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纪实艺术论》求取 ⇩

第一编总论2

一、电视纪实艺术论——我对纪录片若干问题的意见2

(一)电视纪实艺术的范畴和特性2

(二)纪录片,研究的对象宜宽不宜窄3

(三)中国纪录片的第二个繁荣期5

(四)真实性——与纪实文学、新闻之比较7

(五)真实性与“干预生活”11

(六)真实性与创作方法13

(八)真实性与综合艺术手段15

(七)真实性与作品风格15

(九)政论性与政论体17

(十)收视率与雅俗分赏19

(十一)创作方法与思想倾向20

二、了解中外纪录片之异同,走自己的创作之路——从纪录片“国际接轨”谈起21

(一)纪录片艺术有没有国际统一之轨?21

(二)国际上优秀纪录片创作方法和艺术技巧的主要特色24

(三)我国纪录片在国际交流中显示的成功经验26

(四)评奖与作品评价28

(五)观赏障碍剖析29

(六)宣传意识和宣传艺术31

(七)反虚假——国际纪录片同行的共同使命32

三、警惕“纪实主义”口号对纪录片创作的误导37

(一)巴赞的“影像本体论”和“现象学”理论正确吗?37

(二)是“纪实主义”,还是客观风格?41

(三)“纪实主义”说之利弊何在?44

第二编中国影视纪实艺术的发展50

一、我国电视纪录片风格与创作方法之演变50

(一)纪录片,从电影到电视50

(二)客观纪录风格51

(三)风格、方法单一化的教训52

(四)真实性与方法风格53

(五)新风格和新方法的探索55

(六)纪录片常见病57

二、我国电视纪录片的初步繁荣60

(一)初期的电视纪录片60

(二)十年动乱时期的电视纪录片62

(三)纪录片的初步繁荣64

(四)体裁形式的演变和发展66

(五)充分重视综合艺术效果73

(六)全面认识纪录片的社会作用75

(七)电视纪录片的发展动向和趋势76

三、喜看电视纪实艺术的再度繁荣78

第三编纪录片美学82

一、残缺美与和谐美——电视纪实艺术美学问题随笔82

(一)局部残缺营造整体完美82

(二)言多有失与无言致残86

(三)声音妙用与误用89

二、大巧若拙与弄巧成拙93

(一)“大巧若拙”是运用技巧的最佳境界93

(二)对技巧的误用、滥用,常常导致“弄巧成拙”98

三、作品风格与美学效果——兼评《生活空间》的特色102

(一)虚实的矛盾与统一102

(二)《生活空间》的平实味106

第四编文献性与文献片110

一、生活之脉搏,时代之文献——评上海电视片,兼议影视纪实艺术的文献特性110

(一)上海纪录片最珍贵的品格何在111

(二)感情色彩与文献性114

(三)揭示矛盾与文献性117

(四)不足与希望121

二、真实朴实诚实——纪录片《伟人周恩来》赏析123

(一)以真诚对待史实——还历史伟人本来面貌124

(二)生动、活泼地回顾历史126

(三)结构布局与综合手段使用的得与失128

三、两种思维赢得双重价值——赞纪录片《毛泽东》130

(一)纪实艺术潜力的空前发挥130

(二)收视率的双重参考作用131

(三)深入认识并熟练驾驭电视纪实艺术的标志132

(四)两种思维的结晶,双重价值竞辉133

一、浩浩壮士气眷眷赤子情——评电视系列片《共和国之恋》138

第五编生活与创作138

二、发现并巧妙揭示生活的韵律美——赞师旭平的作品个性141

三、探察世界奥秘思考人生甘苦——第七届中日电视艺术交流日本纪录片赏析147

(一)宏观世界,视野辽阔147

(二)人生甘苦,发人深思149

(三)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魅力151

(四)形声竞辉,和谐完美153

四、颂扬东方伦理讴歌高尚情操——评《首届全国美好家庭评选》系列片155

(一)广大观众的评论155

(二)丰富的思想含量158

(三)发挥电视纪实艺术的美育作用163

五、镜头对准普通百姓,纪实艺术贴近生活——评系列片《京城百姓家》166

(一)点子好166

(二)作品风格的明确追求167

(三)创作与研讨配套169

(四)不足和有待探讨的问题170

六、巧用事实说话——评《父老乡亲》,兼议政论型纪录片的创作倾向172

(一)老题新文章,佳作堪益人172

(二)典型人物开口,语重千钧,以少胜多173

(三)扩大农民问题的视角,探讨新课题175

(四)改革开放和艰苦奋斗的赞歌同声唱176

七、纪录片是综合艺术——评《两个孤儿》和《姊妹溪》178

(一)两部优秀作品的艺术特色178

(二)莫忘综合性——纪录片不可忽视摄影艺术180

(三)莫忘综合性——正确发挥解说词、音乐和音响的作用182

(四)发展综合艺术,造就专门人才184

八、一曲蕴含叹惋之情的优美赞歌——关于《飘逝的江船》的通信186

九、《社会之窗》和汪清的创作之路——兼议正面宣传与舆论监督的关系问题189

(一)群众的赞誉189

(二)成功要诀190

(三)作品特色193

(四)汪清的拼劲和韧劲194

十、写人妙在写个性——赞人物系列片《追求》,再议创作方法问题197

十一、电视纪实艺术的突破——赞《望长城》创作观念和方法的更新204

(一)大胆尝试204

(二)节目主持人的成功与缺憾208

(三)佳作的美中不足209

十二、人生苦乐都是歌,美德高风更堪颂——赞《中国母亲》兼议电视纪录片创作的选材取向212

