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通史纲要》求取 ⇩

绪论1

第一章夏殷西周的哲学8

引言8

第一节夏殷西周哲学的前史,神话传说中的哲理9

一、关于本原的传说9

二、关于人神的对立、和谐的传说11

三、关于社会演化思想的传说12

四、人本主义思想的传说13

五、原始朴素的实在论观念14

六、原始的宗教观念15

第二节夏殷的人为宗教思想17

一、夏人的“天”神观念17

二、殷人的上帝崇拜和祖先崇拜观念18

第三节西周人的哲学思想20

一、“天命靡常、以德配天”的天命论21

二、《易经》的朴素的辩证法思想23

三、《洪范》的五行说25

四、史伯“和生万物”的“五行”说26

五、伯阳父论“阴阳之序”28

第二章春秋哲学31

引言31

第一节管子、季梁等人的无神论思想32

一、管子论“水为万物之本原”33

二、季梁论“夫民、神之主也”34

三、史嚚论神“依人而行”35

四、叔兴论“吉凶由人”36

五、子产论“天道远、人道迩”36

六、邾子论“苟利于民,孤之利也”37

第二节晏婴、史墨等人的辩证法思想38

一、晏婴论“和与同异”38

二、史墨论“物生有两”“皆有陪贰”40

三、孙武论“知彼知己”“奇正相生”41

四、范蠡论“必顺天道,周旋无究”44

第三节老子的哲学思想46

一、以“道”、“德”为核心范畴的宇宙论46

二、“反者道之动”的辩证法思想49

三、“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论52

四、直觉主义的认识论54

第四节孔子的哲学体系56

一、“则天”、“与命”的宇宙观57

二、“贵仁”的人学思想59

三、“老安、少怀、友信”的社会理想论62

四、以“学而知之”为主的认识论64

第三章战国哲学67

引言67

第一节墨子的哲学思想68

一、“非命”、“尚力”、“天志”的天道观68

二、“兼以易别”的社会政治思想71

三、“三表法”的认识论及其思维教训73

第二节申不害、慎到和商鞅的进化史观76

一、申不害的“术”论77

二、慎到的“势”论78

三、商鞅的变法思想和历史进化论79

第三节思孟学派的哲学思想81

一、子思的“不诚无物”论81

二、孟子的“天人合一”哲学思想85

第四节孙膑的军事哲学91

一、“知道”、“贵人”的军事唯物论91

二、“形胜之变不穷”的军事辩证法93

第五节道家分化中的两个哲学派别96

一、《管子》的“精气”说96

二、庄子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99

第六节名辩学派和后期墨家108

一、惠施的“合同异”学说108

二、公孙龙的“离坚白”学说111

三、后期墨家的哲学及其逻辑学说114

第七节邹衍的哲学和《易传》的思想119

一、邹衍的宇宙观和历史观119

二、《易传)的哲学思想122

第八节荀子的哲学思想体系125

一、“明于天人之分”的唯物主义自然观126

二、“虚壹而静”的认识论129

三、荀子的性恶论及其社会政治思想130

第九节韩非的哲学思想133

一、韩非的“道”“理”论133

二、“矛盾”之说与辩证法135

三、人性好利与法治思想136

四、世异事异、事异备变的历史进化论139

第十节《吕氏春秋》的哲学思想140

一、唯物主义倾向的宇宙观和天人论140

二、《吕氏春秋》的认识论与逻辑思想143

第四章秦汉哲学147

引言147

第一节秦汉之际的哲学及思想148

一、汉初黄老之学的兴起149

二、《黄帝帛书》与黄老之学150

三、贾谊的攻守论155

四、司马迁的进步历史观156

第二节《淮南子》的哲学思想158

一、系统的宇宙生成论159

二、《淮南子》的认识论161

三、“无为”新说162

第三节董仲舒的神学哲学体系163

一、“天人感应”论164

二、“深察名号”的认识论168

三、“性三品说”170

第四节扬雄的哲学思想172

一、矛盾的宇宙观思想173

二、“极则必反、不极则不反”的辩证法174

三、“强学而力行”的认识论176

第五节王充的哲学思想177

一、批判神学目的论的元气自然论177

二、重“实知”、重“效验”的认识论181

三、今胜于古的历史观与命定论183

第六节道教的产生和汉末清议186

一、道教的产生186

二、《太平经》的主要思想189

三、汉末清议的代表人物——王符、仲长统的主要哲学思想192

第五章魏晋南北朝哲学197

引言197

第一节王弼的哲学思想198

一、“以无为本”的本体论198

二、“崇本举末”“守母存子”的方法论200

三、“修本废言”、“得意忘言”的认识论202

第二节嵇康、阮籍的哲学思想204

一、嵇康的“越名教而任自然”204

二、阮籍的“达生任性”的人生观207

第三节杨泉、裴頠、欧阳建、鲍敬言的哲学思想209

一、杨泉的水一元论209

二、裴頠的崇有论211

三、欧阳建的言尽意论214

四、鲍敬言的无君论216

第四节《列子》与郭象的哲学思想218

一、《列子》的享乐主义与宿命论218

