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水质监测质量保证手册 第2版》求取 ⇩

目录1

第一篇 水质监测采样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9

第一章 监测站位设计10

第一节 地面水监测站位设计11

二、理论计算12

一、调查研究和资料收集12

(二)控制断面的确定13

(一)对照(或背景)断面的确定13

三、站位的确定13

(四)湖泊、水库中采样断面的确定14

(三)消减断面的确定14

(一)河流采样点位置的确定15

四、采样点位置的确定15

(五)潮汐河流监测断面的确定15

(三)河口(感潮河流)采样点位置的确定16

(二)湖泊、水库采样点位置的确定16

第二节 地下水监测站位设计17

七、断面和点位编号及断面岸边标志17

五、专家会审与论证17

六、环保主管部门批准17

一、调查研究和资料收集18

(二)站位的具体调整和确定原则19

(一)优化布点19

二、站位的确定19

三、站位编号21

(一)调查工业用水情况22

一、调查研究和资料收集22

第三节 废水和污水监测站位设计22

(二)调查工业废水类型23

(四)调查生活污水的排放情况28

(三)调查工业废水的排污去向28

(一)工业废水采样点的确定29

二、站位的确定29

一、调查研究和资料收集30

第四节 沉积物监测站位设计30

(二)综合排污口、排污渠采样点的确定30

(三)柱状样品采样点的设置31

(二)采样点的设置31

二、站位的设置31

(一)采样断面的设置31

(二)理论计算32

(一)根据实际情况确定32

第二章 监测频率和监测项目32

第一节 地面水监测频率和监测项目32

一、监测频率的确定32

(一)根据实际情况确定33

一、监测频率的确定33

二、监测项目的确定33

第二节 地下水监测频率和监测项目33

(一)车间排污口34

一、监测频率的确定34

(二)理论计算34

二、监测项目的确定34

(一)常规监测项目的确定34

(二)特殊项目选测34

第三节 废水和污水监测频率和监测项目34

(四)确定采样频率和采样方法的注意事项35

(三)城市主要入江排污口35

(二)工厂排污口35

二、监测项目的确定36

二、监测项目的确定38

一、监测频率的确定38

第四节 水体沉积物监测频率和监测项目38

(一)容器材质的选择39

一、采样前的准备39

第三章 采样方法、采样设备及采样的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QA/QC)39

第一节 地面水和地下水的采样方法、采样设备和采样QA/QC39

(一)水质物理化学特征的现场测定与描述40

二、水样采集和采样设备及采样QA/QC40

(二)容器的封口材料40

(三)容器的洗涤40

(三)采样方法、采样设备及采样QA/QC41

(二)水文参数的测量41

(二)现场-实验室质控样52

(一)密码质控样52

三、采样中的质量控制样52

二、样品采集53

一、采样前的准备53

第二节 废水和污水采样方法、采样设备和采样QA/QC53

(一)流量测量54

(二)采样方法、采样设备及采样QA/QC64

一、悬浮物样品的采集65

第三节 悬浮物样品的采集和采样QA/QC65

(二)吸滤法66

(一)压滤法66

二、悬浮物样品的分离66

三、沉积物采样的QA/QC67

二、采样设备和采样方法67

三、悬浮物采样的QA/QC67

第四节 沉积物样品的采集及采样QA/QC67

一、样品容器的准备67

(一)样品采集69

四、柱状沉积物岩芯样品采集及采样QA/QC69

(三)采样记录70

(二)样品采集的QA/QC70

(二)化学法72

(一)冷藏法72

第四章 样品保存、运输及其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QA/QC)72

第一节 水样的保存方法及QA/QC72

一、水样的保存要求72

二、水样的保存方法72

五、水样的过滤和离心分离73

四、保存剂的添加73

三、对保存剂的要求73

六、水样的保存技术74

七、水样管理75

一、沉积物样品的保存和处理79

和QA/QC79

第二节 固体样品的保存、处理79

第三节 样品运输的QA/QC81

二、悬浮物样品的保存和处理81

一、水质采样的安全要求82

第四节 采样安全82

三、采样设备的安全运输83

