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纲要》求取 ⇩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1

一、什么是哲学1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3

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5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8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8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9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11

第三节 新时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和方法12

一、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12

二、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14

第二章 世界的物质性16

第一节 世界统一于运动着的物质16

一、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16

二、世界统一于物质18

第二节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21

一、运动和物质不可分割21

二、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22

三、运动的基本形式24

第三节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25

一、时间、空间及其客观性25

二、时间、空间和运动着的物质不可分26

三、时间、空间的无限性和有限性26

第四节 物质运动的规律性28

一、物质运动有其固有的规律28

二、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29

三、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30

第三章 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32

第一节 意识的起源32

一、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32

二、意识是社会的产物34

第二节 意识的本质36

一、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36

二、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38

三、意识和思维模拟40

第三节 意识的能动作用42

一、意识的能动作用及其表现42

二、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原则和条件44

第四章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47

第一节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47

一、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47

二、联系的系统性50

三、普遍联系和条件51

第二节 物质世界的永恒发展53

一、发展的概念53

二、事物的相互联系构成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53

三、事物存在的过程性构成物质世界的永恒发展54

四、坚持唯物辩证法的系统论和过程论55

第三节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57

一、唯物辩证法是一个严整的科学体系57

二、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58

三、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58

第五章 对立统一规律62

第一节 矛盾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62

一、唯物辩证法的矛盾概念62

二、辩证矛盾的基本属性63

三、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因和外部条件64

第二节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66

一、矛盾的普遍性66

二、矛盾的特殊性66

三、矛盾分析方法71

第三节 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75

一、什么是矛盾问题的精髓75

二、为什么说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是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75

