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党政干部哲学教学纲要》求取 ⇩

第一单元总论3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3

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3

(一)世界观和哲学3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4

(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5

哲学史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7

(一)奴隶制时代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7

(二)封建时代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7

(三)近代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7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和发展8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8

(二)哲学发展史上的伟大革命9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10

四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11

五 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做一个头脑清醒的、自觉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12

第二单元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17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17

世界是物质的世界17

(一)自发的唯物主义和哲学唯物主义17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18

(三)哲学的物质概念18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概念的重大意义19

(五)唯物论与信息论20

运动是物质存在的方式20

(一)运动和物质是不可分的20

(二)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21

(三)运动形式的多样性22

空间和时间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22

(一)空间、时间和运动着的物质是不可分割的22

(二)空间和时间的特性随着物质状态的变化而变化24

(三)空间、时间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辩证统一24

(四)必须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确立时空观念25

系统也是物质存在的方式25

(一)系统是一个哲学范畴25

(二)物质和系统不可分离25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26

(一)世界是多样性的物质统一体26

(二)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证明26

解放思想,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27

(一)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根本要求27

(二)从我国的国情出发是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指导方针28

(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要解放思想,按照客观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认识世界28

第三章意识的本质和作用31

意识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31

(一)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结果,是社会的产物31

(二)意识是人脑的机能32

(三)人工智能和人的思维33

意识是物质的反映34

(一)意识的源泉是客观物质世界34

(二)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35

(三)意识的各种形式都是物质世界的反映35

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36

(一)意识的功能36

(二)群体意识的作用37

正确处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开创四化建设的新局面37

(一)发挥根据和符合客观实际的自觉能动性,反对唯意志论和形而上学机械论37

(二)发挥正确意识的能动作用,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加强思想政治工作38

(三)发挥自觉的能动性,独立负责地、创造性地进行工作39

第三单元马克思主义辩证法43

第四章物质世界的联系和发展43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43

(一)事物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43

(二)事物联系形式的多样性44

(三)事物作为系统而存在45

物质世界的永恒发展46

(一)事物的相互联系构成运动46

(二)事物作为过程而存在47

(三)事物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规律性48

唯物辩证法是关干联系和发展的科学48

(一)什么是唯物辩证法48

(二)唯物辩证法是由一系列普遍规律和范畴构成的科学体系49

(三)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49

坚持唯物辩证法的思维方式,适应改革发展的要求49

(一)坚持联系的、系统的观点,增强思维的全面性和系统性50

(二)坚持发展的、历史的观点,发挥思维的开拓性和创造性50

第五章对立统一规律52

矛盾和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52

(一)唯物辩证法的矛盾概念52

(二)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52

(三)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55

(四)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分析的方法56

(五)系统理论丰富了矛盾分析的理论内容56

矛盾的特殊性57

(一)物质运动形式和发展过程的矛盾特殊性57

(二)矛盾及其各个方面的地位和作用的特殊性57

(三)矛盾斗争形式的特殊性59

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60

(一)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60

(二)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特点61

正确理解和运用对立统一规律,努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62

(一)掌握矛盾问题精髓的原理,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建设的共性和个性的关系62

(二)掌握矛盾双方辩证关系的原理,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社会矛盾63

第六章质量互变规律66

事物是质和量的统一66

(一)质66

(二)量67

(三)度68

量变和质变69

(一)质量互变的客观性和普遍性69

(二)量变和质变的辩证统一70

(三)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71

(四)系统规律进一步深化了量变质变规律71

量变质变的特殊性72

(一)量变引起质变的不同情形72

(二)飞跃形式的多样性72

(三)社会主义社会量变质变的特点73

四 坚持发展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统一,把社会主义实践与共产主义目标结合起来73

第七章否定之否定规律75

辩证的否定75

(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75

(二)否定是发展和联系的环节76

(三)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77

(四)必须正确对待事物发展中的肯定和否定77

否定之否定77

(一)否定之否定的客观性和普遍性77

(二)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78

(三)系统规律深化和具体化了否定之否定规律79

否定之否定的特殊性80

(一)否定方式的多样性80

(二)曲折前进的多样性80

(三)社会主义社会否定之否定的特点81

坚持以唯物的辩证的思维方式为指导,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82

(一)运用系统和要素关系的原理,正确处理企业活力与国民经济整体活力的关系82

(二)掌握系统的结构功能统一的原理,正确处理经济体制的要素、结构和功能的关系83

(三)根据系统层次性原理,正确处理经济体制改革的统一性和独立性的关系83

(四)按照系统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原理,正确处理经济体制改革与整个社会系统的关系83