二、采样设备的安全操作要求83

第一篇 主要参考文献84

(二)安装调试85

(一)开箱清点85

第二篇 水质监测实验室基础85

第五章 分析仪器85

第一节 一般注意事项85

一、验收85

(一)天平的分类86

二、天平的分类与分级86

二、操作使用86

三、仪器的维护和管理86

(一)定期维护86

(二)仪器技术档案86

第二节 天平和砝码86

一、概述86

三、天平的计量性能指标87

(二)天平的分级87

(二)计量性能检定88

(一)外观检查88

四、天平的检定88

(一)天平的正确使用91

五、天平的使用和维护91

(三)检定结果的处理91

(二)天平的维护92

(四)跳针93

(三)横梁扭转93

六、天平的常见故障及其调修93

(一)横梁摆动异常93

(二)横梁自落93

(七)光学系统的常见故障94

(六)吊耳倾侧及脱耳94

(五)带针94

(二)砝码的允差95

(一)砝码的等级和用途95

七、砝码95

(三)砝码的正确使用96

(一)玻璃电极的使用和维护97

三、电极97

(四)砝码的保养97

第三节 pH计97

一、概述97

二、使用的注意事项与日常维护97

四、标准缓冲溶液的配制与使用98

(二)参比电极的使用和维护98

二、原理99

一、概述99

五、测量时的注意事项99

第四节 离子选择性电极99

(六)离子选择性电极法的局限性100

(五)用样量少100

三、特点100

(一)线性范围广100

(二)快速100

(三)应用范围宽100

(四)设备简单100

四、仪器与电极的正确使用101

(四)测量条件102

(三)溶液102

五、测量误差来源与消除方法102

(一)仪器102

(二)离子选择性电极和参比电极102

二、电导仪的级别103

一、概述103

第五节 电导仪103

(一)电导池常数的测定104

四、仪器的校正104

三、仪器的主要性能指标104

(一)电气部分的维护105

五、仪器的维护105

(二)电导值刻度的校正105

(三)温度系数的测定和温度校正105

(二)仪器的主要性能指标106

(一)概述106

(二)电导池的维护106

六、电导率测定的注意事项106

第六节 测汞仪106

一、冷原子荧光测汞仪106

(四)测定条件的设定和影响测定的因素分析107

(三)仪器的正常安置107

(五)仪器的日常维护及常见故障排除108

(三)仪器的正确使用与日常维护109

(二)仪器的主要性能指标109

二、冷原子吸收测汞仪109

(一)概述109

(五)常见的误差来源与消除方法110

(四)影响测量结果的因素分析110

一、概述111

第七节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111

(六)仪器的常见故障与排除方法111

(一)波长的校正112

二、仪器的校正112

(三)杂散光的校正113

(二)吸光度的校正113

(四)比色皿的校正114

(四)偏离朗伯-比尔定律的原因115

(三)最佳吸光度范围的选择115

三、仪器的使用及维护115

(一)光源强度调节115

(二)仪器的灵敏度检查115

(一)空心阴极灯116

二、仪器的使用与维护116

(五)比色皿的沾污116

(六)控制仪器的温升116

(七)控制实验条件116

第八节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116

一、概述116

三、最佳测定条件的选择117

(六)测定与维护117

(二)光电倍增管117

(三)燃烧器火焰117

(四)雾化器117

(五)乙炔气钢瓶117

(三)线性范围118

(二)粘度及雾化效率118

(一)空心阴极灯电流118

(二)通带宽度118

(三)波长118

(四)增益118

四、火焰原子吸收法操作注意事项118

(一)灵敏度检查118

(十)仪器的常见故障与排除119

(九)背景校正119

(四)试样的酸化119

(五)试剂与器皿119

(六)基体影响119

(七)记忆效应119

(八)校准曲线119

(四)重复测定120

(三)水与试剂120

五、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操作注意事项120

(一)环境因素120

(二)常用器皿120

(七)升温程序的设置121

(六)石墨管和石墨锥121

(五)进样121

(二)分析方法122

(一)分析流程122

