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学习指导》求取 ⇩

总论篇1

一、基本理论要点1

(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研究对象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轮廓1

(二)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2

(三)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4

二、基本概念5

(一)社会主义5

(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6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6

(四)过渡时期7

(五)生产力标准7

三、基本理论问题阐释8

(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是一门新型学科8

(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提出的理论依据和实践依据10

(三)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实现了马列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13

(四)划分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理论依据16

(五)正确认识我国社会现在所处的历史阶段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首要问题19

(六)我国逾越资本主义充分发展阶段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不可超越性20

(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是对社会主义再认识的重大成果24

(八)准确地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概念26

(九)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28

(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31

(十一)我国现阶段发展生产力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和迫切性34

(十二)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是我们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37

(十三)全面准确地把握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39

(十四)正确理解党的基本路线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相互关系43

(一)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有关问题46

四、学术观点综述46

(二)关于生产力标准问题53

经济建设篇56

一、基本理论要点56

(一)选择正确的经济发展战略56

(二)改革所有制结构57

(三)建立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新经济体制59

(四)建立有效的经济运行机制61

(五)完善分配方式和科学指导消费64

(六)积极发展我国的对外经济关系66

二、基本概念67

(一)国民生产总值67

(三)整顿经济秩序68

(二)经济发展战略68

(四)治理经济环境69

(五)第三产业69

(六)经济杠杆70

(七)宏观经济70

(八)微观经济71

(九)经济体制71

(十)经济机制71

(十一)租赁72

(十二)知识密集型产业72

(十三)劳动密集型73

(十四)经济特区73

(十五)对外开放政策73

(十七)股份制74

(十八)软件74

(十六)厂长负责制74

(十九)产业结构75

(二十)超前消费75

(二十一)粗放经营76

(二十二)集约经营76

(二十三)新经济政策76

(二十四)国家资本主义77

(二十五)剪刀差77

(二十六)国家预算78

(二十七)企业破产制度78

(二十八)政社合一79

(二十九)一大二公79

(三十)所有权、经营权79

(三十二)企业纯收入80

(三十一)所有制结构80

(三十三)企业破产法81

(三十四)企业经营机制81

(三十五)金融市场81

(三十六)市场机制82

(三十七)资金市场82

(三十八)劳务市场83

(三十九)技术市场83

(四十)生产资料市场84

三、基本理论问题阐释84

(一)正确选择经济发展战略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问题84

(二)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长期性和复杂性86

(三)提高经济效益是我国经济建设的核心89

(四)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积极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91

(五)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可以适当分开94

(六)正确看待社会主义条件下的个体经济、私营经济以及中外合资企业、合营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98

(七)我国国有企业目前主要存在的经营方式及其多种经营方式并存的原因101

(八)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104

(九)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106

(十)正确认识计划与市场的内在统一性109

(十一)有计划商品经济理论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理论依据111

(十二)充分认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艰巨性和复杂性114

(十三)科学理解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性质、目的和任务117

(十四)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最终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新秩序120

(十五)建立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运行机制122

(十六)增强企业活力是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当前要把转变124

企业经营机制作为深化改革的中心环节124

(十七)建立和培育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重要意义127

(十八)建立以间接管理为主的宏观调节体系的必要性和途径129

(十九)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的分配及其改革131

(二十)正确认识和处理积累与消费的比例关系135

(二十一)我国现阶段要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137

(二十二)正确认识和处理先富与后富,效率与社会公平的关系140

(二十三)社会主义消费的性质和作用及其提高消费水平的主要途径143

(二十四)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146

(二十五)正确认识和处理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与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关系148

(二十六)我国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主要形式和应坚持的基本原则150

(二十七)正确认识我国的经济特区152

(二十八)正确理解有中国特色的开放格局155

四、学术观点综述158

(一)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策略选择的有关问题158

(二)关于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问题160

(三)关于所有制改革问题162

(四)关于经济运行机制问题171

(五)关于我国市场发育和价格改革问题173

(六)关于分配和消费问题181

政治建设篇184

一、基本理论要点184

(一)人民民主专政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国家制度184

(二)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185

(三)发展统一战线,增强民族团结187

(四)加强国防现代化和军队现代化建设188

(五)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190

二、基本概念191

(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191

(二)政治体制192

(三)公务员制度192

(五)政治参与193

(四)一国两制193

(六)战斗力标准194

(七)军事法规194

(八)法律虚无主义194

(九)协商对话制度195

(十)党政分开195

(十一)党的政治领导196

三、基本理论问题阐释196

(一)人民民主专政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制度196

(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也必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199

