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治思想史 秦汉魏晋南北朝卷》
作者 | 刘泽华主编 编者 |
---|---|
出版 |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
参考页数 | 569 |
出版时间 | 1996(求助前请核对) 目录预览 |
ISBN号 | 7213011081 — 求助条款 |
PDF编号 | 87686368(仅供预览,未存储实际文件) |
求助格式 | 扫描PDF(若分多册发行,每次仅能受理1册) |

第一章秦始皇的帝王专制思想1
第一节 皇帝至上理论的高度发展1
第二节 皇帝极欲与重罚主义4
第三节 以法为教 以吏为师6
第二章汉初思想家对汉帝国的政治设计10
第一节 陆贾的通变政治思想:仁义与无为的结合11
一 天人合策、统物通变与因世权行论12
二 仁义与无为的结合15
三 兴亡在君与道高于君18
第二节 贾谊的崇仁尚礼和以民为本的治安论22
一 论攻守之术和对汉初无为政治的批评23
二 以礼定制:正名号、严等级、尊天子25
三 以民为本:施仁义、行博爱27
四 “道”重于权势 以权势行“道”29
第三节 《礼记》的以礼、乐治国论32
一 礼、乐的必然性与绝对性33
二 礼、乐——社会制度、行为道德、认识情感一体化37
三 君为心、民为体与君主专制主义41
四、“大同”理想与“小康”之王制45
第四节 晁错的尚法与重农战思想47
一 黄老思想与汉初政治51
第五节 《淮南子》的无为政治思想51
二 《淮南子》的成书及其主旨52
三 法自然与无私54
四 顺时变法与礼法57
五 顺人情与以民为本60
第三章汉帝国的政治“大一统”与独尊儒术63
第一节 《春秋·公羊传》的“大一统”政治思想64
一 《公羊传》与公羊学64
二 王权“大一统”66
三 论等级原则68
四 论君臣关系71
五 君统传延73
六 华夷之辨74
七 结语:《公羊传》的理论结构与政治地位77
第二节 董仲舒的天人合一政治论78
一 天的体系与天人合一79
二 君权至上与“一统”政治83
三 以天道制约君主91
四 阴阳合分论与礼制95
五 以德治天下98
六 “道”的永恒与经权论102
一 西汉中期的政治状况和关于政治指导思想的争论104
第三节 独尊儒术与汉家制度104
二 独尊儒术106
三 汉武帝的杂霸政治术109
四 汉元帝尊儒114
第四节 《盐铁论》中的王霸之争117
一 盐铁之议与《盐铁论》117
二 王道与霸道之争120
三 盐铁之议中的政治批评131
第四章儒家政治观念的经典化与社会意识化134
一 《五经》神话135
第一节 《五经》崇拜与神圣化135
二 孔子神话138
三 《五经》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最后真理139
第二节 汉代政治中的儒家精神142
一 孔子为汉家制度说142
二 等级、朝仪、封禅、明堂与儒家的尊君思想144
三 “《春秋》决狱”与儒家伦理道德刑法化148
四 经义:政治的准则154
第三节 忠、孝观念的社会意识化161
一 孝与忠的价值构成及其行为规定162
二 忠和孝的相通互补及其政治意义168
三 忠孝义务与忠孝观念的社会意识化172
第四节 经学思维方式与儒学之分化176
一 经学化的思维方式176
二 经学的多样化与多元化之争184
第五章君权的合法性理论与君权调节论200
第一节 君权合法性与天、圣、道、王的相通和相辅201
一 天君一体201
二 圣王相通204
三 道王同体208
第二节 君主称谓与帝王权威的垄断性211
一 君父:全社会的宗法大家长212
二 王、辟:无上权势的化身216
三 天子:君的神格与君命的神圣化219
四 圣人:制礼作乐、拯救人类的英雄222
五 皇帝:天地君亲师的集合体225
第三节 道义制约君主论227
一 臣对君主的相对制约思想228
二 以虚幻权威制约君权235
第四节 罪己诏中的政治调节观念239
一 畏天崇圣与罪己诏239
二 罪己诏与政策调整241
三 罪己诏和帝王统治的正当与合理244
第六章西汉后期的政治调整思潮与王莽的复古改制思想248
第一节 西汉后期的政治调整思潮249
一 统治者内部调整思想249
二 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政治调整259
第二节 更命思潮265
第三节 王莽的复古改制政治思想272
一 更受命272
二 复古改制思想276
第一节 东汉初期刘秀集团的“柔道”与集权思想280
第七章东汉前期谶纬化的经学政治观与怀疑论280
一 刘秀君臣的崇儒思想281
二 以“柔道”治国284
三 并官与集权思想287
第二节 汉代纬书中神、自然、人一体化的政治观念290
一 神、自然、人一体化:“大一统”专制主义的理论基础291
二 君主专制主义精神295
三 均平、无为的政治理想与政治调整300
第三节 《白虎通义》神化王权与三纲五常的“国宪化”306
一 帝王的神圣性与至上性307
二 三纲五常的神圣性与绝对性309
