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基础》

第一章 文学的特征1

第一节 文学形象2

一 用形象反映生活是文学的根本特征2

二 形象的涵义与特点5

第二节 文学典型12

一 典型的涵义12

二 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20

三 典型化的原则与方法24

第三节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30

一 语言是文学塑造形象的手段30

二 语言艺术的特征32

第二章 文学和生活37

第一节 社会生活是文学的唯一源泉37

一 文学艺术的起源37

二 文学来源于社会生活42

三 文学的“源”与“流”46

第二节 文学是社会生活在作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49

一 生活的真实与艺术的真实49

二 文学要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52

第三节 文学随社会生活的发展而发展55

一 文学内容的发展55

二 文学形式的发展58

第三章 文学的性质和作用62

第一节 文学的上层建筑性质63

一 文学与经济基础的关系63

二 文学与政治的关系71

三 文学与哲学、道德、宗教的关系76

第二节 文学的阶级性、人性80

一 文学的阶级性80

二 文学的人性84

第三节 文学的人民性94

一 人民性的涵义94

二 人民性在作品中的表现98

三 人民性的意义101

第四节 文学的社会作用102

一 文学的认识作用、教育作用102

二 文学的审美作用106

第四章 文学作品的内容和形式111

第一节 文学作品内容和形式的一般原理111

一 文学作品内容和形式的基本概念111

二 文学作品内容和形式的关系116

第二节 文学作品内容诸要素121

一 文学作品的题材121

二 文学作品的主题125

三 文学作品的情节129

第三节 文学作品形式诸要素138

一 文学作品的语言138

二 文学作品的结构147

三 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152

第五章 文学作品的体裁166

第一节 诗歌167

一 诗歌的特征167

二 诗歌的分类170

第二节 小说172

一 小说的特征172

二 小说的分类174

第三节 戏剧文学177

一 戏剧艺术的特征177

二 戏剧文学的分类180

第四节 散文185

一 散文的特征185

二 散文的分类186

第五节 电影文学190

一 电影艺术的特征190

二 电影文学的基本要求194

第六章 文学的创作过程200

第一节 创作的准备201

一 扎实的生活基础201

二 进步的世界观203

三 相当的艺术素养、艺术技巧208

第二节 创作过程的基本环节211

一 素材积累211

二 作品构思217

三 艺术表现223

第三节 创作过程中的形象思维226

一 形象思维的特征226

二 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在创作中的地位和作用233

第七章 文学的创作方法239

第一节 现实主义239

一 现实主义的产生和发展239

二 现实主义的基本特征241

第二节 浪漫主义248

一 浪漫主义的产生和发展248

二 浪漫主义的基本特征249

第三节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和“两结合”的创作方法252

一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形成及其特征252

二 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257

第四节 世界观和创作方法的关系264

一 世界观对创作方法的指导意义264

二 创作方法的相对独立性270

第八章 文学的风格和流派274

第一节 文学的风格274

一 风格的涵义和重要性274

二 风格的形成279

三 风格的表现286

四 风格的多样性与同一性290

第二节 文学的流派292

一 流派的形成292

二 流派的意义296

第九章 文学的民族特点300

第一节 文学民族特点的意义300

一 民族特点的涵义300

二 民族特点的重要性301

第二节 构成文学民族特点的内容要素303

一 民族性格、形象画面303

二 民族题材310

第三节 构成文学民族特点的形式要素315

一 民族语言315

二 体裁和艺术技巧318

第四节 文学民族特点形成和发展的条件320

一 民族的社会生活和文学传统320

二 各民族文学的相互联系与相互影响325

第十章 文学遗产的继承与革新335

第一节 文学发展中的历史继承性335

一 新旧文学的继承关系335

二 文学作品内容和形式的继承性341

第二节 继承文学遗产的原则345

一 根据“两种民族文化”学说,对文学遗产加以清理和鉴别345

二 坚持批判继承的原则,剔除糟粕,吸取精华349

三 运用唯物史观,考察文学遗产的历史意义355

第三节 批判继承文学遗产是发展社会主义文学的重要条件360

一 “推陈出新”是文学发展的客观规律360

二 “推陈出新”的具体要求364

第十一章 文学欣赏371

第一节 文学欣赏的性质与意义371

一 文学欣赏的性质371

二 文学欣赏的意义378

第二节 文学欣赏的一般规律381

一 文学欣赏过程中的两个阶段381

二 文学欣赏的阶级性和个人差异383

三 文学欣赏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389

第三节 文学欣赏与文学创作、文学批评的关系391

一 文学欣赏与文学创作的关系391

二 文学欣赏与文学批评的关系392

第十二章 文学批评397

第一节 文学批评的性质和任务398

一 文学批评的性质398

二 文学批评的任务402

第二节 文学批评的标准405

一 从艺术整体上把握评论作品405

二 评价作品思想性的标准408

三 评价作品艺术性的标准414

第三节 正确开展文学批评419

一 从实际出发,对具体的文学现象作具体的分析419

二 开展“百家争鸣”,繁荣文学创作421

修订后记424

1985《文学理论基础》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十四院校《文学理论基础》编写组编 1985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法学基础理论(1984 PDF版)
法学基础理论
1984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文学理论基础上册( PDF版)
文学理论基础上册
《法学基础理论》(1982 PDF版)
《法学基础理论》
1982
法学基础理论(1988 PDF版)
法学基础理论
1988
文学理论基础知识(1982 PDF版)
文学理论基础知识
1982
法学基础理论(1999 PDF版)
法学基础理论
1999 中国经济出版社
医学基础理论( PDF版)
医学基础理论
法学基础理论(1983 PDF版)
法学基础理论
1983 安徽大学法律系
文学基础理论(1991 PDF版)
文学基础理论
1991 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
文学理论基础  下(1982 PDF版)
文学理论基础 下
1982 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文艺学基础理论(1988.12 PDF版)
文艺学基础理论
1988.12 成都市:四川大学出版社
文学理论基础教程(1989 PDF版)
文学理论基础教程
1989 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声学理论基础(1981 PDF版)
声学理论基础
1981 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文学理论基础读本(1988 PDF版)
文学理论基础读本
1988 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法学基础理论(1986 PDF版)
法学基础理论
1986 北京市: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