二、郭象的“独化”崇有论221

第五节道教的发展及其玄学化体系228

一、道教的发展229

二、葛洪的道教哲学230

三、寇谦之的道教哲学233

第六节玄学化的佛教235

一.佛教的缘起与传入235

二、道安、慧远的般若学236

三、僧肇的玄学化佛学238

四、竺道生的“涅槃佛性”说和“顿悟成佛”说241

第七节范缜的哲学思想242

一、神灭论的形成243

二、驳“因果报应”论244

三、形神关系论245

第六章隋唐哲学248

引言248

第一节佛教宗派哲学思想249

一、三论宗吉藏的“二谛”说250

二、天台宗智〓的“止观”说252

三、唯识宗玄奘的“唯识”说254

四、华严宗法藏的“法界”说256

五、禅宗慧能的“顿悟”说259

第二节道教哲学思想261

一、成玄英的“重玄之道”说262

二、王玄览的“修道正心”说264

三、司马承祯的“主静去欲”说266

第三节傅奕、吕才、卢藏用、李华、李筌的无神论思想268

一、傅奕的反佛思想269

二、吕才反封建世俗迷信的思想271

三、卢藏用论国家得失兴亡在人而不在天273

四、李华对“卜占”迷信思想的批判274

五、李筌的“人事为本”思想276

第四节柳宗元、刘禹锡的哲学思想277

一、柳宗元的哲学思想278

二、刘禹锡的自然观和辩证法思想281

第五节刘知几、谭峭的进步史观285

一、刘知几注重人事的思想286

二、谭峭《化书》中的重民观288

第六节新儒学的先声——韩愈、李翱的哲学思想290

一、韩愈的反佛斗争及其道统论291

二、韩愈的“性三品”说和圣人史观293

三、李翱的“复性”说295

第七章宋元哲学298

引言298

第一节邵雍、周敦颐的哲学思想299

一、邵雍的哲学思想299

二、周敦颐的哲学思想302

第二节李觏、王安石的哲学思想306

一、李觏的哲学思想306

二、王安石的哲学思想310

第三节张载的哲学思想315

一、“太虚无形、气之本体”的宇宙观316

二、“一物两体”的辩证法318

三、“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的二重人性论320

第四节程颢、程颐的哲学思想322

一、二程的“理”为宇宙本原的世界观323

二、二程的“格物致知”的认识论和禁欲主义伦理观326

第五节朱熹的哲学体系329

一、“理先气后”的宇宙观329

二.“一分为二”的辩证法332

三、“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的人性论335

四、“格物致知”的认识论与修养论336

第六节陆九渊的哲学思想338

一、“心即理”的宇宙观339

二、“切己自反”的认识论340

三、朱陆之辩的哲学意蕴342

第七节陈亮的哲学思想343

一、陈亮“道在物中”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344

二、陈亮与朱熹的王霸义利之辩346

第八节叶适的哲学思想349

一、叶适“道归于物”的唯物主义思想及其对朱、陆的批判350

二、叶适“以利和义”的功利主义思想及其与朱熹义利观的对立353

三、叶适对各派哲学思想的批判354

第九节许衡、吴澄的理学思想355

一、许衡的理学思想356

二、吴澄的理学思想359

第八章明清哲学363

引言363

第一节刘基、陈献章、罗钦顺的哲学思想364

一、刘基的哲学思想364

二、陈献章的哲学思想367

三、罗钦顺的哲学思想370

第二节王守仁的“心学”哲学体系374

一、“天地万物本吾一体”的宇宙观375

二、“致良知”说377

三、“知行合一”说379

第三节王廷相的哲学思想380

一、“理出于气”的宇宙观381

二、“阴阳相待”的辩证法382

三、“知行兼举”“以外触内”的认识论383

第四节吴廷翰的哲学思想385

一、“气为天地万物祖之”的宇宙观386

二、“理在物中,变而不乱”的辩证法387

三、“于物求知”的认识论388

第五节李贽、黄宗羲、唐甄的早期启蒙思想389

一、李贽的哲学思想389

二、黄宗羲的哲学思想393

三、唐甄的哲学思想396

第六节方以智、顾炎武的哲学思想399

一、方以智的“通几”之论399

二、顾炎武的“气一无论”思想404

第七节王夫之的哲学思想407

一、“虚空皆气”的宇宙观408

二、“太虚者,本动者也”的辩证法411

三、“能必副其所”和“行可兼知”的认识论414

四.“理势合一”的社会历史观417

五、“日生日成”的人性论418

第八节颜元的哲学思想420

一、“理即气之理”的宇宙观421

二、注重“习行”的认识论423

三、“经世致用”的社会观424

第九节戴震的哲学思想425

一、“阴阳五行,道之实体”的宇宙观425

二、“血气心知”的认识论427

三、“理欲”统一的社会伦理观430

第九章近代哲学432

引言432

第一节龚自珍、魏源的哲学思想434

一、龚自珍、魏源的“心力”说435

二、龚自珍、魏源的变易史观436

三、龚自珍、魏源的变法革新思想437

第二节洪秀全、洪仁玕的哲学思想440