(八)干扰或背景122

(九)气体的种类与流量122

(十)记忆效应122

第九节 气相色谱仪122

一、概述122

二、气相色谱的分析流程和分析方法122

(二)进样系统124

(一)气路系统124

三、气相色谱分析的准备124

(三)色谱分离系统125

(四)检测系统126

四、色谱仪使用的注意事项128

(五)记录系统128

(五)进样器129

(四)微量注射器129

五、仪器的日常维护129

(一)色谱柱129

(二)流路系统129

(三)检测器129

(四)前延峰130

(三)大拖尾峰130

(六)流量计130

六、异常色谱图的分析130

(一)无峰130

(二)拖尾峰130

(十)主峰前的负尖峰131

(九)主峰后的负尖峰131

(五)重叠峰131

(六)圆头峰131

(七)平顶峰131

(八)怪峰131

(十五)基线和记录笔不回零132

(十四)连续进样时灵敏度重复性差132

(十一)保留值正常而灵敏度很低132

(十二)保留值增加时灵敏度降低132

(十三)保留值重复性差132

(二十一)基线噪声133

(二十)基线不能调满程133

(十六)程序升温时基线上升133

(十七)程序升温时基线漂移133

(十八)等温时基线不规则漂移133

(十九)基线的周期性毛刺133

(二)量器类135

(一)容器类135

第六章 玻璃仪器135

第一节 玻璃仪器的分类与型号135

一、容器与量器135

(三)其他常用玻璃仪器136

二、组合玻璃仪器138

(一)分馏装置139

(二)亚沸蒸馏器140

(四)K-D蒸发浓缩器141

(三)脂肪提取器141

(六)半自动精密微量移液装置142

(五)旋转蒸发浓缩器142

(一)强酸性氧化剂洗液145

一、洗涤液的配制和使用145

(七)精密微量注射进样器145

第二节 玻璃仪器的洗涤145

(六)RBS(R)洗剂146

(五)有机溶剂146

(二)碱性高锰酸钾洗液146

(三)纯酸洗液146

(四)纯碱洗液146

(四)特殊的清洁要求147

(三)水蒸汽洗涤法147

二、玻璃仪器洗涤法147

(一)例行洗涤法147

(二)不便刷洗的玻璃仪器洗涤法147

四、玻璃仪器的保存148

(四)烤干148

三、玻璃仪器的干燥148

(一)控干148

(二)烘干148

(三)吹干148

(二)流出时间149

(一)精度(容量的允许误差)149

第三节 量器的容量检定149

一、量器的等级和公差149

二、量器的校准150

(一)滴定管的校准152

(三)量瓶的校准153

(二)移液管的校准153

(三)其他规格的试剂154

(二)高纯试剂154

第七章 化学试剂与试液154

第一节 化学试剂154

一、试剂的质量规格和用途154

(一)一般试剂154

(二)保存155

(一)使用155

二、试剂的使用和保存155

(三)重结晶法156

(二)等温扩散法156

三、试剂的提纯与精制156

(一)蒸馏法156

第二节 水157

(七)其他方法157

(四)冻结法157

(五)萃取法157

(六)醇析法157

二、实验室用水的质量检验158

(四)贮存158

一、实验室用水的质量要求158

(一)外观158

(二)等级158

(三)质量指标158

(四)吸光度测定159

(三)可氧化物检验159

(一)pH值测定159

(二)电导率测定159

(一)离子交换树脂160

四、去离子水160

(五)二氧化硅测定160

三、特殊要求的实验用水160

(一)不含氯的水160

(二)不含氨的水160

(三)不含二氧化碳的水160

(四)不含酚的水160

(五)不含砷的水160

(六)不含铅(重金属)的水160

(七)不含有机物的水160

(四)注意事项161

(三)树脂处理161

(二)交换床161

(二)质量分数浓度(原称重量百分比浓度)162

(一)物质的量浓度(原称摩尔浓度)162

第三节 普通试液162

一、定义162

二、一般规定162

(一)水和溶剂162

(二)溶质162

(三)容器162

三、浓度表示方法162

(三)水和溶剂163

(二)浓度163

(三)体积分数浓度(原称体积百分比浓度)163

(四)体积比浓度163

四、试液的使用和保存163

第四节 指示剂和指示液163

一、定义163

二、一般规定163

(一)名称163

(二)氧化还原指示剂164

(一)pH指示剂164

三、指示剂164

(五)荧光指示剂165

