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修辞学通史 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卷》求取 ⇩

第一编 先秦的修辞思想4

绪论4

一、强调立言修辞切合政治伦理需要的社会功用性4

二、注重立言修辞结合自身道德修养的言行一致性6

三、从文质、言意、名实等关系阐明立言修辞的主导原则8

(一)文质兼美8

(二)立象尽意9

(三)名正言顺12

四、从“谈说之术”和“诗有六义”说明修辞的各种法式14

(一)言辩之术14

(二)诗之六义15

五、先秦修辞理论的贡献和价值16

第一章 先民修辞意识的窥探19

第一节 隐喻思维与修辞思想19

第二节由诗、乐、舞所萌发的语音修辞意识21

一、原始汉字所透露的修辞意识22

第三节 原始汉字与甲骨文、金文所透露的修辞意识22

二、甲骨金文中关于修辞的论说24

第二章 儒家的修辞思想27

第一节 孔子27

一、“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说27

二、“辞巧”、“辞达”和“文质”之说28

三、“修辞立其诚”之说31

四、“非礼勿言”和“正名”说33

五、“易其心而后语”之说34

六、关于修辞与情境之说35

第二节 孟子38

一、“言近而指远”说38

二、“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说40

三、“知言”说和修辞批评41

第三节 荀子42

一、立足于王道功利的修辞思想43

二、“正名”三原则的修辞意蕴45

三、“道”、“心”、“说”、“辞”的修辞生成论46

四、“言语之美”的修辞要求和“务白志义”的修辞原则47

五、“言有节”和“言而当”:修辞的得当与适度49

六、对“谈说之术”的讲究50

第四节 先秦儒学经典中的修辞论54

一、乐语美质论的要义55

二、语音修辞论的滥觞59

三、德性风格论之评断69

四、“六义”说所蕴含的修辞体用论71

第三章 墨家的修辞思想75

第一节 墨子75

一、注重语言的政治法理和社会伦理的功能75

二、“言无务为多而务为智,无务为文而务为察”77

三、言“必立仪”和“必有三表”79

四、“先质而后文”80

五、察“言之类”和“明其故”82

第二节 墨家后学83

一、立辞三物:“故”、“理”、“类”83

二、言有所“谓”的修辞阐释84

三、确立“辩”的基本原则86

四、论几种基本的措辞法:“辟”、“侔”、“援”、“推”86

第四章 道家的修辞思想89

第一节 老子89

一、“言有宗”与“言善信”:立言修辞之道89

二、“美言可以市尊”:立言修辞之效91

三、“正言若反”:立言修辞之方93

一、“既雕既琢,复归于朴”:归于自然朴素的修辞观念98

第二节 庄子98

二、“不可言传”与“可以言论”:对于言意关系的辩证认识99

三、“寓言”、“重言”、“卮言”:达于通脱机变的修辞艺术101

第五章 法家的修辞思想104

第一节 管子和商鞅104

一、管子104

二、商鞅106

第二节 韩非107

一、尚用重质而轻文108

二、“矛盾”说的修辞意义109

三、对言谈的修辞方式和风格特征的论析112

四、“知所说之心”:修辞心理的阐析117

第六章 名辩家的修辞思想121

第一节 邓析122

一、“两可”之说:对应题旨情境的辩证修辞论123

二、“循名责实”:参验名实相符的消极修辞观123

三、依类辩故:注重对象类别的实用修辞论124

第二节 宋钘和尹文125

一、宋钘“督言正名”的修辞论125

二、尹文“名”、“分”不可相乱的修辞论126

第三节 尸佼128

第七章 纵横家的修辞思想130

第一节 关于纵横学派与鬼谷子130

第二节“揣情饰言”:务实的修辞观134

第三节 言谈辩说“通于心术”138

第四节 圆通周全的“说人之法”142

二、象比合事法143

一、比类合情法143

三、阴阳辩证法145

四、转圆从方法147

第八章 先秦典籍中的修辞思想149

第一节 《国语》149