第八章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85

什么是范畴85

(一)范畴是各门科学中的基本概念85

(二)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同唯物辩证法基本规律的关系85

(三)范畴的本质和特点86

本质和现象86

(一)什么是本质和现象86

(二)本质和现象的辩证关系87

(三)必须懂得本质和现象的辩证关系,学会透过现象把握本质的科学方法87

内容和形式88

(一)什么是内容和形式88

(二)内容和形式的辩证关系88

(三)抛弃旧形式,选择新形式,为内容的发展开辟道路89

原因和结果89

(一)什么是原因和结果89

(二)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90

(三)因果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90

(四)因果联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90

(五)把握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提高科学预见的能力91

必然性和偶然性91

(一)什么是必然性和偶然性91

(二)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91

(三)正确处理必然和偶然的辩证关系,掌握工作的主动权92

可能性和现实性92

(一)什么是可能性和现实性92

(二)可能性和现实性的辩证关系92

(三)具体分析可能性,积极促进可能性向现实的转化93

(四)正确把握可能性和现实性的辩证关系,努力做到立足现实,放眼未来93

第四单元马克思主义认识论97

第九章认识和实践97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98

(一)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反映论同唯心主义认识论相对立98

(二)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可知论同不可知论相对立98

(三)马克思主义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同形而上学的直观的反映论相区别99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00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概念和社会实践系统100

(二)主体和客体与认识和实践的关系102

(三)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104

(四)必须牢固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104

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105

(一)认识的相对独立性105

(二)意识的能动作用是通过认识对实践的指导来实现的106

(三)要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学风106

真理和检验真理的标准107

(一)客观真理107

(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08

(三)坚持实践标准,破除一切不合实际的传统观念109

第十章认识的辩证过程112

认识事物的辩证途径112

(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112

(二)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113

(三)认识和实践的多次反复114

(四)系统理论为发展马克思主义认识过程的原理提供了现代科学的依据115

真理发展的辩证过程116

(一)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116

(二)真理和谬误。真理在克服谬误的过程中发展117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118

(一)实践和认识的螺旋式上升运动118

(二)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119

(三)自由和必然,发挥自觉能动性120

坚持党的思想路线,对社会主义进行再认识120

(一)我们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120

(二)对社会主义进行再认识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给我们提出的重大课题121

第五单元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127

第十一章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127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128

(一)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对象128

(二)历史唯物主义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重要地位128

历史观基本问题的科学解决和唯物史观的正确贯彻129

(一)什么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129

(二)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源130

(三)马克思、恩格斯是怎样确立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130

(四)历史观基本问题的唯物主义解决具有重大的意义132

(五)作为世界观和历史观的人道主义是同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根本对立的132

社会作为系统而存在133

(一)社会存在是一个包含着矛盾的系统133

(二)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134

(三)生产方式的改变归根到底要引起生活方式的改变135

第十二章生产力和生产关系138

什么是生产力,什么是生产关系138

(一)生产力系统的分析138

(二)生产关系系统的分析140

(三)关于社会的经济体制和企业的经营管理问题141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和运动规律142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142

(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143

(三)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条根本规律144

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145

(一)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特征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优越性145

(二)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特点146

第十三章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149

社会经济形态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149

(一)经济基础是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149

(二)上层建筑系统的分析150

(三)社会经济形态理论及其意义150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和运动规律152

(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152

(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153

(三)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的状况也是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154

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154

(一)社会主义社会形态的共同本质特征和党的“四项基本原则”154

(二)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特点155

正确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社会系统理论和社会基本矛盾理论156

(一)社会系统理论和社会基本矛盾理论是全面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哲学依据156

(二)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改革经济体制的哲学依据157

(三)完善和改革社会主义政治上层建筑的哲学依据158

(四)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高度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战略方针的哲学依据159