(四)吸附指示剂165

(三)络合指示剂165

(二)双组分混合pH指示液166

(一)常用pH指示液166

四、试纸166

五、pH指示液166

一、定义167

第五节 缓冲溶液167

(三)多组分混合pH指示液167

(四)单一盐缓冲溶液168

(三)酸式盐与碱式盐缓冲溶液168

二、一般规定168

三、缓冲溶液的种类168

(一)弱酸与弱酸盐缓冲溶液168

(二)弱碱与弱碱盐缓冲溶液168

(三)磷酸盐缓冲溶液169

(二)氨水-氯化铵缓冲溶液169

四、缓冲溶液的选用169

五、缓冲溶液的配制169

(一)醋酸-醋酸钠缓冲溶液169

(五)混合酸盐缓冲溶液170

(四)邻苯二甲酸盐缓冲溶液170

(二)标准缓冲溶液的pH值171

(一)定义171

六、标准缓冲溶液171

(一)溶剂172

二、一般要求172

(三)标准缓冲溶液的配制要求172

第六节 标准溶液172

一、定义172

(二)常用的基准试剂173

(一)基准试剂173

(二)试剂173

(三)仪器173

(四)浓度173

三、标准溶液的配制173

四、标准溶液的管理174

(四)标定174

(三)配制方法174

(二)废液的回收利用175

(一)废液的贮存175

五、废液175

(三)废液的处理176

(三)沉淀的条件177

(二)沉淀的类型177

第八章 实验室操作技术177

第一节 重量分析操作技术177

一、沉淀177

(一)沉淀的形成177

(一)滤器和滤材179

 二、沉淀的过滤179

(四)纯净沉淀的获得179

(三)沉淀的过滤180

(二)滤器和滤材的选用180

四、干燥181

三、沉淀的洗涤181

(二)灼烧容器182

(一)灼烧设备182

五、灼烧182

(一)称样量的选择183

六、称量183

(三)称量误差184

(二)称量方法的选择184

(二)移液注意事项185

(一)移液管的选择原则185

第二节 容量分析操作技术185

一、移液185

(一)滴定终点与等当点不完全符合所致的滴定误差186

三、容量分析法的误差来源186

二、滴定186

(一)容量分析应具备的条件186

(二)滴定管的选择186

(三)滴定量的选择186

(四)比色皿的使用187

(三)比色皿的配套性检验187

(二)滴定条件掌握不当所致的滴定误差187

(三)滴定管误差187

(四)操作者的习惯误差187

第三节 分光光度分析操作技术187

一、分光光度计的校正187

二、比色皿的选择与使用187

(一)比色皿的材质187

(二)比色皿的光程长度187

符合一定的化学式188

(五)呈色化合物组成恒定并188

(五)比色皿的清洗188

三、参比液的选择188

四、显色剂及其选择原则188

(一)选择性好188

(二)灵敏度高188

(三)呈色变化鲜明188

(四)呈色化合物稳定性好188

(一)常压加热干燥189

一、干燥189

(六)呈色反应条件易控制189

五、比色分析的误差来源189

(一)方法误差189

(二)仪器误差189

(三)辨色误差189

第四节 实验室的一般操作技术189

(四)吸附干燥190

(三)化学结合干燥190

(二)减压加热干燥190

(五)常用干燥剂191

(二)常用的消解体系193

(一)一般规定193

(六)冷冻干燥193

二、消解193

三、萃取194

(三)消解操作的注意事项194

(一)间歇萃取195

四、蒸馏196

(二)连续萃取196

(三)减压蒸馏197

(二)常压蒸馏197

(一)一般规定197

(五)其他类型的蒸馏198

(四)分馏198

(二)强氧化剂200

(一)爆炸物品200

第九章 实验室安全200

第一节 防火与防爆200

一、实验室常用的易燃易爆物200

(四)遇水燃烧物品201

(三)自燃物品201

(六)易燃液体202

(五)易燃固体202

(一)安全使用203

二、安全防护措施203

(七)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203

(二)妥善保管204

(一)灭火的紧急措施205

三、实验室灭火205

(三)高压气瓶的安全使用和管理205

(三)灭火器的维护206

(二)灭火的方法206

(一)中毒途径与特征207

一、化学毒物207

第二节 防中毒207

(三)中毒的预防208

(二)分类208

(四)中毒的急救209

(一)特性212

二、腐蚀性化学毒物212

