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中医学 上》求取 ⇩

第一篇 基础理论部3

第一章 祖国医学发展史概况3

一、原始社会时期医药知识的萌芽3

上册中医学基础3

二、奴隶社会时期医疗实践的初步发展5

三、封建社会时期中国医药学的形成和发展7

(一)战国、秦、汉至隋8

(二)唐、宋至元12

(三)明、清至鸦片战争以前17

四、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出现中医西医两个体系21

五、社会主义社会为整理、发扬祖国医药学遗产、实行中西医结合开辟广阔的道路24

结束语25

第一节 阴阳27

第二章 阴阳与五行27

阴阳的基本概念28

阴阳在医学上的具体应用29

第二节 五行32

一、五行的基本概念33

二、对五行学说的看法34

三、五行在医学上的具体应用和存在的问题36

第三章 脏腑与经络41

第一节 脏腑41

一、五脏42

(一)心(附:心包络)42

(二)肝43

十、膀胱44

(三)脾44

(四)肺45

(五)肾(附:女子胞)46

二、六腑48

(三)小肠49

(四)大肠49

(一)胆49

(二)胃49

(五)膀胱50

(六)三焦50

三、脏腑组织间的关系51

(一)脏与脏之间的关系51

(二)腑与腑之间的关系54

(三)脏与腑之间的关系54

四、脏腑机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及其表现55

(一)精55

(二)气57

(三)神59

第二节 经络59

一、十二经脉60

二、奇经八脉78

第四章 病因与病理82

第一节 病 因83

一、六淫83

(一)风85

(二)寒86

(四)湿87

(三)暑87

(五)燥88

(六)火(热)89

二、疫疠90

三、七情91

四、饮食不节91

五、劳逸过度92

附:痰饮93

第二节 病 理95

一、表里出人95

二、上下升降96

三、寒热进退97

四、邪正虚实98

五、气血失调99

六、阴阳盛衰102

第五章 诊法与辩证103

第一节 诊 法103

一、望诊103

(一)一般观察103

(二)局部观察105

二、闻诊113

(一)听声音114

(二)嗅气味114

三、问诊115

(一)问寒热115

(二)问汗116

(三)问头身117

(四)问胸腹119

(五)问饮食120

(六)问二便121

(七)问睡眠123

(八)问妇女经、带、胎、产123

(九)问小儿124

四、切诊124

(一)切脉124

(二)触诊132

二、六经、卫气营血、三焦辩证133

第二节 辩 证133

一、八纲辩证133

(一)表里134

(二)寒热135

(三)虚实136

(四)阴阳137

(一)《伤寒论》六经病辩证139

(二)温病之卫、气、营、血病和三焦病辩证142

三、脏腑辩证146

(一)心病146

(二)肝病148

(三)脾病152

(四)肺病154

(五)肾病157

(六)胃病160

(八)大肠病161

(七)小肠病161

(九)膀胱病162

附一:五脏气、血、阴、阳虚证鉴别简表163

附二:五脏气、血、阴、阳实证鉴别简表164

附三:十二经脉见证164

第六章 治疗法则168

第一节 治则的内容168

一、治病求本168

二、标本缓急169

三、正治与反治170

四、祛邪与扶正171

五、因时、因地、因人制宜172

七、虚实补泻173

六、同病异治,异病同治173

八、辩证论治与辨病治疗相结合174

第二节 治法的运用174

一、八法的运用174

(一)汗法174

(二)吐法176

(三)下法177

(四)和法178

(五)温法179

(六)清法179

(七)补法180

(八)消法182

(九)八法的配合运用183

二、常用的治疗方法184

第二篇 药物方剂部分192

药 物 部 分192

第一章 中药的一般知识192

第一节 中药的来源192

一、四气五味193

第二节 药物的性能193

二、升降浮沉194

三、归经196

第三节 中药的炮制196

第四节 中药的用法198

一、配伍198

二、用药禁忌199

三、剂量200

第二章 临床常用药物202

第一节 解表药202

一、发散风寒药204

二、发散风热药214

