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基础 上》
作者 | 十四院校《文学理论基础》编写组编著 编者 |
---|---|
出版 |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
参考页数 | 427 |
出版时间 | 1981(求助前请核对) 目录预览 |
ISBN号 | 10078·3193 — 求助条款 |
PDF编号 | 87176508(仅供预览,未存储实际文件) |
求助格式 | 扫描PDF(若分多册发行,每次仅能受理1册) |

前言1
第一章 文学的特征1
第一节 文学形象1
一 用形象反映生活是文学的根本特征1
二 形象的涵义与特点5
第二节 文学典型10
一 典型的涵义10
二 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15
三 典型化的原则与方法18
第三节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22
一 语言是文学塑造形象的手段22
二 语言艺术的特征24
第二章 文学和生活29
第一节 社会生活是文学的唯一源泉29
一 文学艺术的起源29
二 文学来源于社会生活34
三 文学的“源”与“流”38
一 生活的真实与艺术的真实41
第二节 文学是社会生活在作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41
二 文学要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44
第三节 文学随社会生活的发展而发展47
一 文学内容的发展47
二 文学形式的发展49
第三章 文学的本质和作用53
第一节 文学的上层建筑性质53
一 文学与经济基础的关系53
二 文学与政治的关系61
三 文学与哲学、道德、宗教的关系67
第二节 文学的阶级性、党性70
一 文学的阶级性与人性70
二 文学的党性83
第三节 文学的人民性88
一 人民性的涵义88
二 人民性在作品中的表现93
三 人民性的意义96
第四节 文学的社会作用97
一 文学的认识作用、教育作用97
二 文学的审美作用101
第一节 文学作品内容和形式的一般原理106
一 文学作品内容和形式的基本概念106
第四章 文学作品的内容和形式106
二 文学作品内容和形式的关系111
第二节 文学作品内容诸要素116
一 文学作品的题材116
二 文学作品的主题121
三 文学作品的情节125
一 文学作品的语言134
第三节 文学作品形式诸要素134
二 文学作品的结构143
三 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149
第五章 文学作品的体裁163
第一节 诗歌164
一 诗歌的特征164
二 诗歌的分类167
第二节 小说169
一 小说的特征169
二 小说的分类171
第三节 戏剧文学173
一 戏剧艺术的特征173
二 戏剧文学的分类177
第四节 散文181
一 散文的特征181
二 散文的分类183
第五节 电影文学187
一 电影艺术的特征187
二 电影文学的基本要求191
第六节 说唱文学195
一 说唱文学的特征195
二 说唱文学的分类196
第六章 文学的创作过程205
第一节 创作的准备206
一 扎实的生活基础206
二 进步的世界观208
三 相当的艺术素养、艺术技巧213
一 素材积累216
第二节 创作过程的三个步骤216
二 作品构思223
三 艺术表现229
第三节 创作过程中的形象思维231
一 形象思维的特征231
二 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在创作中的地位和作用238
第七章 文学的创作方法245
第一节 现实主义245
一 现实主义的产生和发展245
二 现实主义的基本特征247
第二节 浪漫主义252
一 浪漫主义的产生和发展252
二 浪漫主义的基本特征253
第三节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和“两结合”的创作方法255
一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形成及其特征255
二 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260
第四节 世界观和创作方法的关系267
一 世界观对创作方法的指导意义267
二 创作方法的相对独立性273
第八章 文学的风格和流派277
第一节 文学的风格277
一 风格的涵义和重要性277
二 风格的形成282
三 风格的表现289
四 风格的多样性与同一性293
第二节 文学的流派296
一 流派的形成296
二 流派的意义300
第九章 文学的民族特点304
第一节 文学民族特点的意义304
一 民族特点的涵义304
二 民族特点的重要性305
第二节 构成文学民族特点的内容要素308
一 民族性格、形象画面308
二 民族题材313
第三节 构成文学民族特点的形式要素319
一 民族语言319
二 体裁和艺术技巧322
第四节 文学民族特点形成和发展的条件325
一 民族的社会生活和文学传统325
二 各民族文学的相互联系与相互影响329
第十章 文学遗产的继承与革新339
第一节 文学发展中的历史继承性339
一 新旧文学的继承关系339
二 文学作品内容和形式的继承性345
一 根据“两种民族文化”学说,对文学遗产加以清理和鉴别351
第二节 继承文学遗产的原则351
二 坚持批判继承的原则,剔除糟粕,吸取精华355
三 运用唯物史观,考察文学遗产的历史意义361
第三节 批判继承文学遗产是发展社会主义文学的重要条件365
一 “推陈出新”是文学发展的客观规律366
二 “推陈出新”的具体要求370
第十一章 文学欣赏377
第一节 文学欣赏的性质与意义377
一 文学欣赏的性质377
二 文学欣赏的意义384
一 文学欣赏过程中的两个阶段386
第二节 文学欣赏的特点386
二 文学欣赏的阶级性和个人差异389
第三节 文学欣赏与文学创作、文学批评的关系396
一 文学欣赏与文学创作的关系396
二 文学欣赏与文学批评的关系398
第一节 文学批评的性质和任务402
一 文学批评的性质402
第十二章 文学批评402
二 文学批评的任务405
第二节 文学批评的标准408
一 从艺术整体上评论作品408
二 评价作品思想性的标准411
三 评价作品艺术性的标准416
第三节 正确开展文学批评421
一 从实际出发,对具体的文学现象作具体的分析421
二 开展“百家争鸣”,繁荣文学创作423
后记426
1981《文学理论基础 上》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十四院校《文学理论基础》编写组编著 1981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
- 电工理论基础 上
- 1990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 文学理论基础知识
- 1982
-
- 法学基础理论 上
- 北京商学院函授学院
-
- 中医基础理论 上
- 北京中医学院
-
- 文艺理论基础上 (初稿)
- 1959
-
- 电信理论基础 上
-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
- 文学基础理论
- 1991 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
-
- 文学理论基础 下
- 1982 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
- 文艺学基础理论
- 1988.12 成都市:四川大学出版社
-
- 文学理论基础教程
- 1989 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
- 文学理论基础读本
- 1988 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
- 电路理论基础 上
- 1985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 政治学基础理论 上
- 1985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提示:百度云已更名为百度网盘(百度盘),天翼云盘、微盘下载地址……暂未提供。➥ PDF文字可复制化或转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