(三)常见化学灼伤的急救处理213

(二)分类213

第三节 安全用电214

(三)接地与防雷215

(二)设备与实验室照明215

一、电气设备安全技术的基本要求215

(一)管线215

(二)触电的预防216

(一)触电的原因216

(四)电气设备的安全检查216

二、触电的预防与救护216

(三)触电的急救217

(十一)消炎粉218

(十)青霉素软膏218

第四节 常用外伤药物、器械及敷料218

一、常用外伤药物218

(一)碘酒218

(二)酒精218

(三)红汞溶液218

(四)紫药水218

(五)硼酸液和硼酸软膏218

(六)新洁尔灭溶液218

(七)洗必太溶液218

(八)高锰酸钾218

(九)氨水218

第二篇 主要参考文献219

(六)洗眼壶和肾形盘219

(十二)创可贴219

(十三)獾油和烫伤膏219

(十四)云南白药219

(十五)氧气袋219

二、常用器械和敷料219

(一)消毒棉球和纱布219

(二)绷带和胶布219

(三)止血带219

(四)剪刀219

(五)镊子219

(一)真值221

一、误差221

第三篇 水质监测实验室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221

第十章 误差和名词解释221

第一节 误差221

(二)随机误差222

(一)系统误差222

(二)误差222

二、误差的分类222

(三)平均偏差和相对平均偏差223

(二)绝对偏差和相对偏差223

(三)过失误差223

三、误差的表示方法223

(一)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223

(五)样本的差方和、方差、标准偏差和相对标准偏差224

(四)极差224

(二)准确度的评价方法225

(一)准确度的定义225

第二节 名词解释225

一、准确度225

(二)应注意的问题226

(一)精密度的定义226

二、精密度226

(三)实验用水227

(二)空白实验值227

三、灵敏度227

(一)灵敏度的定义227

(二)灵敏度的表示方法227

四、空白实验227

(一)空白实验的定义227

(二)检出限的几种规定计算法228

(一)检出限的定义228

五、校准曲线228

(一)校准曲线的定义228

(二)校准曲线的绘制228

(三)线性范围228

六、检出限228

九、最佳测定范围229

(二)测定上限229

七、方法适用范围229

八、测定限229

(一)测定下限229

(一)有效数字231

一、有效数字和数值计算231

第十一章 数据处理和常用统计方法231

第一节 数据的整理231

(二)数值修约规则232

(三)记数规则234

(四)近似计算规则235

二、正态样本异常值的判断和处理236

(一)Grubbs检验法237

(二)Dixon检验法239

(三)偏度-峰度检验法241

(四)Cochran最大方差检验法243

(五)小结245

(一)总体和个体246

一、有关的名词解释246

第二节 测量结果的统计检验246

(五)正态分布参数的估计247

(四)正态分布247

(二)样本和样本容量247

(三)统计量247

(六)统计检验248

(十)第Ⅰ类错误与第Ⅱ类错误249

(九)双侧检验和单侧检验249

(七)显著性水平和置信水平249

(八)临界值和临界值表249

(一)偏度检验250

二、正态性检验250

(二)峰度检验252

(多方向的检验)253

(三)偏度和峰度联合检验253

(四)W检验(Shapiro-Wilk检验)255

(五)D检验(D'agostino检验)258

(六)正态概率纸检验260

(一)总体均值与一已知值相等的统计检验261

三、总体均值的统计检验261

(二)两总体均值之差等于一已知值和两总体均值相等的统计检验262

(三)成对观测值情形下两个均值的比较——t检验法264

(一)总体方差与一已知值相等的统计检验——χ2检验法266

四、总体方差的统计检验266

(四)多个总体均值相等的统计检验266

(二)两总体方差相等的统计检验——F检验法267

(一)区间估计268

一、有关的名词解释268

(三)多个总体方差相等的统计检验268

第三节 测量结果的区间估计268

二、总体均值μ的区间估计269

(二)置信区间269

三、两总体均值之差μ1—μ2的区间估计270

(一)有关的名词解释271

一、方差分析的定义和用途271

