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哲学史纲要 下》求取 ⇩

第九章 反对陈独秀主义的斗争1

第一节 反对陈独秀主义斗争的历史背景与简况1

一、关于这次斗争发生的时间1

二、有关陈独秀世界观转变的分歧意见2

三、陈独秀的世界观演变的复杂性3

第二节 陈独秀主义的哲学基础7

一、唯心主义英雄史观是陈独秀主义的最重要哲学基础7

二、主观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是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的重要思想根源15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者对陈独秀主义的批判23

一、《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与《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对于陈独秀主义哲学基础的分析与批判23

二、《现实政治斗争中之我们》、《论陈独秀主义》等文对陈独秀主义的唯心论与形而上学思想基础的揭露与批判31

第十章 中国社会性质与中国社会史问题的论战40

第一节 中国社会性质与中国社会史问题论战的历40

史背景与简况40

一、对中国社会性质问题的认识过程40

二、大革命失败后人们的疑惑42

三、共产国际关于中国社会性质问题的分歧意见43

四、托陈取消派对中国社会性质的看法及其所受到的批评47

五、新思潮派与动力派观点的对立以及论战的全面展开52

六、中国社会史问题论战的背景与梗概54

第二节 观察中国社会性质问题的不同出发点57

一、新思潮派立论的出发点57

二、动力派对新思潮派的出发点的歪曲与“批判”60

三、新思潮派对动力派所谓批判的批判62

一、王学文、潘东周等指出观察中国社会性质问题应具有正确的方法70

第三节 观察中国社会性质问题的不同方法70

二、严灵峰等诋毁新思潮派抛弃了辩证法75

三、刘苏华等驳斥所谓“抛弃辩证法”的指责,揭露动力派对辩证法的背叛81

第四节 观察中国社会性质的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86

一、王学文、潘东周等新思潮派运用唯物史观观察中国社会性质87

二、严灵峰、任曙等观察中国社会性质所依据的历史观及其对新思潮派的唯物史观的攻击91

三、钱亦石、杜鲁人等坚持唯物史观,对动力派历史观的揭露98

第五节 中国社会史论战中的史学争论及其哲学价值104

一、史学争论本身的内容104

二、从郭沫若在中国社会史论战中的贡献看哲学对史学研究的指导价值108

第一节 关于辩证法论战的历史背景与简单经过113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广泛传播113

第十一章 关于辩证法的论战113

二、对辩证唯物主义的进攻是对国民党文化“围剿”的配合116

三、艾思奇、邓云特等起而捍卫马克思主义哲学119

第二节 张东荪对辩证唯物主义的诋毁与攻击123

一、否认辩证唯物主义的创立是哲学的一场革命123

二、歪曲辩证法基本规律的含义,否认其客观性,认为“若言定律便不能不承认其为人心所造”125

一、马克思的辩证法和黑格尔的辩证法“完全不同”132

第三节 邓拓对于张东荪诋毁唯物辩证法言论的批132

132

二、宇宙万有的运动变化“有它的总规律”135

三、“每一事物之本身就是充满着矛盾”138

四、“事物之发展,必须有量的积累与质的突变”141

五、辩证法用“肯定、否定、否定的否定以解释自然、人类社会及思维等一切现象发展的过程”142

第四节 叶青对辩证唯物主义篡改十五则143

一、“哲学消灭了”144

二、辩证法唯物论“必然是物质论与观念论底统一”147

三、“在实践中,思维决定存在”149

 四、“思想者事实之母”151

五、“实践——理论——实践”可以颠倒为“理论——实践——理论”153

六、“实践和理论必然分离”,而且这个分离具有“历史作用”157

七、“认识就是实践,实践就是认识”,“理论就是实践,实践就是理论”158

八、“嘉尔和恩格斯对于黑格尔的辩证法的公式是无批判无改造地接受了的”160

九、“运动是静止底积累,静止是运动底停162

留”162

十、“辩证逻辑虽承认矛盾,却亦有不承认矛盾之处”163

十一、“对立物统一”就是“综合为一”164

十二、“在未发生质变时,我们都可以说是没有变”164

十三、外因论“有其正确性”165

十四、“历史就是人类表演了的戏剧”167

十五、上层建筑诸因素“全都不能影响”生产力169

第五节 艾思奇对叶青等哲学观点的批判170

一、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产生对于人类认识史发展的伟大意义171

二、唯物辩证法的规律具有客观性、普遍性180

三、静止是运动的特殊形态,而不是“运动的停留”194

四、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是不相等的198

五、坚持唯物论反对“物质论和观念论的统一”202

第六节 《实践论》和《矛盾论》——论战的实际总结213

一、《实践论》、《矛盾论》的写作与唯物辩证法论战的关系213

二、从内容来说,《矛盾论》、《实践论》中所论述的观点同论战中所提出问题的联系十分紧密216

第十二章 反对王明主观主义的斗争223

第一节 反对王明主观主义斗争的历史背景与简况223

一、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的政治形势与党内斗争223

二、王明“左”倾路线的错误及其危害224

第二节 王明主观主义的主要表现226

一、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226

二、把共产国际神圣化230

三、把苏联经验神圣化232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者对于王明主观主义的揭露与批评234

