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认识论 第1卷 导论》
作者 | 舒炜光主编 编者 |
---|---|
出版 |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
参考页数 | 386 |
出版时间 | 1990(求助前请核对) 目录预览 |
ISBN号 | 7206007856 — 求助条款 |
PDF编号 | 87672528(仅供预览,未存储实际文件) |
求助格式 | 扫描PDF(若分多册发行,每次仅能受理1册) |

第一节 研究认识的一种新方式1
一 研究方式的改变1
二 科学认识的元研究4
三 一种新的认识方式7
第二节 研究认识的一种优化方式9
一 认识论的中心转移9
二 科学认识作中介的优越性12
第三节 科学认识论的逻辑前提18
一 科学与科学认识的异同23
第一节 什么是科学认识23
第一章 科学认识的特征23
二 科学认识与非科学认识的界限26
三 科学认识的双重涵义29
第二节 科学认识的特征31
一 认识系统的一种特殊形式31
二 认识发展的一种高级形式38
三 认识的一种典型形式41
第三节 科学认识论的性质43
一 科学认识的元科学44
二 认识论的典型形式45
三 作为哲学的分支47
第一节 前科学时期认识理论的特点49
一 科学包含在哲学之中49
第二章 科学认识论的历史考察49
二 前科学时期认识理论的特点52
三 前科学时期认识理论的局限性55
第二节 科学认识论萌芽时期的特点56
一 自然科学和哲学的分化56
二 萌芽时期科学认识论的特点57
三 萌芽时期科学认识论的局限性63
一 科学成为认识论的研究对象68
第三节 科学认识论确立时期的特点68
二 科学认识论的初步确立71
三 确立时期科学认识论的特点78
四 确立时期科学认识论的发展趋势87
第三章 现代自然科学的哲学精神94
第一节 什么是自然科学的哲学精神94
一 自然科学的哲学精神95
二 自然科学的哲学精神的主要体现97
三 一个时代的自然科学的哲学精神100
一 现代自然科学的哲学趋势104
第二节 现代自然科学的哲学精神104
二 现代自然科学发展的特点106
三 认识论的新课题111
第三节 科学认识论成为哲学研究中心119
一 哲学精神的转移119
二 哲学问题的集中域125
三 科学认识论成为中心的意义128
第四章 概括科学成果的方法论133
第一节 概括对象的选择133
一 科学事实与科学理论的选择134
二 成熟的科学理论与科学假说的选择138
三 科学假说之间的选择140
第二节 概括的基本方式143
一 整体性概括方式143
二 普遍性概括方式147
三 典型性概括方式151
第三节 概括结论的哲学评价155
一 鉴别不一致的真伪156
二 区分不一致的层次159
一 什么是溯本求源的原则162
第一节 溯本求源与后退论证162
第五章 坚持溯本求源的原则162
二 后退论证方式的尝试164
三 后退论证方式的疑难165
第二节 用进化法解决溯本求源问题167
一 用进化方法考察单个对象的来源167
二 用进化法考察关系中对象的来源170
三 防止平行论172
第三节 通过矛盾分析探求实质173
一 对象间形成关系的过程173
二 溯本求源关系的实质176
三 防止机械论178
第六章 彻底贯彻对立统一思想180
第一节 对立统一是科学认识的基本内容180
一 对立统一关系的实质180
二 科学认识中的对立和统一183
三 科学认识的内外复杂关系187
第二节 对立统一是科学认识论的根本方法191
一 正确把握对立和统一的关系191
二 防止两种片面性194
三 科学认识论的根本方法197
一 辩证法彻底性的主要标志201
第三节 彻底贯彻对立统一思想的意义201
二 彻底唯物主义精神的严格考验202
三 科学认识论的科学性的基本前提203
第七章 主体和客体的层次性206
第一节 主体的层次性206
一 人、主体206
二 个人主体、集团主体211
三 自然——社会主体系统、人——机主体系统214
第二节 客体的层次性220
一 存在、客体220
二 物质客体、精神客体223
三 天然客体、人工客体227
第三节 主体和客体的关系的层次性232
一 主体——客体系统232
二 关系的层次分类236
第八章 主体和客体的同时性241
第一节 主体和客体同时性的前提241
一 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与意识和物质的关系241
二 主客体同时性问题的前提243
三 划清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界限244
一 古猿时期意识的萌芽246
第二节 在人类认识发生史上主体和客体的同时性246
二 史前时期人类的意识248
三 认识主体和自我意识249
第三节 在个体发育过程中,主体和客体的同时性250
一 个体心理发展史中主客体的同时性250
二 儿童思维中主客体的同时性252
三 儿童心理矛盾运动中主客体的同时性256
第四节 在认识和实践中主客体的同时性258
一 从实践看主体和客体的同时性258
二 从劳动者看主体和客体的同时性260
四 从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看主体和客体的同时性261
三 从反映关系看主体和客体的同时性261
第九章 科学认识论的基本问题263
第一节 科学认识中的主——客体关系问题263
一 科学认识论与一般认识论264
二 基本问题上的一致266
三 科学认识论中主、客体关系的特殊性270
第二节 科学认识论的基本关系273
一 科学认识的客观性273
二 科学认识的主观性276
三 科学认识的基本关系281
一 主客体的相互作用285
第三节 科学认识的基本内容285
二 科学认识过程的构成288
三 科学认识中的基本的作用294
第十章 认识活动与实践的关系297
第一节 认识与实践的发生与发展297
一 人类活动的两个方面298
二 认识与实践共源伴生302
三 认识与实践的分化与发展306
一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315
第二节 认识与实践间的相互作用315
二 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319
三 认识与实践间相互作用的表现形式322
第三节 正确理解实践与认识关系的意义327
一 有助于全面理解认识论命题间的关系328
二 为探索科学认识的发生与发展提供了基点332
三 要充分发挥科学实践的作用334
第十一章 思维活动与物质运动的关系338
第一节 思维活动与物质运动的分化338
一 物质运动的发展与思维活动的萌芽338
二 思维活动是高级的运动形式342
三 思维活动是人脑的存在方式346
第二节 思维活动和物质运动的相互作用348
一 思维活动以物质运动为基础349
二 思维活动能动地反映物质运动351
三 思维活动对物质运动的积极作用353
第三节 正确处理思维活动与物质运动关系的认识论意义355
一 为研究科学认识提供理论依据355
二 为科学认识论提供指导原则357
第一节 研究对象的发展360
一 科学认识论研究的主要课题360
第十二章 科学认识论的展望360
二 科学认识论研究范围的扩大361
三 研究问题的集中367
第二节 研究机制的发展370
一 研究科学方法成为研究重点370
二 某些科学方法研究的深入373
三 认识手段的加强378
第三节 研究的指导思想的发展379
一 重视对立观点的研究380
二 需要统一的指导思想381
三 科学认识论的正确指导思想383
1990《科学认识论 第1卷 导论》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舒炜光主编 1990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
- 科学认识论
- 1984 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
-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导论
- 1982
-
-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导论
- 1982
-
-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导论
- 1982
-
- 认识论
- 1930
-
-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导论
- 1982
-
- 数学科学与认识论
- 1992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 脾胃论
- 1997 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
- 数学、科学和认识论 哲学论文第2卷
- 1993 北京:商务印书馆
-
- 科学认识论教程
- 1991 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
- 科学认识论与方法论
- 1987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
- 教学认识论
- 1988 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
-
- 信息科学与认识论
- 1994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
- 社会认识论导论
- 1990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提示:百度云已更名为百度网盘(百度盘),天翼云盘、微盘下载地址……暂未提供。➥ PDF文字可复制化或转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