一、“婉约其辞”:修辞要切合人物心境、对应现实情境149

二、“物一无文”:主张艺术表现多样化的修辞思想152

三、反对“周言弃德”:对形式脱离内容的修辞现象的批评155

第二节 《战国策》157

一、对“繁称文辞”现象的批评158

二、对修辞要因人因时因地而宜的阐述159

第三节 《晏子春秋》160

一、对修辞的讲究:“言有文采,术有条理”161

二、得体的修辞方法:“逊辞”和“卑辞”163

三、修辞与国政得失之关系164

四、反对“夸言”,注意义理之实165

第四节 《吕氏春秋》167

二、提倡“尽言、直言、极言”168

一、倡导言而有信168

三、“言以谕意”,“说”、“议”要“中理”、“当义”169

四、“言不欺心”170

五、“名正则治”,反对“空言虚辞”170

第二编 两汉的修辞思想176

绪论176

一、传统儒家修辞功用论的总结与引申176

二、儒道互补在修辞论中的凸现与融合177

三、对辞赋语言审美形式的建树与批评178

四、语言运用体制方式上的探求与规范178

第一章  西汉的修辞思想180

第一节《毛诗序》与《韩诗外传》的修辞论180

一、《毛诗序》180

二、《韩诗外传》193

第二节 《淮南子》的修辞论194

一、尚质:“必有其质,乃为之文”195

二、至情:“出言以副情,发号以明旨”198

三、“异转”:体裁风格的多样性201

第三节 董仲舒203

一、“质文两备”说203

二、“文辞不隐情”说204

三、“文约而法明”说206

四、论“为辞之术”206

第四节 司马迁213

一、“《春秋》义法”214

二、“文约辞微”215

第五节 刘向216

一、“辞不可不修,说不可不善”217

二、重质轻文与文质皆美219

三、论譬喻220

第六节 扬雄和桓宽221

一、扬雄221

二、桓宽226

第一节 桓谭229

一、“术辨古今”:修辞功效论229

第二章 东汉的修辞思想229

二、“同务”与“异度”:语言风格论231

三、“其事约艳,体具而言微”:修辞方法论235

四、“前圣后圣,未必相袭”:发展创新论237

五、“近取譬喻”:关于“小说”的修辞论238

第二节 王充239

一、“真实”与“美善”:标举现世实用及劝善惩恶 的修辞观239

二、“名实相副,文质相称”:注重语言形式与思想内容相统一242

三、“殊类而生,不必相似”:推崇语言的创造性与个性化245

四、“口言以明志”:倡导言文一致246

五、“繁文”与“朴实”:论风格249

六、“立五文”:论文体功用251

七、“喻深以浅,喻难以易”:论比喻252

八、“有所法”:论篇章句字之法253

九、“增”:对夸张增饰的论说及其片面性254

一、语言的地域风格论257

第三节 班固257

二、修辞批评论260

第四节 王逸、许慎、应劭和荀悦263

一、王逸263

二、许慎266

三、应劭267

四、荀悦269

一、“辞语者,以信顺为本,以诡丽为末”270

第五节 王符270

二、“温雅以广文,兴喻以尽意”272

三、论譬喻的特性与功用273

第六节 蔡邕《独断》中的文体论和语体论274

一、以礼制为本,划分文体的类别275

二、以致用为上,标明文章的格式276

三、以君臣为纲,规范语辞的体例278

第三编  魏晋南北朝的修辞思想287

绪论287

一、唤醒和张扬语言运用的自觉意识287

二、探求和讨论语言运用中外在形式与内在意蕴的关系288

三、倡导和推动文体的风格特征和审美标准的探究289

四、开创语音修辞的研究和深化文质问题的讨论290

五、总结古代修辞研究的理论成果和营造中国传统修辞学的理论构架291

第一章 魏晋的修辞思想293

第一节 曹氏父子293

一、曹操293

二、曹丕295

三、曹植300

第二节 建安七子302

一、阮瑀、应场的“文质论”302

二、刘桢304

三、徐干305

第三节 桓范310

一、特殊文体的特殊功用310

二、反对虚美丽辞,崇尚内容真实313

一、“史有文质,辞有详略”:孔子史书编写修辞准则述要315

第四节 杜预315

二、“文缓”与“旨远”:史书编写的修辞境界316

三、“为例之情”:史书编写的基本修辞特征316

