服与热服293

二、发汗药、催吐药服法294

三、呕吐病人服药法294

四、服药时间与次数294

第九章 方剂学概述296

第一节 方剂的组成296

一、方剂的组成原则297

二、方剂组成的变化297

(一)药物加减的变化297

(二)药物配伍的变化298

(三)药量加减的变化298

(四)剂型更换的变化299

第二节 方剂的分类299

一、“七方”分类法299

二、“十剂”分类法300

三、“八阵”分类法301

四、按治法分类301

第三节 方剂的剂型及应用特点302

一、汤剂302

二、散剂303

三、丸剂303

四、膏剂304

五、丹剂304

六、酒剂304

七、药露304

八、锭剂、饼剂304

第十章 中医药学在医疗上的优势306

一、医疗思想的先进性307

二、治疗手段的优越性311

附:形体骨骼313

一、头面颈项部314

(一)前、侧面观314

(二)背面观317

二、躯干部318

(一)前、侧面观318

(二)背面观320

三、四肢部321

(一)上肢321

(二)下肢322

1986《中医药学概论》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光明中医函授大学主编;白永波主编;白永波,刘景源,姜典华等编 1986 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