三、发散风湿药222

第二节 祛暑药231

第三节 泻下药237

一、攻下药239

二、润下药242

第四节 驱虫药245

第五节 祛寒药250

第六节 清热药258

一、清热泻火药260

二、清热燥湿药268

三、清热解毒药275

四、清热凉血药288

第七节 止咳化痰平喘药296

一、温化寒痰止咳平喘药298

二、清热化痰止咳平喘药306

三、润肺止咳化痰平喘药313

第八节 理气药317

第九节 消导药330

第十节 理血药334

一、止血药335

二、活血药344

渗湿利水药358

安神镇惊药373

一、安神药374

二、镇惊药380

第十三节 固涩药391

第十四节 补养药401

一、补气药404

二、补阳药411

三、补血药421

四、补阴药428

附一:脏腑用药规律437

一、肝437

二、胆437

三、心438

四、小肠438

五、脾438

六、胃439

七、肺439

八、大肠440

九、肾440

附二:备用药442

一、解表药442

二、泄下药444

三、驱虫药444

五、清热药445

四、祛寒药445

六、止咳化痰平喘药448

七、理气药449

八、消导药450

九、理血药450

十、渗湿利水药453

十一、安神镇惊药454

十二、固涩药454

十三、补养药455

十四、芳香开窍药456

十五、外用药457

方剂部分462

第一章 方剂的基本知识462

第一节 方剂的组成和变化462

一、方剂的组成原则462

二、方剂的加减变化463

第二节 方剂的剂型和服用方法464

一、方剂的剂型464

二、服用方法467

一、辛温解表468

第二章 临床常用方剂468

第一节 解表剂468

二、辛凉解表470

三、补益解表474

第二节 祛暑剂476

一、清暑477

二、祛暑解表478

三、清暑利湿479

四、清暑益气481

第三节 祛风湿剂482

一、宣散风湿483

二、疏风活络485

第四节 清热、泻火剂488

一、清气分热489

二、清营凉血491

三、气血两清493

四、清热解毒495

五、解毒消痈498

六、清脏腑热500

七、养阴清热508

第五节 润燥剂510

一、轻宣润燥510

二、养阴润燥513

第六节 泻下剂516

一、寒下517

二、温下521

三、润下522

四、补益攻下522

第七节 表里双解剂524

第八节 和解剂528

一、和解少阳528

二、调和营卫531

三、调和脏腑533

第九节 开窍剂538

一、凉开538

二、温开542

第十节 熄风止痉剂544

一、止咳平喘550

第十一节 止咳平喘祛痰剂550

二、祛痰558

(一)清热化痰559

(二)燥湿化痰563

第十二节 祛湿利尿剂568

一、燥湿化浊568

二、清热利湿569

三、利水化湿573

四、温水化湿578

第十三节 理气剂581

一、行气582

二、降气586

第十四节 理血剂589

一、止血589

二、活血祛瘀594

三、调经602

第十五节 消导剂606

第十六节 驱虫剂610

第十七节 温里、回阳剂612

一、温中祛寒613

二、回阳救逆615

三、温经通络617

第十八节 补益剂619

一、补气619

二、补血624

三、气血双补628

四、补阴629

五、补阳635

第十九节 安神剂639

一、养血安神640

二、熏镇安神642

第二十节 固涩剂645

一、敛汗固表646

二、涩精止遗647

三、涩肠固脱649

四、固崩止带650

十四、理血剂650

附:备用方剂652

一、解表剂652

二、祛暑剂652

三、祛风湿剂653

四、清热泻火剂654

五、润燥剂654

六、泻下剂655

七、表里双解剂655

八、和解剂656

九、开窍剂656

十、熄风止痉剂656

十一、止咳平喘祛痰剂657

十二、祛湿利尿剂658

十三、理气剂659

十五、消导剂660

十六、驱虫剂661

十七、温里、回阳剂661

十八、补益剂662

十九、安神剂664

二十、固涩剂664

药名索引666

方剂索引671

第三篇 内科部分677

第一章 内科部分概说677

下册临床各科疾病677

第一节 传染病678

感冒(包括流行性感冒)678

第二章 内科常见疾病678

肺结核681

传染性肝炎684

(一)黄疸型传染性肝炎685