四、总体方差σ2的区间估计271

第四节 方差分析271

(四)方差分析的应用条件272

(三)方差分析的方法步骤272

(二)方差分析的基本思想272

(一)单因素等重复试验的方差分析273

二、单因素方差分析273

(二)单因素不等重复试验的方差分析277

三、双因素方差分析279

(一)交叉分组的双因素方差分析280

(二)系统分组的双因素方差分析285

一、回归分析的定义和用途288

第五节 回归分析288

三、相关系数及其检验289

二、一元线性回归方程289

四、回归直线的精密度290

五、一元线性回归的计算291

(一)截距a=a0的统计检验294

六、回归直线的统计检验294

(二)回归系数b=b0的统计检验295

(三)两条回归直线的比较296

第十一章 附表298

一、数据流图306

第一节 微机处理数据的主要环节306

第十二章 微机处理数据的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QA/QC)306

第二节 数据采集307

五、结果的输出307

二、数据的采集307

(一)人工采集307

(二)自动采集307

三、数据的输入307

(一)键盘录入307

(二)读盘输入307

四、数据的处理307

七、培训数据采集人员308

六、制定数据填写要求308

一、确定数据采集项目308

二、确定数据项的数据类型308

三、确定数据项的计量单位308

四、确定数据项的数据长度308

五、设计数据报表或磁盘记录格式308

(一)保证填写质量309

二、报表的设计309

八、建立审核制度309

第三节 数据报表309

一、报表的格式309

(一)财务数据报表310

三、数据报表实例310

(二)保证数据填写、录入方便310

(三)报表的附注310

(四)体现责任与数据的权威310

(二)《全国环境监测数据软盘传输统一软件》数据报表311

(三)全球水质监测系统网数据报表312

第四节 数据软盘313

(二)建立数据文件314

(一)在数据处理程序运行中输入数据314

一、数据文件名称314

二、数据文件类型和数据记录格式314

三、数据文件中对数据项的规定314

四、数据文件中缺测数据的替代数据314

第五节 数据的录入与检查314

一、数据的录入方法314

(三)比较检查法315

(二)程序检查法315

二、录入数据的质量检查315

(一)人工检查法315

(五)判断316

(四)准备316

第六节 数据处理程序的编制和QA/QC316

一、数学模型的选择316

二、画流程图316

(一)数据316

(二)处理316

(三)特定处理316

(十三)并行方式317

(十二)省略符317

(六)循环界限317

(七)连接符317

(八)端点符317

(九)注解符317

(十)流线317

(十一)虚线317

三、编写程序318

(二)高效性319

(一)易读性319

(三)动态检查法320

(二)功能测试法320

(三)易维护性320

四、调试程序320

(一)编译检查法320

(四)静态检查法321

一、实验室内质量控制的目的和意义322

第二节 实验室内质量控制322

第十三章 实验室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QA/QC)322

第一节 概述322

一、实验室内质量控制322

二、实验室间质量控制322

(二)基本实验323

(一)方法选定323

二、实验室内质量控制程序323

(一)常规监测质量控制技术326

三、常规监测质量控制技术及其特性326

(二)常规监测质量控制技术的特性比较341

一、实验室间质量控制的目的和意义342

第三节 实验室间质量控制342

(二)计划方案343

(一)工作机构343

二、实验室间质量控制程序343

(三)核校标准溶液347

(四)考核样品的测定348

(五)实验室间质量控制考核报表349

(二)尤登试验——双样图351

(一)公用质量控制图351

三、实验室间质量控制图的应用351

一、有机污染监测质量控制的意义355

第四节 有机污染监测质量控制355

(一)实验室工作能力的确证程序356

二、有机污染监测质量控制程序356

(三)分析仪器的调试和校准357

(二)样品净化的质量控制357

(二)样品分析中的质量控制程序357

三、常用的有机污染监测质量控制技术357

(一)采样及样品保存357

(二)制定标准分析方法的目的360