三、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76

第六章 质量互变规德79

第一节 事物是质和量的统一79

一、质79

二、量80

三、度81

第二节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83

一、质量互变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83

二、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85

三、发展是连续性和间断性的统一87

第三节 量变和质变的多样性89

一、量变形式的多样性89

二、质变形式的多样性90

第七章 否定之否定规律93

第一节 辩证的否定93

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93

二、否定是事物发展和联系的环节95

三、掌握辩证否定观的重要意义96

第二节 否定之否定规律97

一、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含义97

二、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客观普遍性97

三、否定之否定规律的特殊性99

四、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100

第三节 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102

一、什么是新生事物103

二、新生事物为什么是不可战胜的103

三、对待新生事物的正确态度104

第八章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106

第一节 本质和现象106

一、本质和现象的含义106

二、本质和现象的辩证关系107

三、本质和现象原理的方法论意义108

第二节 内容和形式109

一、内容和形式的含义109

二、内容和形式的辩证关系110

三、内容和形式原理的方法论意义111

第三节 原因和结果112

一、原因和结果的含义112

二、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113

三、原因和结果原理的方法论意义115

第四节 必然和偶然116

一、必然和偶然的含义116

二、必然和偶然的辩证关系117

三、必然和偶然原理的方法论意义118

第五节 可能和现实119

一、可能和现实的含义119

二、可能和现实的辩证关系120

三、可能和现实原理的方法论意义121

第九章 认识和实践123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123

一、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123

二、反映论和先验论的对立125

三、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126

第二节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28

一、实践的特征和基本形式128

二、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131

第三节 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133

一、认识的相对独立性133

二、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135

三、理论对实践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135

第十章 认识过程的辩证性质138

第一节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138

一、感性认识138

二、理性认识140

三、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141

四、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143

第二节 由理性认识到实践144

一、从理性认识到实践飞跃的意义145

二、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条件146

第三节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147

一、认识过程的反复性147

二、认识运动的无限性149

三、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151

第十一章 真理155

第一节 客观真理155

一、真理及其客观性155

二、真理面前人人平等157

第二节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158

一、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158

二、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159

第三节 真理和谬误161

一、真理和谬误的对立统一161

二、坚持真理,修正错误163

第四节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65

一、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实践165

二、实践标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167

三、怎样坚持好真理标准168

第十二章 历史唯物主义是唯一科学的历史观170

第一节 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170

一、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170

二、以往历史观的根本缺陷171

三、唯物史观的创立173

第二节 唯物史观创立的伟大意义176

一、科学地解决了历史观的基本问题176

二、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176

三、为科学社会主义提供了哲学基础177

四、为研究社会生活问题的各门具体科学提供了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78

五、为无产阶级政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和实践活动,提供了科学的指导思想179

第三节 劳动在人类社会形成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180

一、劳动创造人和人类社会180

二、劳动是人类生存的基础181

三、劳动是人类从事其它一切活动的前提182

四、劳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182

第四节 社会物质生活条件183

一、地理环境183

二、人口状况184

三、生产方式186

第十三章 社会基本矛盾188

第一节 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188

一、生产力188

二、生产关系191

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193

第二节 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195

一、经济基础195

二、上层建筑196

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198

第三节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201

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201

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202

三、、上层建筑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203

第十四章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改革207

第一节 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及其特点207

一、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经济基础)的建立及其特点207

二、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状况208

三、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209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方法和目的210

一、社会主义改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210

二、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212

三、社会主义改革的目的和方法216

第十五章 阶级、阶级斗争和人民民主专政221

第一节 阶级和阶级斗争221

一、阶级的产生、实质和消灭221

二、阶级斗争及其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224

三、坚持阶级分析方法226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阶级结构和阶级斗争227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阶级结构227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阶级斗争的特点228

三、坚持反“和平演变”和反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斗争229

四、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231

第三节 无产阶级专政是新型的国家232

一、国家的产生、实质和消亡232

二、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是新型的国家234

三、人民民主专政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无产阶级专政235

第十六章 社会意识和精神文明建设238

第一节 社会意识的一般特点238

一、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238

二、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240

三、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242

第二节 社会意识的构成和形式243

一、社会意识的构成243

二、社会意识的主要形式246

第三节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249

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249

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战略地位251

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253

第十七章 科学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256

第一节 科学的一般特征256

一、科学是知识形态和物质形态的统一256

二、科学物化为生产力257

三、科学是人类的一项基本活动259

第二节 科学发展与社会进步260

一、科学是社会进步的强大杠杆260

二、科学发展的社会条件263

第三节 社会主义社会与科学发展265

一、科学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的作用265

二、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科学的条件267

第十八章 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270

第一节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270

一、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的范畴270

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271

第二节 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274

一、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274

二、无产阶级领袖的伟大作用276

三、群众、阶级、政党、领袖的关系277

第三节 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279

一、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279

二、党的群众路线281

三、执政党坚持群众观点和坚持群众路线的重要意义283

第十九章 树立共产主义人生观286

第一节 共产主义人生观和无产阶级世界观286

一、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关系286

二、在阶级社会中人生观具有阶级性288

三、共产主义人生观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289

第二节 人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290

一、什么是价值290

二、人的社会价值291

三、人的个人价值293

四、反对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观294

第三节 树立共产主义人生观的必要性和主要途径295

一、树立共产主义人生观的必要性295

二、树立共产主义人生观的主要途径297

1992《马克思主义哲学纲要》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周感华等主编 1992 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马克思主义哲学纲要(1983 PDF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纲要
1983 北京:人民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学纲要(1986.11 PDF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学纲要
1986.11
马克思主义哲学纲要  (修订本)(1983年09月第1版 PDF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纲要 (修订本)
1983年09月第1版 人民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哲学  讲授纲要( PDF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 讲授纲要
重庆师范学院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法哲学纲要(1991 PDF版)
马克思主义法哲学纲要
1991 北京:法律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纲要(1989 PDF版)
马克思主义纲要
1989 成都: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哲学纲要学习提要(1985 PDF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纲要学习提要
1985 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儒道释与内在超越问题(1991 PDF版)
儒道释与内在超越问题
1991 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纲要(1983 PDF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纲要
1983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哲学纲要》教与学(1984 PDF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纲要》教与学
1984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哲学自学纲要(1984 PDF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自学纲要
1984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的发生是哲学中伟大的革命变革(1951 PDF版)
马克思主义的发生是哲学中伟大的革命变革
1951 上海:中华书局
马克思主义哲学学习纲要(1983 PDF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学习纲要
1983 中共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
马克思主义哲学纲要(1988 PDF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纲要
1988 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纲要(1987 PDF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纲要
1987 北京:对外贸易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