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与中国传统社会之哲学省察 以“血缘性纵贯轴”为核心的理解与诠释》求取 ⇩

第一章 导论:本书之缘起、方法及其主题之展开1

1.学术社群、学术自主性之问题2

2.贤者蔽於意见:群体结构的外延性不能化约为个我意义的内涵性3

3.群体结构的外延性及其向度与驱力3

4.学术本身的自主性往往游离於学术群落间4

5.熟者使生,生者使熟:开启新的认识阶层5

6.生活世界的优先性、本书的入路6

7.形而上、本质之论述实不能外於历史发生原因之考察6

8.血缘性纵贯轴之确立7

9.血缘性纵贯轴之三基元:父子、君臣、夫妇7

10.血缘性纵贯轴的两辅元:兄弟、朋友8

11.血缘性纵贯轴所成之“宗法国家”8

12.血缘性纵贯轴下“宗法国家”的宗教与理性9

13.血缘性纵贯轴下“宗法国家”的皇权与孝道9

14.论“道的错置”——血缘性纵贯轴之基本限制10

15.从“血缘性纵贯轴”到“人际性的互动轴”11

16.从“顺服的伦理”、“慎独的伦理”到“公民的伦理”11

17.从“咒术的实践因果逻辑”到“解咒的实践因果逻辑”12

18.本章导论之结语13

第二章 “血缘性纵贯轴”之确立15

1.文化的差异与日常生活语言的差异16

2.血缘性自然连结下的个人17

3.祖先牌位与祭祀18

4.祭祀的咒术性与道德性19

5.血缘性与道德性20

6.血性、土性、根性与德性21

7.土根性、聚村而居23

8.内聚的关系与生命之气的感通23

9.仁与气的感通24

10.熟人与陌生人25

11.乡土社会与契约社会26

12.社会结构功能与社会文化征符26

13.父子与母子的异同27

14.血缘性纵贯轴的基型——父子27

15.上下、隶属与左右、横列28

16.血缘性、道德性与土根性29

第三章 血缘性纵贯轴之三基元:父子、君臣、夫妇30

1.父子血缘纵贯轴与邻人地缘横拓面31

2.父子、根源与连续、感通32

3.天地父母与纵贯的创生32

4.以天为父与以父为天34

5.父慈子孝35

6.三纲:忠君、孝亲与守节36

7.孝亲与忠君的大问题36

8.血缘性纵贯轴与宰制性纵贯轴37

9.帝制化的儒学、父子君臣化38

10.儒学化的帝制、君臣父子化39

11.忠:由内在根源之感通外化为一绝对规约命令40

12.夫妇君臣化、君臣父子化41

13.忠诚贞女与母以子贵43

14.母子连心与父子天性之对比44

15.宗法社会与道德理性45

第四章 血缘性纵贯轴的两辅元:兄弟、朋友47

1.血缘性纵贯轴的两辅元:兄弟、朋友48

2.宗法家庭与宗法次序49

3.长幼有序:同阶不同位50

4.姊妹与兄弟51

5.宗法与符号系统、权力关系52

6.一统而多元与理一分殊53

7.悌:孝道化与忠君化54

8.儒家的朋友理想:以文会友、以友辅仁55

9.君臣化、父子化使得朋友空间变狭55

10.道义的特质56

11.江湖道义:生命声息的同於大通57

12.江湖道义的批判性与软弱乏力58

13.地缘只是血缘的投影而已59

14.血缘性与人的熟悉59

15.血缘性纵贯轴与地缘性横拓面其宗教迥异60

第五章 论血缘性纵贯轴所成之“宗法国家”62

1.宗法国家是由宗法家庭、宗法社会所决定的63

2.小农经济与氏族式农庄64

3.血缘性共同体下的身分认定方式64

4.所有物观念的异同与自我观念的异同65

5.功能性的、伴随的、礼物般的馈赠与本质性的、实体的交换67

6.“货币”只是一功能性、伴随性的中介者68

7.中西古代城市的对比差异68

8.中国传统政治观念不是权力的统合而是礼之象征的统合69

9.耻感:往内在根源去寻索的动力70

10.符号式的统治与实力式的统治71

11.中国传统符号式统治下的名实观72

12.调节性原则体现的两个方向73

13.理一分殊的确义73

14.西方传统实力统治下的名实观74

15.宗法国家与气的感通传统75

16.宗法国家依於血缘性纵贯轴75

第六章 血缘性纵贯轴下“宗法国家”的宗教与理性77

1.宗法国家涉及到的权力、符号与象征78

2.权威的确认、权力的独占、神祇的安排、仪式的置定等息息相关79

3.言说的论定下之权力、理性、结构样态与宗教之神之确立81

4.绝对的一神论与征战、权力、语言、命令、执着性、对象化、理性、约制、绝对、专制、共相等观念是连在一起的83

5.万有在道论与和平、仁爱、情气、感通、无执着性、互为主体化、道理、调节、和谐、根源、整体等观念是连在一起的84

6.上帝的言说与天的气运造化86

7.类型学之对比方法之恰当理解87

8.中国的理性化是在气的感通的格局下强调调节性原理、互为主体性88

9.绝地天之通与理性的诞生89

10.绝与再连结的不同型态:神人分隔与天人不二90

11.断裂型的理性与连续型的理性91

12.与连续型理性相应的是天人、物我、人己连续为一体92

13.与断裂型理性相应的是天人、物我、人己裂而为二92

14.因道而立教与立教以宣道94

15.天、命、性、道、德、行诸字义95

16.连续型理性是在“我与你”这存在样式下而展开的理性96