第十四章阶级、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162

阶级和阶级斗争162

(一)马克思对阶级斗争学说的新贡献以及它的重大意义163

(二)阶级的产生及其本质163

(三)阶级斗争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164

(四)阶级分析的方法是研究社会的基本方法165

社会革命和阶级社会向无产阶级社会的过渡165

(一)社会革命的实质和根源165

(二)社会革命的条件和形式166

(三)社会革命的作用166

(四)社会革命的性质和类型166

(五)从阶级社会向无阶级社会过渡是一个长期复杂的历史过程167

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和阶级斗争168

(一)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168

(二)深刻认识社会主义社会阶级斗争的特点正确对待我国当前的阶级斗争问题169

第十五章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172

国家的起源、本质和职能172

(一)国家的起源172

(二)国家的本质172

(三)国家的职能173

(四)法和国家的关系173

国体和政体的区分173

(一)什么是国体,什么是政体173

(二)区分国体和政体的重要意义174

无产阶级专政174

(一)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必然性174

(二)无产阶级专政的国体与政体175

(三)无产阶级专政的实质175

(四)无产阶级专政的基本任务175

(五)无产阶级专政国家的自行消亡176

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建设与社会主义法制建设177

(一)社会主义高度民主的科学含义177

(二)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意义177

(三)在社会主义民主的体系中,民主和集中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178

(四)社会主义民主必须同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密切结合179

第十六章社会意识及其形式180

社会意识的本质及其构成180

(一)社会意识的本质180

(二)社会意识的构成181

二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和发展规律的特殊性182

社会意识的作用183

(一)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发展不可缺少的历史因素183

(二)社会意识是怎样发挥作用的184

(三)不同性质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着不同的作用184

发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作用,反对“自发论”184

(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具有特殊的巨大的能动作用185

(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只有在思想斗争和思想教育中才能发挥其社会职能185

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185

(一)政治思想和法律思想185

(二)道德186

(三)艺术187

(四)宗教187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应当注意解决好的几个问题188

(一)加强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和革命纪律189

(二)提倡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和共产主义道德189

(三)确立无产阶级社会主义“人的价值”观190

(四)建设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191

(五)振奋积极向上进取的精神191

第十七章科学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194

科学及其本质194

(一)科学作为知识理论体系是认识的一种形式194

(二)科学作为社会活动,是社会分工的特殊部门195

(三)关于科学的阶级性问题195

二 科学在社会生活中的重大作用196

科学发展的规律197

(一)科学发展的社会条件197

(二)科学的内部矛盾运动198

科学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199

(一)科学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中的作用199

(二)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科学技术的条件和方针200

新技术革命与当代社会201

(一)什么是新技术革命201

(二)新技术革命对现代社会的影响201

(三)世界新技术革命对我们既是一个严重的挑战,又是一个新的机遇202

第十八章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204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同唯心史观和英雄史观的根本对立204

(一)马克思主义以前的英雄史观204

(二)必须划清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同唯心史观和英雄史观的原则界限205

社会主义条件下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伟大作用207

(一)在不同的社会条件下,人民群众创造力发挥的情况是不同的207

(二)社会主义条件下,人民群众对历史的创造作用具有全新的意义207

正确理解无产阶级领袖的作用,反对个人崇拜208

(一)无产阶级的领袖及其作用208

(二)反对个人崇拜209

党的群众路线210

(一)树立正确的群众观点210

(二)群众路线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210

五 党的群众路线对于执政党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210

1985《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党政干部哲学教学纲要》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王助尧,游方序,范成钧主编 1985 中共重庆市委党校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马克思主义哲学纲要(1983 PDF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纲要
1983 北京:人民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学纲要(1986.11 PDF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学纲要
1986.11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学大纲  干部教材( PDF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学大纲 干部教材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1982 PDF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
1982 吉林省工科高等院校哲学教材编写组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学大纲  干部教材( PDF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学大纲 干部教材
辽宁省党校系统哲学教材编写委员会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干部读本( PDF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干部读本
中共辽宁省委党校哲学教研室
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社会主义、党的建设专题教学纲要( PDF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社会主义、党的建设专题教学纲要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1987 PDF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
1987 哈尔滨: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纲要(1983 PDF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纲要
1983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哲学纲要》教与学(1984 PDF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纲要》教与学
1984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1988 PDF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
1988 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20世纪中国哲学著作大辞典(1994 PDF版)
20世纪中国哲学著作大辞典
1994 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提纲  修订稿(1984 PDF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提纲 修订稿
1984 中共四川省委第二党校教务处
马克思主义哲学纲要(1988 PDF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纲要
1988 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纲要(1987 PDF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纲要
1987 北京:对外贸易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