(三)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基本职能及其侧重点的变化201

(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202

(五)“一国两制”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重大发展204

(六)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206

(七)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与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关系207

(八)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历史制约性211

(九)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政治体制改革的主题213

(十)党政分开是当前政治体制改革的关键214

(十一)政治体制改革必须采取“坚决、审慎”的方针216

(十二)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走以法治国的道路217

(十三)新时期必须加强和扩大爱国统一战线219

(十四)新时期如何充分发挥人民政协的重要作用222

(十五)我国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政策224

(十六)正确对待社会主义时期的宗教问题226

(十七)国防建设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地位229

(十八)新时期我军建设指导思想战略性转变的客观依据和重要意义231

(十九)建设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队是新时期我军建设的根本任务236

(二十)改革是我军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239

(二十一)新时期我军建设必须走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道路242

(二十二)我军的建设与改革必须把提高战斗力作为根本标准245

(二十三)建立和完善军事法规对军队建设有重要意义247

(二十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党的领导249

(二十五)党政分开是党的领导制度的一项重大改革253

(二十六)在改革开放中加强党的建设257

(二十七)保持廉洁是当前党的建设的一项极为重要的任务263

四、学术观点综述265

(一)关于“新权威主义”问题265

(二)关于民主政治建设问题269

(三)关于法及法的本质属性问题271

(四)关于东欧的多党制问题273

一、基本理论要点275

(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275

精神文明建设篇275

(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社会目标和根本任务278

(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281

(四)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规律和原则283

二、基本概念285

(一)文明285

(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285

(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286

(四)蒙昧时代287

(五)野蛮时代287

(六)文明时代287

(七)道德、社会主义道德、共产主义道德288

(八)理想、共同理想、共产主义理想288

(十)“尤里卡”计划289

(九)技术革命289

(十一)超导材料290

(十二)伦理290

(十三)人道主义291

(十四)社会主义人道主义291

(十五)文化291

(十六)中国文化292

(十七)星火计划292

(十八)《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292

(十九)宗教293

(二十)耗散结构理论293

(二十一)协同论294

(二十二)突变论294

(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指导方针295

三、基本理论问题阐释295

(二)正确理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297

(三)改革开放的新形势对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299

(四)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301

(五)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社会功能302

(六)精神文明建设是一项巨大的社会系统工程304

(七)民主建设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307

(八)教育科学文化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309

(九)教育、科学文化工作者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特殊使命310

(十)我国教育界出现的教师厌教、学生厌学的原因探讨312

(十一)正确认识科学技术与现代化建设的314

关系314

(十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须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316

(十三)在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必须贯彻“双百方针”317

(十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层次性规律319

(十五)精神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必须同步进行322

(十六)正确理解思想建设与文化建设的关系323

(十七)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须贯彻“开放”的原则324

(十八)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须贯彻“建设”的原则327

(十九)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趋势是中国文明的复兴328

(二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331

(二十一)商品经济条件下的道德标准333

(二十二)正确认识商品经济条件下人们的价值取向335

(二十三)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的重要保证336

四、学术观点综述339

(一)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精神文明建设问题339

(二)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问题341

(三)关于商品经济与精神文明建设问题346

(四)关于精神文明建设自身发展问题351

1989《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学习指导》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张存富,王中兴主编;张清智,梅书生,沈继宗副主编 1989 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1987 PDF版)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
1987 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学(1989 PDF版)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学
1989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1988 PDF版)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
1988 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1989 PDF版)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
1989 成都: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1989 PDF版)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
1989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教学指导(1990 PDF版)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教学指导
1990 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1991 PDF版)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
1991 北京:华夏出版社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学习指导(1988 PDF版)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学习指导
1988 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1987 PDF版)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
1987 沈阳: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1986 PDF版)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
1986 上海:学林出版社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教程》学习指导(1995 PDF版)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教程》学习指导
1995 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常识学习导引(1991 PDF版)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常识学习导引
1991 北京:开明出版社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学习指导(1989 PDF版)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学习指导
1989 武汉: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学习指导(1990 PDF版)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学习指导
1990 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总复习(1998 PDF版)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总复习
1998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