(一)标准分析方法的定义360

第十四章 标准分析方法和分析方法标准化360

第一节 概述360

一、标准的定义360

二、标准化的定义360

三、标准分析方法360

(一)ISO概况361

四、国外水质分析方法标准化概况361

(三)标准分析方法的级别361

五、我国水和废水分析方法标准化概况362

(二)国外水质分析方法标准化活动概况362

二、我国标准化工作的组织管理363

一、国外分析方法标准化的组织管理363

第二节 分析方法标准化组织管理363

(一)组织机构和工作人员364

二、我国水和废水分析方法标准化程序364

第三节 分析方法标准化程序364

一、国外水质分析方法标准化的一般程序364

(二)任务和分工365

(四)测试结果的报告366

(三)协作实验366

(五)数据的统计分析372

(八)有关名词及符号376

(七)方法评价和验收376

(六)上交报告376

三、参照采用原则377

二、等效采用原则377

第四节 国际标准的采用377

一、等同采用原则377

(三)环境计量380

(二)环境标准380

第十五章 环境标准物质380

第一节 环境标准物质及其分类380

一、标准物质与环境标准及环境计量380

(一)标准物质380

二、环境标准物质381

三、国外有关水质的环境标准物质387

(二)国际常用分类法390

(一)习惯分类法390

四、标准物质的分类390

(一)制备标准水样的一般程序391

一、标准水样的制备技术391

第二节 环境水质监测用标准物质的制备技术391

(二)制备标准水样的基本要求392

(一)有机污染物及其标准物质研制的现状与发展402

二、有机污染物标准物质及研制简介402

(二)有机污染物纯品标准物质简介405

一、质量控制水样407

第三节 质量控制水样407

(一)质量控制水样的设计408

二、质量控制水样的制备408

(四)质量控制水样的稳定性及其检验409

(三)制备质量控制水样的技术要求409

(二)制备质量控制水样用的水和试剂409

(六)质量控制水样的制备实例410

(五)质量控制水样浓度值的确定410

一、环境标准物质标准值中不确定度的含意411

第四节 环境标准物质的应用411

四、新分析方法的研究开发412

三、实验室分析的质量控制412

二、环境计量器的检定412

六、使用标准物质应注意的问题413

五、仲裁实验413

第三节 实验室安全操作制度414

第二节 监测质量保证人员岗位责任制414

第十六章 实验室管理制度414

第一节 监测分析人员岗位责任制414

第五节 实验室内化学试剂使用管理制度415

第四节 实验室仪器设备使用管理制度415

第七节 数据管理制度416

第六节 样品管理制度416

第九节 技术资料管理制度417

第八节 监测结果审核制度417

第十节 优质实验室评比条件418

第十二节 质量保证工作报告制度419

第十一节 合格实验员条件419

第三篇 主要参考文献420

附录1.环境监测质量保证管理规定(暂行)422

附录2.环境监测人员合格证制度(暂行)424

附录3.环境监测优质实验室评比制度(暂行)425

附表1-1.常用样品保存技术(据GB12999-91)426

附表1-2.采样现场数据记录(据GB12999-91)431

附表2.样品保存的一般技术(据ISO/DIS5667/3,1983)432

附表1-3.管理程序记录卡片(据GB12999-91)432

附表3.水质监测实验室质量控制指标——水样测定值的精密度和准确度允许差439

附表4.ISO水质监测委员会年以来发布的国际标准443

附表5.NSI提供的美国环保局部分有证环境单一标准溶液450

附表6.Supelco提供的美国环保局部分有证环境混合标准溶液459

附表7.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据GB5749-85)463

附表8-1.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据GB3838-88)464

附表8-2.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选配分析方法(据GB3838-88)465

附表9-2.海水中有害物质最高容许浓度(据GB3097-82)467

附表9-1.海水水质要求(据GB3097-82)467

附表10.渔业水质标准(据GB11607-89)468