(二)无黄疸型传染性肝炎687

肠伤寒691

细菌性痢疾695

(一)急性细菌性痢疾695

(二)慢性细菌性痢疾697

第二节 呼吸系统疾病698

支气管炎698

(一)急性支气管炎699

(二)慢性支气管炎701

支气管哮喘702

(一)实证703

(二)虚证706

肺炎708

肺脓肿711

第三节 消化系统疾病714

急性胃肠炎714

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717

慢性肠炎722

肝硬变724

(一)早期肝硬变724

(二)晚期肝硬变728

第四节 心脏血管系统疾病729

高血压病729

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733

风湿性心脏病738

慢性肺原性心脏病741

心力衰竭744

第五节 泌尿系统疾病748

肾炎748

(一)急性肾炎748

(二)慢性肾炎751

(三)尿毒症754

泌尿系感染757

泌尿系结石760

第六节 血液系统疾病763

贫血763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766

白血病768

(一)急性白血病769

(二)慢性白血病770

第七节 神经系统疾病772

脑血管意外772

(一)脑溢血773

(二)脑血栓形成776

(三)蛛网膜下腔出血777

癫痫779

神经官能症781

(一)神经衰弱781

第八节 精神疾病781

(二)癔病783

精神病785

第九节 内分泌系统及代谢疾病789

糖尿病789

甲状腺机能亢进792

第十节 运动系统疾病794

第十一节 其他疾病798

低热798

耳原性眩晕症804

中暑806

附:症状辩证施治表810

第一章 妇科特点833

生理特点833

病理特点835

治疗特点835

第一节 月经常见疾病837

第二章 妇科常见疾病837

月经先期837

月经后期839

月经先后不定期841

月经量少842

倒经843

闭经844

功能性子宫出血847

痛经850

绝经期症候群854

第二节 妊娠常见疾病856

妊娠恶阻857

先兆流产858

妊娠水肿860

妊娠高血压861

先兆子痫861

子痫863

异位妊娠863

第三节 产后常见疾病866

产后恶露不止867

产后关节痛869

产后缺乳871

第四节 妇科杂病872

盆腔炎872

子宫脱垂876

?瘕877

不孕症879

第四篇 妇 科 部 分883

生理特点885

第一章 儿科特点885

病理特点885

第五篇 儿 科 部 分885

辩证特点886

治疗特点887

附:小儿四诊提要887

第一节 呼吸系统疾病891

上呼吸道感染891

第二章 儿科常见疾病891

附:扁桃腺炎 泡疹性咽峡炎895

支气管炎897

肺炎900

第二节 消化系统疾病907

消化不良907

厌食症911

口腔炎914

肠寄生虫病916

疳积917

第三节 泌尿系统疾病923

小儿肾炎923

(一)急性肾炎924

(二)过敏性紫癜性肾炎924

(三)迁延性肾炎与慢性肾炎925

(四)肾病综合征928

肾盂肾炎(包括其他泌尿道感染)930

遗尿症932

第四节 循环造血系统疾病933

风湿病(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心脏病、舞蹈病)933

(一)风湿性关节炎934

(二)风湿性心肌炎935

(三)心力衰竭936

(四)舞蹈病937

贫血938

(一)营养性贫血939

(二)再生不良(障碍)性贫血940

紫癜942

(一)过敏性紫癜942

(二)血小板减少性紫癜943

第五节 内分泌系统疾病945

糖尿病945

附:尿崩症947

第六节 神经系统疾病948

惊风(附:痫、痉)948

新生儿破伤风954

第七节 传染病956

麻疹956

流行性腮腺炎960

水痘962

百日咳963

猩红热965

急性细菌性痢疾967

传染性肝炎970

附:新生儿生理性黄疸 先天性胆道梗阻972

小儿麻痹975

附:进行性肌营养不良977

流行性乙型脑炎978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981