一、《反对本本主义》一书对于主观主义思想路线的批评234

二、《肃清关门主义与冒险主义》、《清算党内的孟什维主义思想》重点批评了王明的主观主义错误238

三、《论我们的宣传鼓动工作》、《拥护苏维埃政府与工农红军的抗日宣言》等文,对于表现为教条主义的主观主义的批评243

义的深刻的哲学分析248

四、《实践论》、《矛盾论》对王明的主观主248

五、延安整风对于王明的主观主义的清算,以及《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的结论性意见253

第十三章 马克思主义反对唯生论与力行哲学的斗争259

第一节 反对唯生论与力行哲学斗争的历史背景与简况259

一、抗战后辩证唯物主义的影响更加广泛深入259

二、唯生论与力行哲学的结合及其向辩证唯物主义的进攻261

三、反对唯生论与力行哲学斗争的几个特点263

第二节 唯生论与力行哲学的二元论与唯心史观266

一、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唯生论266

二、唯生论的唯心史观及其对唯物史观的攻击270

三、力行哲学的唯心论观点276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者对于唯生论与力行哲学的批判281

一、艾思奇揭露与批判唯生论和力行哲学281

二、胡绳对唯生论与力行哲学的“诚”的原理的分析291

第十四章 马克思主义反对新理学与新心学的斗争296

第一节 反对新理学与新心学斗争的历史背景与简况296

一、新理学与新心学出现的历史原因与斗争概括296

二、马克思主义者的迎战297

三、反对新理学与新心学斗争的特点和意义298

第二节 新理学的唯心主义与不可知论302

一、理世界“先于实际的世界”302

二、“才是天生底”也可谓之人的天性305

三、认识能够超经验,“知愈进,我们即愈能超经验”306

四、“大全亦称宇宙”,大全不可思议,不可言说,亦不可了解308

五、事物的“阴阳集于一身而无冲突”,是外部的“阴圈”与“阳圈”促使事物变化与发展311

六、要“行忠恕”,而不要阶级斗争312

第三节 新心学的主观唯心主义及唯心史观314

一、“所谓物质,一定是经过思考的物质”,“不可离心而言物”315

二、“存在决定意识”的命题,只是科学的事实“并不能称是哲学”316

三、认识可以靠天才的“慧眼一瞥”而得来319

四、新心学曲解唯物辩证法320

五、新心学对唯物史观的误解323

第四节 胡绳对新理学与新心学的批评328

一、对《新世训》与《新事论》的分析与批评328

二、对《近代唯心论简释》的评论347

第五节 陈家康对《新理学》的批评350

一、理论要以实际为出发点,“脱离实际就说不通行不通”351

二、现实之理只能是物之理,是事物发展的秩序、规律354

三、人类获得知识的程序不能颠倒,不可“逆行”356

四、“客观存在之理,与主观说明之理,乃是一理”359

五、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或冲突361

第六节 杜国庠对新理学的批评363

一、中国哲学发展的优秀传统是“实事求是”精神,而不是玄虚精神363

二、中国哲学史不是唯心主义的杂烩,而贯串着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斗争366

三、新理学关于人的四种境界说,是为剥削阶级的最高统治权威作论证的368

四、将一切都说成是“经虚涉旷”,可以“极371

高明而道中庸”,是要人们安于被压迫地位的奴隶哲学371

五、“过河拆桥”的思想方法,违背人们的认识规律,同科学是对立的372

第十五章 从总体上的几点考察381

一、中国现代哲学史的发展是以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为轴心的381

二、中国现代哲学的发展有自己的相对独立性383

三、在中国现代哲学史界活动的基本力量389

四、中国现代哲学史论争的主要问题概述392

1986《中国现代哲学史纲要 下》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李振霞著 1986 北京:红旗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现代西方哲学纲要(1986 PDF版)
现代西方哲学纲要
1986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中国现代史研究法纲要(1991年09月第1版 PDF版)
中国现代史研究法纲要
1991年09月第1版 吉林大学出版社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PDF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临安老年大学
中国哲学史大纲  卷下( PDF版)
中国哲学史大纲 卷下
北京:中华书局
中国哲学史纲要(1984 PDF版)
中国哲学史纲要
1984
中国近现代文学史纲要( PDF版)
中国近现代文学史纲要
中国当代文学函授中心
中国现代哲学史纲要  上( PDF版)
中国现代哲学史纲要 上
北京:红旗出版社
中国史纲要  下(1979 PDF版)
中国史纲要 下
1979 北京:人民出版社
中国现代哲学史(1999 PDF版)
中国现代哲学史
1999 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中国现代文学史讲授纲要(1986 PDF版)
中国现代文学史讲授纲要
1986 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
中国文学史纲要  下(1984 PDF版)
中国文学史纲要 下
1984 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
中国现代史纲  下(1987 PDF版)
中国现代史纲 下
1987 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中国哲学史纲要(1975 PDF版)
中国哲学史纲要
1975 台湾中华书局
中国哲学史纲要(1983 PDF版)
中国哲学史纲要
1983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现代西方哲学纲要(1986 PDF版)
现代西方哲学纲要
1986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