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传播史》求取 ⇩

第一编 绪论1

第一章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传播史的对象和任务3

一、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传播史的对象3

二、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传播史的基本内容6

三、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传播史的任务8

第二章 研究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传播史的方法论12

一、要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12

二、要突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实践的概括和回答15

三、要突出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作用18

一、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和努力学习西方24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传播的历史条件24

二、十月革命的胜利和中国人民的新觉醒33

三、新旧文化运动的交替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38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传播的历史特点43

一、经过十月革命而认识和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43

二、同反帝反封建的群众运动相结合47

三、学习马克思、恩格斯哲学思想同学习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贡献相结合51

四、探索改造社会的途径和研究唯物史观的原理相结合56

第二编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早期传播61

第五章 唯物史观在中国的最初传播63

一、先进知识分子对唯物史观的最初传播68

二、李大钊传播唯物史观的伟大贡献74

三、马克思主义同改良主义争论的哲学意义85

四、资产阶级革命者对唯物史观的学理介绍与研究89

五、李达《什么叫社会主义》等文章的哲学意义105

六、毛泽东《民众的大联合》等文章的哲学意义109

第六章 唯物史观在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的传播113

一、陈独秀传播唯物史观的主要贡献114

二、李达传播唯物史观的主要贡献120

三、蔡和森传播唯物史观的主要贡献135

四、毛泽东传播唯物史观的主要贡献143

五、李大钊继续传播唯物史观的活动和贡献149

六、施存统《我们要怎么样干社会革命?》等文的哲学意义156

七、周恩来《共产主义与中国》等文的哲学意义162

八、马克思主义同假社会主义争论的哲学意义167

九、马克思主义同无政府主义争论的哲学意义177

第七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国共合作和大革命时期的传播187

一、瞿秋白传播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卓越贡献189

二、蔡和森传播唯物史观的贡献202

三、李达《现代社会学》一书的意义210

四、毛泽东传播唯物史观的贡献222

五、陈独秀等评所谓科学与人生观的争论229

六、恽代英等批判国家主义派的哲学意义242

七、批判戴季陶主义的哲学意义253

第三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实现历史性转变中日益和中国实践相结合265

第八章 从北伐战争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267

一、毛泽东对中国革命特点的分析和关于红色政权的理论268

二、反对中国托陈取消派的斗争279

三、反对人权派和人权运动的斗争290

四、倡导实际调查、洗刷唯心精神和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形成295

第九章 从国内战争向抗日战争过渡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308

一、毛泽东对民族矛盾、国内矛盾的分析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的制定310

二、国民党法西斯主义哲学思想的宣传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反击320

三、关于中国社会性质问题的论战326

四、关于辩证法的论战339

五、李达、艾思奇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哲学上的贡献349

六、总结中国革命战争的经验和毛泽东军事哲学思想360

七、中国革命经验的哲学概括和毛泽东哲学思想的成熟374

第四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传播和发展393

第十章 革命高潮和理论高潮下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多方面展开395

一、抗日战争全过程的科学预测和毛泽东军事哲学思想的进一步发展396

二、统一战线的辩证法410

三、全党学哲学和整风运动415

四、哲学和文艺426

五、实际工作中应用辩证唯物论436

一、中国的历史特点和新民主主义理论450

第十一章 围绕中国的特点而开展的两种哲学思想的斗争450

二、坚持民主精神和批判法西斯主义哲学460

三、坚持科学精神和批判复古主义哲学470

四、马克思主义者对新理学和新心学的批评478

第十二章 围绕国家的命运和前途而开展的两种历史观的斗争493

一、以唯心史观为基础的《中国之命运》494

二、以唯心史观为基础的《论联合政府》497

三、两个中国之命运的较量506

第五编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解放战争时期的应用和发展517

一、新形势下战略策略的辩证法520

第十三章 毛泽东哲学思想在分析革命形势和确定战略方针中的历史作用520

二、敢于胜利和善于胜利的思想武器526

三、中国革命路线和政策的理论基础532

四、对于第三条道路的批判539

第十四章 中国革命的胜利与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发展545

一、人民解放战争的战略决战及其军事指挥艺术546

二、对历史性转变和工作重点转移的科学分析549

三、对于美国白皮书的批判556

四、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胜利和发展562

结束语570

后记575

1988《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传播史》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庄福龄主编 1988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马克思主义哲学(1987 PDF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
1987 北京:东方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哲学(1987 PDF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
1987
马克思主义在中的传播(1984 PDF版)
马克思主义在中的传播
1984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中册(1987年11月第1版 PDF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中册
1987年11月第1版 北京大学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第4卷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俄国的传播和发展(1994 PDF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第4卷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俄国的传播和发展
1994 北京:北京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哲学(1985 PDF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
1985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程新编(1989 PDF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程新编
1989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1988 PDF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
1988 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哲学(1983 PDF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
1983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第5卷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苏联的传播和发展(1996 PDF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第5卷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苏联的传播和发展
1996 北京:北京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1984 PDF版)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984 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哲学(1984 PDF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
1984 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1982 PDF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1982 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第7卷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  下(1989 PDF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第7卷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 下
1989 北京:北京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第6卷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  上(1989 PDF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第6卷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 上
1989 北京:北京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