第五节  陆机318

一、创作立意与修辞的关系319

二、情感、求知对修辞的影响320

三、艺术想象与修辞的表现321

四、具体创作过程中的修辞问题321

五、文体风格的审美要求324

六、语音修辞论325

第六节皇甫谧和左思325

一、皇甫谧325

二、左思326

第七节 挚虞328

一、“情之发,因辞形之”:论情义与修辞的关系328

二、“四过”说:常见修辞弊病的剖析330

三、诗“以成声为节”:诗格式的修辞论331

四、文体论333

一、葛洪334

第八节 葛洪和李充334

二、李充339

第二章 南北朝的修辞思想342

第一节 沈约342

一、“志动于中,则歌咏外发”:强调情志的主导作用342

二、“以情纬文,以文被质”:主张情感与文辞、内容与形式互相作用从而达于统一343

三、“四声八病”说:中国古代语音修辞美学的首创343

一、范晔345

第二节 范晔和裴子野345

二、裴子野346

第三节 萧子显347

一、“言尚易了,文憎过意”:提出易晓传情、音韵谐美的修辞要求348

二、“若无新变,不能代雄”:主张依时求变、推陈创新的修辞见解351

三、“放言落成,气韵天成”:倡导作家个性语言风格的多样化353

第四节 萧统354

一、“踵其事而增华,变其本而加厉”:“文”之发展论354

二、“丽而不浮,典而不野”:文质兼备论355

三、“事出于沉思,义归于翰藻”:文体功用论357

第五节 萧纲360

一、“寓目写心,因事而作”:艺术思维与修辞的基础361

二、“遣辞用心,了不相似”:修辞上反对拟古、注重创新361

三、“巧不可阶”、“质不宜慕”:关于学习前人修辞技法与文质关系的诸问题362

四、“详其去取,然后丽辞方吐”:对修辞过程的阐述364

第六节 萧绎365

一、“文笔”区分说中的文体类型特征论365

二、“文质”兼备说中的修辞要素关系论368

一、“五言居文词之要”:诗的文体论373

第七节 钟嵘373

二、“兴、比、赋”与“用事”:诗的修辞手法论378

三、“真美”:诗的自然音律论382

四、品诗溯源:诗的风格流别论384

第八节 颜之推388

一、“应世经务”:服务于现实政治伦理的修辞功用论388

二、“文章当以理致为心肾”:主张思想内容与表现形式统一的修辞观390

三、“本末两存”:倡导古体今辞兼取的修辞观394

四、修辞方法与修辞批评论396

第三章 佛经传译与名理玄学的修辞思想399

第一节 佛经传译中所引发的修辞论399

一、译文“信达雅”的滥觞399

二、从传译经文的“五失本”等论说深化“文质”关系和语言风格的探研400

三、辞语的增损简约与旨义的关系408

第二节 名理玄学中的修辞论411

一、刘劭《人物志》411

三、王弼、荀粲、欧阳建关于“言、意、象”论说中的修辞意念413

二、裴頠《崇有论》413

第四章 刘勰《文心雕龙》的修辞思想421

第一节 刘勰与《文心雕龙》421

第二节 《文心雕龙》所展示的中古时代修辞学构架425

第三节 刘勰修辞学思想述要431

一、崇尚“自然之道”431

二、阐明宗经“体有六义”433

三、标举“为情而造文”434

四、强调“会通”“适变”438

五、主张中和之美441

六、提出“镕裁”、“三准”445

第四节 文体论与个性风格论447

一、论文体的基本方法与特点448

二、论作家的个性语言风格451

三、对文体、风格的辩证论析460

第五节 修辞方法论462

一、论比喻462

二、论夸饰464

三、论引用465

四、论对偶467

五、论委婉、警策468

六、论语音修辞469

七、论字形修辞472

八、论句法修辞473

九、论篇章修辞474

第六节 修辞赏析论476

后记481

1998《中国修辞学通史 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卷》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郑子瑜,宗廷虎主编;陈光磊,王俊衡著 1998 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