结核病985

第八节 其他991

低烧的辩证治疗991

第一章 中医外科概要997

第一节 外科疾病的发病特点997

第六篇 外 科 部 分997

第二节 外科疾病的辩证特点1000

一、辩病与辩证相结合1001

二、抓住“阴证”、“阳证”的主要特点1002

三、抓住局部辩证的特点1003

第三节 外科疾病的治疗特点1005

一、整体治疗(内治法)1006

二、局部治疗(外治法)1008

第二章 一般外科疾病1016

疖(疖、暑疖、多发性疖、手部疔疮、颜面疔疮、疔毒走黄)1016

1021

丹毒1024

急性乳腺炎1025

慢性囊性乳房病1029

急性淋巴结炎1030

淋巴结核1031

化脓性骨髓炎1033

骨与关节结核1034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1037

血栓性静脉炎1040

烧、烫伤1041

下肢顽固性溃疡1044

第一节 概说1047

辩证要点1047

第三章 急腹症1047

治疗法则1048

第二节 常见的急腹症1049

急性阑尾炎1049

胆道蛔虫症1051

急性胆囊炎与胆石症1052

急性胰腺炎1056

急性肠梗阻1058

溃疡病急性穿孔1061

1064

(一)内痔1064

第四章 常见肛门疾病1064

(二)外痔1066

(三)混合痔1068

肛瘘1068

直肠脱垂1070

第五章 常见皮肤病1072

荨麻疹1072

(一)急性荨麻疹1073

(二)慢性荨麻疹1074

丘疹状荨麻疹1075

神经性皮炎1076

湿疹1078

(一)成人湿疹1079

(二)婴儿湿疹1083

牛皮癣1084

带状疱疹1086

接触性皮炎1088

第六章 恶性肿瘤1091

概说1091

食道癌1094

胃癌1096

肠癌1098

肝癌1099

肺癌1100

乳腺癌1101

子宫颈癌1103

(一)胃肠道反应1108

(二)放射性直肠炎1108

放射反应的中医治疗1108

(四)放射后肢体浮肿1109

(五)放射性白细胞减少症1109

(三)放射性膀胱炎1109

(六)放射性血小板减少症1110

(七)放射性肺炎1110

第七章 骨科疾病1111

第一节 概说1111

第二节 基本手法与固定要点1112

基本手法1112

固定要点1113

第三节 治疗法则及用药规律1114

第四节 常见的骨折1116

锁骨骨折1116

肱骨干骨折1117

肱骨外髁颈骨折1118

肱骨髁上骨折1119

尺骨上1/3骨折合并桡肱关节脱位(孟特季阿氏骨折)1120

前臂骨折(尺、桡骨骨折)1121

桡骨远端骨折1122

第一掌骨骨折1123

小腿骨折(胫、腓骨骨折)1124

踝部骨折1125

第五节 常见的关节脱位1126

下颌关节脱位1126

肩关节脱位1127

肘关节脱位1128

拇指掌关节脱位1129

骶髂关节损伤1129

髋关节脱位1130

第六节 新鲜软组织扭挫伤1131

踝关节软组织损伤1131

趾?关节脱位1131

膝关节软组织损伤1132

肘关节软组织损伤1132

腕关节软组织损伤1133

第七节 骨科杂病1134

腰椎间盘突出症1134

腰部扭伤1136

腱鞘炎1136

肱骨外上髁炎(网球肘)1137

外伤性截瘫1137

(一)中药治疗1139

(二)针灸治疗1144

(三)电针治疗1146

(四)穴位注射1147

第八章 眼、耳、鼻、喉科常见病1151

睑缘炎1151

麦粒肿1152

?粒肿1153

急性传染性结膜炎1154

春季卡他性结膜炎1155

角膜炎1157

虹膜睫状体炎1158

白内障1160

青光眼1162

中心性视网膜脉络膜炎1165

视网膜静脉周围炎1167

视神经萎缩1168

外耳道疖和外耳道炎1170

化脓性中耳炎1171

过敏性鼻炎1172

慢性鼻炎1173

慢性鼻窦炎1174

急性咽炎1175

慢性咽炎1176

急性扁桃体炎1177

急性喉炎1178

慢性喉炎1179

第一章 概说1183

第一节 刺灸法1184

针法1184

第二章 针灸疗法1184

灸法1187

第二节 经络输穴简介1189

输穴的分类1190

输穴的定位与取法1190

十四经输穴主治纲要1193

第三节 十四经常用输穴1200

一、手太阴肺经1200

二、手少阴心经1202