一、洪秀全神学形式的平等观441

二、《天朝田亩制度》的农业社会主义思想443

三、洪仁玕革命新世界观的萌芽445

第三节曾国藩、张之洞的哲学思想446

一、曾国藩的哲学思想447

二、张之洞的哲学思想449

第四节康有为、谭嗣同的哲学思想452

一、康有为的宇宙观、进化论和大同说452

二、谭嗣同“以太——仁”的宇宙观和“冲决网罗”的反封建论458

第五节严复的哲学思想463

一、中西比较观464

二、“物竞天择”的进化论466

三、“实测内籀”的逻辑论468

第六节梁启超、章太炎的哲学思想471

一、梁启超的维新观和历史观471

二、章太炎的哲学思想474

第七节孙中山的哲学思想481

一、进化论的宇宙观482

二、民生主义的历史观484

三、“知难行易”的认识论487

第十章现代哲学492

引言492

第一节李大钊、陈独秀的哲学思想493

一、李大钊的辩证理性主义进化论495

二、陈独秀的经验论的功利主义进化论498

三、李大钊、陈独秀的马克思主义社会观501

第二节胡适、梁漱溟的哲学思想506

一、胡适的实用主义和“科学方法”论506

二、梁漱溟的“生机主义”哲学511

第三节蒋介石、陈立夫的哲学思想516

一、“唯生论”的宇宙观、社会观517

二、“力行”哲学的“知”与“行”520

第四节专业哲学家的哲学思想523

一、金岳霖的《知识论》、《论道》523

二、熊十力的“新唯识论”529

三、冯友兰的“新理学”535

四、贺麟的“新心学”539

五、张岱年的哲学思想543

第五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播与中国化550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初步传播550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系统传播554

三、瞿秋白、李达、艾思奇的哲学思想及其贡献556

第六节毛泽东的哲学思想体系565

一、毛泽东的军事哲学思想565

二、毛泽东的认识论、辩证法思想571

三、毛泽东的社会理想论575

四、实事求是577

五、毛泽东的伦理哲学578

第十一章中国哲学的现代化与世界化581

引言581

第一节中国哲学的源流与特征581

一、中国哲学的源流581

二、中国哲学的基本特征583

第二节中国哲学的现代化、世界化的必然性585

一、时代重大问题的挑战585

二、中西哲学冲突、融会的历史过程与中国哲学发展的趋向587

第三节中国哲学现代化、世界化内涵588

一、中国哲学现代化、世界化的含义588

二、中国哲学现代化的内容和方向589

三、中国哲学现代化、世界化的方法选择590

第四节中国哲学现代化、世界化的必由之路591

一、继承与批判:中国哲学的理论建设591

二、实践与创造:中国哲学现代化的落实592

三、中国哲学工作者的素质要求593

后记595

1993《中国哲学通史纲要》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梅良勇,王思义主编 1993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中国通史纲要  上(1971 PDF版)
中国通史纲要 上
1971 台湾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通史纲要(1980 PDF版)
中国通史纲要
1980
中国哲学史纲要(1984 PDF版)
中国哲学史纲要
1984
中国通史纲要  下( PDF版)
中国通史纲要 下
中国通史纲要  中( PDF版)
中国通史纲要 中
中国现代哲学史纲要  上( PDF版)
中国现代哲学史纲要 上
北京:红旗出版社
中国通史纲要(1989 PDF版)
中国通史纲要
1989 外文出版社
中国哲学史纲要(1975 PDF版)
中国哲学史纲要
1975 台湾中华书局
历史哲学要纲(1946 PDF版)
历史哲学要纲
1946 神州国光社
中国哲学史纲(1990 PDF版)
中国哲学史纲
1990 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
中国哲学史纲要(1983 PDF版)
中国哲学史纲要
1983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当代中国哲学纲要(1996 PDF版)
当代中国哲学纲要
1996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中国通史纲要(1980 PDF版)
中国通史纲要
1980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中国通史  下  增订本(1972 PDF版)
中国通史 下 增订本
1972 大中国图书公司
中国通史纲要(1980 PDF版)
中国通史纲要
1980 台湾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