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史研究 先秦分卷》
作者 | 陈学恂主编;张瑞璠分卷主编 编者 |
---|---|
出版 |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参考页数 | 406 |
出版时间 | 1991(求助前请核对) 目录预览 |
ISBN号 | 7561707185 — 求助条款 |
PDF编号 | 86923408(仅供预览,未存储实际文件) |
求助格式 | 扫描PDF(若分多册发行,每次仅能受理1册) |

目录3
第一编 六艺教育的源流3
第一章 六艺教育的起源、形成和发展3
第一节 六艺教育的起源3
一 自然形态教育的萌芽3
二 礼乐教育始于原始的祭祀活动5
三 原始的文字教学和军事教练10
第二节 六艺教育的形成14
一 夏商官学15
二 西周官学18
第三节 六艺教育的发展31
一 春秋时期官学的衰落和私学的兴起31
二 战国时期私学的发展36
一 生平及讲学活动45
第一节 孔子的教育思想45
第二章 六艺教育思想的主流45
二 教育目的和教育对象49
三 以“仁”为中心的道德教育思想58
四 以礼乐为主的教学内容64
五 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论72
第二节 孟子的教育思想78
一 生平及“仁政”学说78
二 以性善论为基础的“扩充”本性论81
三 反功利、重动机的道德修养论86
四 “深造自得”的学习方法论92
第三节 荀子的教育思想96
一 生平及王霸结合的政治主张96
二 以性恶论为基础的“化性起伪”论98
三 培养“大儒”、“雅儒”的教育目的论101
四 从“法后王、一制度”出发的教育内容论102
五 重视理性判断作用,提倡“重己役物”的道德修养论104
六 “天官”与“天君”并重的智力发展论111
七 尊师、“积渐”、学以致用的教学方法论114
第四节 《大学》与《学记》的教育思想118
一 《大学》的教育思想119
二 《学记》的教育思想123
第三章 六艺教育思想的支流132
第一节 墨家的教育思想132
一 墨子的生平和墨家集团132
二 兴利除害的教学宗旨134
三 “贤士”教育的三条标准——“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136
第二节 《吕氏春秋》中的教育思想146
一 吕不韦与《吕氏春秋》146
二 论“义理之道”与道德教育148
三 论“和”与“适”的乐教本旨151
四 论“疾学”与“尊师”153
五 论“达师”与“善学”156
第二编 法制主义的教育163
第一章 法家与礼法之争163
第一节 法与法家163
第二节 法家的代表人物及其著作166
第三节 先秦的礼法之争174
第二章 人性之辩——法家的教育作用论180
第一节 人性之辩的缘起180
第二节 人性“趋利避害”说182
第三节 “因人情”、“反民性”的教育作用论186
第三章 以“公”定德——法家的道德及道德教育思想197
第一节 法家的道德观及道德规范体系198
一 道派与德派198
二 法家以道率德的思想200
三 法家“明于公私之分”、“废私立公”的道德准则203
四 法家论道德规范208
五 先秦道德观上的两个问题212
第二节 法家的道德教育思想218
第四章 “四民分业”与“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法家的社会教育228
第一节 “四民分业”与教育228
一 关于“士”的教育231
二 农工商的教育233
三 其他法家人物论农业教育与兵士教育235
第二节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237
一 法制教育的内容和原则237
二 法制教育的制度243
第三节 私学与社会教育问题247
第一节 “举贤”主张的统一250
第五章 贤才之辩——法家的人才观及人才教育思想250
第二节 人才标准上以“尚法”反“尚贤”252
一 关于最高统治者的人才标准252
二 关于官吏的人才标准265
第三节 用人标准上以“用人以能”反“用人以贤”270
第四节 法家论术治教育及官吏人才的选拔与培养277
一 术治教育277
二 官吏人才的选拔与培养284
第三编 自然主义教育与儒道互补291
第一章 道家及儒道关系291
第一节 道家的政教主张291
第二节 道家的教育活动294
第三节 儒道教育思想的对立与互补298
第一节 两种学习理论306
一 学习论上的区别306
第二章 儒道教学思想比较306
二 学习过程论313
三 学习理论的评价319
第二节 教学原则的互补322
一 关于教师323
二 关于教学辩证法326
三 关于学习心态329
四 关于整体性原则332
五 关于知识与能力334
第三章 乐教特征及儒道之争337
第一节 乐与乐教的历史考察337
第二节 关于乐教的争鸣344
一 乐教内涵问题的论争345
二 对乐教功用的不同理解353
第三节 儒与道——两种美育理论的评判357
一 自然美与教育358
二 艺术美与教育361
三 社会美与教育364
第四章 理想人格的培养368
第一节 时代背景与思想基础368
第二节 人格的建构372
一 道德认识论372
二 道德情感论376
三 道德意志论380
第三节 品德与修养382
一 道德规范的确认382
二 人格品德说387
三 修养方法论393
第四节 儒道人格理想与双重人格论398
后记406
1991《中国教育史研究 先秦分卷》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陈学恂主编;张瑞璠分卷主编 1991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
- 史学先秦史研究论集
- 1970 大陆杂志社
-
- 中国教育史比较研究(近代部分)
- 1985
-
- 中国教育史研究 中 中国学校教材史
- 1998.09 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
- 实用英语语音学教程
- 1990.12 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
- 先秦寓言研究
- 1957 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
-
- 中国全史 第6卷 中国秦汉教育史
- 1994 北京:人民出版社
-
- 先秦名家研究
- 1986 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
- 中国秦汉教育史
- 1994 北京:人民出版社
-
- 先秦史研究概要
- 1996 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
-
- 中国教育史比较研究 古代部分
- 1985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
- 中国教育史研究
- 1985 汉苑出版社
-
- 先秦史研究论集 下
- 1967 大陆杂志社
-
- 先秦史研究论集 上
- 1967 大陆杂志社
-
- 史学·先秦史研究论集
- 1981 大陆杂志社
-
- 史学·先秦史研究论集
- 1975 大陆杂志社
提示:百度云已更名为百度网盘(百度盘),天翼云盘、微盘下载地址……暂未提供。➥ PDF文字可复制化或转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