第七章 血缘性纵贯轴下“宗法国家”的皇权与孝道97

1.政治社会共同体之建立与宗教、理性之诞生相伴而起98

2.父权是经由血缘性的纵贯轴而滋生的一种权力99

3.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符号式的统治100

4.经由法象去彰显,不是经由符号去把捉102

5.检讨血缘性纵贯轴的两个面向:历史的、哲学的104

6.父子:“根源——生长”下的孝慈关系104

7.中国人在彼此连续、生命感通互动中,取得一自然之次序与位分106

8.民主议定与征服、长幼尊卑与裹胁107

9.周易是在宗法、封建、井田已经十足完备之下的产物108

10.王权的虚化、部落王权走向普遍王权、孝道分量逐渐加重109

11.由“帝之令”到“天之命”:普遍王权之合理化的建立110

12.情理之性下的普遍性111

13.畏惧生仁敬、威权转道德——血缘性纵贯轴的确立111

14.主客浑一、境识俱泯、道德实践与美学融会112

15.儒家政治理想:王权虚化、孝道落实113

16.孝道异化与绝对皇权114

17.从血缘性纵贯轴到专制性纵贯轴114

18.绝对皇权:以权力逻辑统治情理逻辑116

第八章 论“道的错置”——血缘性纵贯轴之基本限制117

1.中国传统政治社会与西方政治社会型态之对比118

2.道指的是整个存在、价值、知识的根源119

3.道有其开显,亦有其阻隔,因之异化而为道的错置120

4.权力优位与情分优位之异同121

5.儒家一直陷在血缘性的纵贯轴之中122

6.政治社会共同体之规范及秩序(礼)之最後的轨持者仍然是“天子”便隐含着一个难以处理的困结123

7.道统是以圣贤、君子为主导,此有别於天子君相为主导的“政统”123

8.内在意义的对比辩证关联124

9.外在结构的对比辩证关联125

10.“血缘性的自然连结”与“人格性的道德连结”合而为一乃是“血缘性纵贯轴”之调适而上遂的发展126

11.先秦孔孟儒学即强调“血缘性纵贯轴”理想的实践,这是超乎政治之上,而且足以抗衡现实政治127

12.秦汉之后,“宰制性的政治连结”成为一切的管控核心,这使得“人格性的道德连结”异化为一切宰制之合理化及合法化的基础128

13.君、父、圣三者的分析与诠释129

14.“道的错置”之构成131

15.宰制性政治连结与道德思想之意图132

16.儒家人格性道德连结所构成的“道统”与帝王家宰制性政治连结所构成的“政统”形成了一个内在对比的抗衡结构132

17.“自律型之慎独伦理”异化而为“他律型的顺服伦理”133

18.“宰制型的理性”与“良知型的理性”134

19.中西专制之异同135

20.阿Q式的精神胜利法之构成135

21.西方近代理性的解咒与牢笼136

22.契约性社会连结与委托性政治连结137

23.免除道德思想意图的谬误138

24.政治社会之道的重新开启139

第九章 从“血缘性纵贯轴”到“人际性的互动轴”141

1.正视“人格性道德连结”的根源性与优先性142

2.血缘性纵贯轴与人际性互动轴之对比143

3.政统、道统与乡土血统144

4.孔子开启了仁,照亮了整个族群的生命145

5.良知天理的绝对性与帝皇专制绝对王权相抗而相持145

6.道德王权、民本与天命146

7.民本与性善、君本与性恶、君主专制147

8.民本的限制148

9.性善说隐含一根源性的纵贯义149

10.根源性的纵贯创生有别於网络性的纵贯连结150

11.孔子使命感之自觉:内在超越与敬德传统150

12.敬德之宗教传统:绝限、封住、畏惧、敬德152

13.从血缘性纵贯轴显发根源性纵贯创生义152

14.中国政治传统的最大限制——结构与权力无客观独立性153

15.从纵贯的创生转而为人际的互动154

16.“我与你”:主体的互动与气的感通155

17.“我与它”:对象化的两分、限定性的存在156

18.客观的第三者、公共空间、社会公义156

19.迈向“人际性互动轴”的真实确立158

第十章 “顺服的伦理”、“根源的伦理”与“公民的伦理”159

1.儒学的三个面向:生活化的儒学、批判性的儒学、宰制性的儒学160

2.知识分子以“道统”结合民间乡土的伦常孝悌,柔化了帝皇专制161

3.近代新专制之构成161

4.批判性儒学与生活化儒学之限制162

5.当代中国知识分子常无视於儒学的多元性传统163

6.以理杀人——规范性的理与宰制性的迫害164

7.“存天理、去人欲”的陷阱164

8.“欲”与“私”是两个不能化约为一的范畴165

9.顺服的伦理常带有虚假的根源性意味166

10.“根源的伦理”被“顺服的伦理”错置167

11.西方中心主义常造成理解与诠释的差谬168

12.道德思想之意图:调节性之作用及其谬误168

13.道德思想之意图与根源性的创生动力170

14.中国儒学咒术性格之形成171

15.根源伦理、帝皇专制、巫祝咒术三者相互依倚、相互抗持173

16.中国古代社会下的子民是一自然状态下的天民173

17.自然状态的引申,而非一质的转变174

18.“天民伦理”乃是血缘性纵贯轴下所成之伦理175

19.公民伦理重在以自我的限定为起点,并依於一客观的契约而构造一新的连结体176

