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选官制度》求取 ⇩

目 录1

序 言1

第一章 从原始社会的禅让制到奴隶社1

会的世卿制1

第一节从禅让制到传子制1

第二节商代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9

第三节西周的宗法制12

第四节世卿与任贤16

第二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选官制19

第一节春秋时期的选贤任能制19

第二节士的崛起冲破了世官世禄制度28

第三节战国时期的军功入仕和选贤任能30

第四节战国时期的养士和客卿39

第三章 两汉的察举和辟除征召50

第一节刘邦的选贤任能50

第二节察举选官制的确立53

第三节辟除66

第四节征召69

第五节汉代的其他入仕途径72

一、任子制72

二、赀选制75

三、计吏拜官77

四、以材力入官78

五、以技艺入仕79

第六节汉代官吏的任用方式82

第四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86

86

第一节曹操对选举制度的改革86

第二节九品中正选官制92

第三节南朝限年察举的选官制101

第四节北朝沿袭九品中正选官制104

第五章 隋——科举取士制的创立110

第一节杨坚知人善任110

第二节隋代废九品中正设分科选举制112

第六章 唐——科举选官制度的形成116

第一节常科117

第二节制科124

第三节投卷及其流弊126

第四节考试与录取139

第五节复试与授官146

第六节武举150

第七节其他151

一、南选151

二、宗室补官152

三、僧道科目152

第八节滥选153

第七章宋代——科举制的完善169

第一节重文轻武——宋代的基本国策169

附唐、五代登科一览表169

第二节 通向科举的重要途径——宋代的学校171

第三节科举考试的革新176

第四节反复变化的取士方法189

第五节进士科的考试193

一、三级考试制度193

二、新进士的授职204

第六节宋代的制科诸科和武科考试208

一、制科208

二、词科213

三、童子科216

四、武举217

第七节繁官杂吏219

附宋代登科总目234

第八章 辽金——科举制的沿续234

附辽金登科总目246

第九章 元代——科举制的衰落时246

246

第一节立学校248

第二节设科举251

第三节官吏的考核257

附元代登科表260

第十章 明代——科举制的鼎盛时260

260

第一节荐举261

第二节学校266

一、国子监266

(一)官生与民生268

(二)分堂课业271

(三)监生历事273

(四)监生种类274

(五)贡生275

(六)国子监学规276

(七)明初监生的任用279

二、地方学校283

第三节 科举287

一、乡 试289

二、会试292

三、殿试294

第四节馆选296

第五节武学与武科297

第六节科场情弊300

一、举子作弊300

二、权贵操纵考官的录取301

三、以皇帝的好恶决定去取304

第七节授官制度与官吏考课305

一、授官制度305

二、官吏考课309

第八节明代的致仕制度313

第九节整顿吏治315

附 明代状元、会元、登科人数一览表325

第十一章清代——科举制度的衰亡325

第一节 清初满洲贵族在政治机构中的特权地位325

第二节选官政策的改变326

第三节清代的科举考试330

一、小试330

(一)县试330

(二)府试333

(三)院试333

二、乡试356

(一)三场试艺367

(二)整肃场规,严防奸弊370

(三)试卷评阅374

(四)发榜376

(五)复试379

(六)磨勘试卷382

三、会试387

四、殿试392

五、朝考406

六、举子劣迹412

附清代各科状元、会元、录取人数一览表425

第四节清代的其他科目425

一、制科425

二、武科434

三、翻译科445

第五节科举制度的废止446

第十二章君权论456

第一节原始时代的君位传授456

第二节君主制度的建立458

第三节皇权的发展与没落461

第四节皇位的继承474

第五节余论514

第十三章宰相论517

第一节宰相制度的起源517

第二节宰相制度的沿革520

第三节相权与君权之间的相互消长537

第四节宰相的选任制度543

第五节余论566

第十四章将帅论569

第一节古代的兵制及将帅的由来569

第二节君权与将权的相互关系与制约576

第三节将帅的选任制度584

第四节余论592

第十五章宦官论594

第一节非官之“官”的特种奴才——宦官的身份594

及起因594

第二节 从奴仆到封侯拜爵——宦官集团的形成597

第三节心腹取代功臣——宦官掌禁军608

第四节宦官愚弄皇帝——主奴关系失调610

第五节 内廷官洋洋大观——庞大的宦官机构614

第六节手握王爵、口含天宪——宦官代“天”619

行事619

第七节求官仕宦的捷径——自动阉割当太监632

第八节 宦官凌驾百官之上——明朝灭亡的教训636

第九节主奴归位——宦官被挤出官场639

第十节余论644

第十六章外戚论646

第一节外戚干政的缘由646

第二节 吕后临朝称制与外戚擢居高位647

第三节文、景、武、昭、宣,外戚各擅权650

第四节“裙带官”飞黄腾达与西汉灭亡654

第五节亲者严、疏者宽——马皇后等正确对待外662

戚升迁662

第六节败坏选官制,外戚重操国柄——东汉由盛667

转衰667

第七节余论673

第十七章 关系论674

第一节血缘关系与选官制675

第二节皇帝的近亲关系与选官制677

一、后妃亲677

二、外姻亲681

第三节 门生故旧关系与选官制682

第四节 民族地域关系与选官制685

第五节主仆关系与选官制689

第十八章党争论692

第一节 东汉党人反宦官擅权的失败——士族退出政治舞台692

第二节 科场案引起的朋党之争——牛李党争始699

699

第三节 王安石改革选举制度与保守派的反攻706

复旧706

第四节 阉党、东林党、浙党等在任官用人上的711

残酷斗争711

第五节余论717

第一节从推举贤材到尚贤政治719

第十九章贤材论719

第二节贤材的鉴别与任用724

第三节选拔贤材是选官制度的核心731

第四节余论739

第二十章荐举论741

第一节荐举是封建王朝的一种重要选官途径741

第二节荐举制的利弊得失755

第二十一章科举论761

第一节科举制产生的社会背景761

第二节科举制的历史地位和作用763

第三节用八股文取士的原因770

第四节余论774

后记777

1994《中国历代选官制度》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陈茂同著 1994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中国文官制度(1989 PDF版)
中国文官制度
1989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中国历代征兵制度考(1945 PDF版)
中国历代征兵制度考
1945
中国历代官制  兵制  科学制常识(1976.11 PDF版)
中国历代官制 兵制 科学制常识
1976.11 徐州师范学院中文系
中国历代官制  兵制  科举制常识( PDF版)
中国历代官制 兵制 科举制常识
中国历代征兵制度考(1941 PDF版)
中国历代征兵制度考
1941
中国历代劝农制度考( PDF版)
中国历代劝农制度考
实业部中央农业推广委员会
中国古代选官制述略(1989 PDF版)
中国古代选官制述略
1989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中国僧官制度史(1990 PDF版)
中国僧官制度史
1990 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
中国历代教育制度(1981 PDF版)
中国历代教育制度
1981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中国军事制度史  武官制度卷(1997 PDF版)
中国军事制度史 武官制度卷
1997 郑州:大象出版社
中国古代官吏退休制度史(1992 PDF版)
中国古代官吏退休制度史
1992 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中国历代官制大辞典(1994 PDF版)
中国历代官制大辞典
1994 北京:北京出版社
中国古代官吏制度浅论(1989 PDF版)
中国古代官吏制度浅论
1989 北京:劳动人事出版社
中国历代官制纵谈(1988 PDF版)
中国历代官制纵谈
1988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宋代文官选任制度诸层面(1993 PDF版)
宋代文官选任制度诸层面
1993 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