附表11.农田灌溉水质标准(据GB5084-92)469

附表12.地下水质量分类指标(据GB/T14848-93)470

附表12A.景观娱乐用水水质标准(据GB12941-91)471

附表14-1.日本新排水标准、地下水标准及测定方法和仪器(据日本环境厅新排水标准通告)472

附表13.农用污泥中污染物控制标准值(据GB4284-84)472

附表14-2.日本自来水水质标准、监测方法及分析仪器(据日本厚生省1993年4月8日发布的新水质标准)474

的新水质标准)475

附表14-4.日本自来水水质监测项目(26项)(据日本厚生省1993年4月8日发布475

附表14-3.日本自来水水质必备性状(17项)(据日本厚生省1993年4月8日发布475

的新水质标准)475

附表14-5.日本环境水质标准及检测方法(据日本厚生省1993年4月8日发布的新水质标准)476

附:污水综合排放标准479

1994《环境水质监测质量保证手册 第2版》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章亚麟总编;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环境水质监测质量保证手册》编写 1994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大气污染测量系统质量保证手册  第2卷  大气污染监测专用方法(1990 PDF版)
大气污染测量系统质量保证手册 第2卷 大气污染监测专用方法
1990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质量保证( PDF版)
质量保证
环境水质监测质量保证手册  第二版(1994年08月第2版 PDF版)
环境水质监测质量保证手册 第二版
1994年08月第2版 化学工业出版社
环境监测质量控制资料汇编(1982 PDF版)
环境监测质量控制资料汇编
1982
水产品质量保证( PDF版)
水产品质量保证
环境质量评价(1990 PDF版)
环境质量评价
1990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环境质量评价(1997 PDF版)
环境质量评价
1997 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环境质量评价(1991 PDF版)
环境质量评价
1991 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建筑工程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手册(1998 PDF版)
建筑工程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手册
1998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降水测量系统质量保证手册(1991 PDF版)
降水测量系统质量保证手册
1991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1989 PDF版)
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
1989 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
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实用手册(1990 PDF版)
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实用手册
1990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环境污染物监测  第2版(1999 PDF版)
环境污染物监测 第2版
1999 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
环境工程手册  环境监测卷(1998 PDF版)
环境工程手册 环境监测卷
1998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环境监测水质分析基础(1984 PDF版)
环境监测水质分析基础
1984 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