20.公民伦理不是来自於道德、思想、意图,而是来自於权力、结构、组织177

21.不是单元的转出,而是多元的重建177

第十一章 结论:中国文化之核心困境及其转化创造——从咒术型的实践因果逻辑到解咒型的实践因果逻辑179

1.解咒型实践因果逻辑转出的必要性180

2.咒术型实践因果逻辑是以咒术之绝对为一切因果之归依181

3.解咒型的实践因果逻辑是依於理性的对列原则所立法的因果182

4.咒术型实践因果逻辑与连续型理性183

5.咒术型实践因果逻辑是中国古来传统“连续型理性”的异化与堕落之表现185

6.中国传统的“实践的因果逻辑”不是在市民社会中开展出来的186

7.咒术型实践因果逻辑是依据气的感通原则而开启的,不是经由言说的论定而开启的187

8.咒术型实践的因果逻辑与智的直觉188

9.道的自我封限:主体的实体化与实体的主体化190

10.正视咒术型实践因果逻辑的内在困结192

11.实践因果逻辑的咒术型转出及其限制193

12.道德思想意图的摧化作用及其限制194

13.中国文化的核心困境其转化与创造之可能:新的实践的因果逻辑符合於市民社会下的实践的因果逻辑195

附录一 论儒家的宗教精神及其成圣之道——不离於生活世界的终极关怀197

一、“终极关怀”一概念的引入198

二、儒、道两家思想宗教特性的判定——天人不二200

三、儒、道思想的两个对比——“一气之所化”与“道德之创化”204

四、儒家成德之教的圣人之路——“肉身成道”208

五、“肉身成道”的教养与完成——“体用一如”、“体用不二”211

六、儒教的异化与归复216

附录二 “绝地天之通”与“巴别塔”——中西宗教的一个对比切入点的展开220

一、问题的缘起221

二、“绝地天之通”所呈现的中国宗教文化史之意义223

三、“巴别塔”所呈现的基督宗教文化史之意义226

四、“因道以立教”与“立教以宣道”的对比厘清230

五、结语235

附录三 后新儒家哲学论纲237

1998《儒学与中国传统社会之哲学省察 以“血缘性纵贯轴”为核心的理解与诠释》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林安梧著 1998 上海:学林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传统文学的现代诠释(1998 PDF版)
传统文学的现代诠释
1998 文史哲出版社
抗战前国家建设史料  西北建设  (三)( PDF版)
抗战前国家建设史料 西北建设 (三)
儒家伦理与秩序情结:中国思想的社会学诠释(民国78年9月 PDF版)
儒家伦理与秩序情结:中国思想的社会学诠释
民国78年9月 巨流图书公司
传播学研究的社会心理学传统( PDF版)
传播学研究的社会心理学传统
真理与方法  哲学诠释学的基本特征  下(1999 PDF版)
真理与方法 哲学诠释学的基本特征 下
1999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批判哲学与解释哲学(1993 PDF版)
批判哲学与解释哲学
1993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传统哲学与现代管理(1998 PDF版)
中国传统哲学与现代管理
1998 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
论儒学的宗教性  对《中庸》的现代诠释(1999 PDF版)
论儒学的宗教性 对《中庸》的现代诠释
1999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真理与方法  哲学诠释学的基本特征(1999 PDF版)
真理与方法 哲学诠释学的基本特征
1999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社会学与社会心理学(1985 PDF版)
社会学与社会心理学
1985 工人出版社
中国历代哲学文选  上(1991 PDF版)
中国历代哲学文选 上
1991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心学与中国社会(1994 PDF版)
心学与中国社会
1994 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
以人为本  儒学爱民与现代管理的核心(1998 PDF版)
以人为本 儒学爱民与现代管理的核心
1998 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道之以德  儒学德治与现代管理的道德性(1998 PDF版)
道之以德 儒学德治与现代管理的道德性
1998 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寻求德性与理性的统一  成中英本体诠释学研究(1998 PDF版)
寻求德性与理性的统一 成中英本体诠释学研究
1998 文史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