(一)母亲礼赞,永恒的主题212

(二)悲情析214

十三、没有残疾的生命,只有残疾的环境——残疾人电视专题节目评略217

(一)话说“残疾环境”217

(二)电视如何肩负净化环境的重任218

(三)应防止和克服的创作倾向219

十四、艺不厌精以少胜多——赞微型电视片222

第六编方法与技巧226

一、艺术手段、技巧的妙用与滥用226

(一)拍摄过程与内容选择226

(二)声画并茂与视听干扰227

(四)近景长镜头不等于细节描写228

(三)活动画面与画面不德228

(五)作者出面与表现自己229

(六)感情的藏与露230

二、纪录片观赏随笔十三则231

(一)传统民俗并非都值得宣扬231

(二)请注意食品美感与食象文明232

(三)特写镜头对准什么234

(四)删无信息画面突出内容本色235

(五)对青少年犯罪者不应电视大曝光237

(六)表现残疾人不应渲染人体伤残部位238

(七)莫教有情变无情240

(八)颂扬不当变讽刺241

(九)雕琢过分真变假243

(十)声画同步采访例析245

(十一)人物片贵在表现人物性格246

(十二)精作标题,为作品擦亮眼睛248

(十三)纪录片不应以故事片作素材250

一、电视记者屏幕形象析略254

(一)衣着仪容应恰如其分254

第七编新闻节目观赏随笔十六则254

(二)与采访者相处的位置应适当255

(三)要注意采访和对话的环境255

(四)记者出面采访提问,应彻底摒弃空话、套话256

(五)采访对话要善诱、善发256

(六)出面的电视记者应勇于评论257

二、突发灾害事件莫因等结论而延误报道258

三、滚动重播新闻贵在内容有变化260

四、国际新闻来源亟待拓宽262

五、批评性新闻拍摄应避免“强加于人”的效果264

六、批评新闻之反馈与舆论参与266

七、暴露性新闻应慎防诱发副作用268

八、强行拍摄事关职业规范和法律问题270

九、声画并茂、万能画面与口播新闻272

十、盯紧现场的目光,须顾及现场之外274

十一、不可预测性,连续报道的魅力所在276

十二、多些社会新闻多些群众观点278

十三、多些奇观珍闻多些知识性趣味性280

十四、有计划的集中报道大放光彩282

十五、善用对比与对比的科学性284

十六、扩大信息量,增强可视性286

1998《电视纪实艺术论》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朱景和著 1998 北京:华文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电视报道艺术(1992 PDF版)
电视报道艺术
1992 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电视艺术学(1998 PDF版)
电视艺术学
1998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电影电视导演艺术概论(1993 PDF版)
电影电视导演艺术概论
1993 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电视剧作艺术(1988 PDF版)
电视剧作艺术
1988 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电视写作艺术(1987 PDF版)
电视写作艺术
1987 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电视纪实与电视艺术(1997 PDF版)
电视纪实与电视艺术
1997 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
电视艺术通论(1991 PDF版)
电视艺术通论
1991 北京:知识出版社
电视照明艺术(1993 PDF版)
电视照明艺术
1993 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电视艺术概论(1992 PDF版)
电视艺术概论
1992 北京:学苑出版社
电视纪实片审美特质论(1996 PDF版)
电视纪实片审美特质论
1996 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戏曲电视剧艺术论(1999 PDF版)
戏曲电视剧艺术论
1999 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电视声画艺术(1997 PDF版)
电视声画艺术
1997 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电视艺术美学(1998 PDF版)
电视艺术美学
1998 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电影电视艺术导论(1997 PDF版)
电影电视艺术导论
1997 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现代电视纪实(1998 PDF版)
现代电视纪实
1998 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