第四节 王充对汉代经学统治思想的怀疑与批判313
一 “天道自然无为”论及对天人感应、谶纬神学的批判314
二 “人无性知”论及对神化圣人的批判319
三 “古今不异”论及对经传崇拜的批判322
四 时命论和王充思想的内在矛盾326
五 《论衡》在政治思想史上的地位和作用331
第八章东汉后期的名教与政治反国思潮333
第一节 东汉名教思潮333
一 汉代孝治与名教思潮334
二 奖励名节 表彰孝悌336
三 伦常教化339
四 孝廉取士341
五 “浮华交会”与名教的衰落343
第二节 东汉末年党锢与清议思潮346
一 党锢及其根由346
二 清议思潮及其政治意义349
第三节 东汉末年的政治批评与反思思潮354
一 对昏君和封建官僚的抨击与反思356
二 关于重整政治关系的反思与设计362
三 论用人之道369
四 论治国之道381
五 关于经济政策的反思与措施398
六 东汉末年政治批评与反思思潮的理论特点402
第九章早期道教和《太平经》的政治思想410
第一节 早期道教的政治思想411
一 道教的思想渊源411
二 早期道教政治思想的基本特征414
三 早期道教理论与东汉政治417
第二节 《太平经》的善恶观和太平理想420
一 “兴善止恶”论420
二 君臣民“并力同心”说424
三 “尊道重德”的治国思想429
四 太平盛世的政治理想431
第十章汉末魏晋时期的名法与名理思潮及玄学政治思想435
第一节 汉魏之际的名法思潮435
一 刑礼先后之争436
二 君臣关系439
三 综核名实444
第二节 东汉末期的名理思潮447
一 名法之治与名理思潮448
二 以探讨人物鉴品为核心的名理学449
第三节 玄学中的名教与自然之争与政治思想458
一 何晏贵自然与用名教460
二 五弼“名教出于自然”的政治哲学465
三 嵇康、阮籍“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政治观484
四 裴?的崇有论和名教与无为相结合的政治思想495
五 郭象“存在即合理”:名教合于自然的政治思想499
六 玄学政治思想的特点508
第十一章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治思想的多元发展510
第一节 两晋及南朝儒家政治思想的承传与发展511
一 论王朝更迭与王权合法性511
二 君权至上与君臣关系515
三 礼制与教化519
四 九品官人法与贤人政治524
五 法治与“议复肉刑”527
第二节 北魏统治集团治国思想的儒学化535
一 北魏前期统治者对儒家政治思想的认同535
二 孝文帝的孝治主张544
第三节 佛教的政治思想547
一 佛教对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的影响和贡献548
二 佛教与名教的关系555
第四节 道教的政治思想557
一 论儒道关系559
二 道释关系563
三 道教与现实社会政治的关系566
1996《中国政治思想史 秦汉魏晋南北朝卷》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刘泽华主编 1996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
- 中国思想通史 第3卷 魏晋南北朝思想
- 1957 北京:人民出版社
-
- 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 中
- 中华书局
-
- 魏晋南北朝 政治制度
- 台湾商务印书馆
-
- 中国魏晋南北朝政治史
- 1994年01月第1版 人民出版社
-
- 中国社会通史 秦汉魏晋南北朝卷
- 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
-
- 型世言评注 下
- 北京:新华出版社
-
- 中国风化图史 秦汉魏晋南北朝卷 第3册
- 长春:吉林摄影出版社
-
- 中国魏晋南北朝政治史
- 1994 北京:人民出版社
-
- 秦汉魏晋南北朝史论集
- 1995 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
-
- 中国舞蹈史 秦、汉、魏、晋、南北朝部分
- 1984 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
- 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
- 1983 北京:中华书局
-
- 中国魏晋南北朝思想史
- 1994 北京:人民出版社
-
- 中国佛教思想史 下 宋元明清佛教思想
- 1995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提示:百度云已更名为百度网盘(百度盘),天翼云盘、微盘下载地址……暂未提供。➥ PDF文字可复制化或转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