三、手厥阴心包经1205

四、手阳明大肠经1208

五、手太阳小肠经1212

六、手少阳三焦经1216

七、足阳明胃经1221

八、足太阳膀胱经1228

九、足少阳胆经1239

十、足太阴脾经1245

十一、足少阴肾经1249

十二、足厥阴肝经1253

十三、督脉1256

十四、任脉1262

第四节 经外奇穴及新穴位1268

头面部1268

背腰部1271

胸腹部1273

上肢部1274

下肢部1276

第五节 常见病的针灸治疗1278

选穴与配穴1278

常见病的治疗1280

(一)内科常见病1280

(二)妇科、儿科常见病1296

第一节 耳针疗法1305

耳壳的解剖部位1305

第三章 新医疗法1305

耳针的穴位1306

治疗方法与步骤1308

注意事项1309

各系统参考穴位1309

第二节 手针疗法1310

手背部穴位1310

手掌部穴位1312

第三节 头针疗法1312

刺激区的划分1313

第四节 水针疗法1314

适应症1314

腰腿疼常见的痛点部位1314

操作手法1314

治疗方法1315

第五节 埋线疗法1316

穴位的选择1316

注意事项1316

操作方法1317

体会1317

第六节 挑治疗法1318

第七节 经络综合疗法1319

寻找阳性反应物的方法1319

治疗方法1321

第一节 基本手法和操作原则1324

基本手法1324

附:按摩疗法1324

第二节 常见病症的治疗1325

落枕1325

操作原则1325

肩关节周围炎1326

踝关节扭伤1326

膝关节风湿症1327

腰、背肌劳损1327

胃炎(或成人消化不良)1327

跟腱炎1327

腹泻或慢性痢疾1328

小儿消化不良1328

胃及十二指肠溃疡1328

口眼歪斜1329

偏头痛1329

坐骨神经痛1329

头痛1329

颈椎病1330

附:旧市制与公制计量单位换算表1331

1975《实用中医学 上》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北京中医医院,北京市卫生干部进修学院中医部 1975 北京:北京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实用中医基础学(1985 PDF版)
实用中医基础学
1985 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实用中医学( PDF版)
实用中医学
实用中兽医学(1959 PDF版)
实用中兽医学
1959
实用中医学  下(1988 PDF版)
实用中医学 下
1988 北京:北京出版社
实用中医学  下(1975 PDF版)
实用中医学 下
1975 北京:人民出版社
实用中医学  下(1975 PDF版)
实用中医学 下
1975 北京:北京出版社
实用中医学  上(1975 PDF版)
实用中医学 上
1975 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
实用中医推拿学(1980 PDF版)
实用中医推拿学
1980 重庆市沙坪坝区科学技术委员会出版
实用中医男科学(1994 PDF版)
实用中医男科学
1994 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
实用中医儿科学(1995 PDF版)
实用中医儿科学
1995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实用中医胆病学(1999 PDF版)
实用中医胆病学
1999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实用中医外科学(1986 PDF版)
实用中医外科学
1986 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实用中医儿科学(1986 PDF版)
实用中医儿科学
1986 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实用中医药理学(1956 PDF版)
实用中医药理学
1956 锦章书局
实用中医肝病学(1993 PDF版)
实用中医肝病学
1993 上海: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