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益物权论 源流分析·制度比较·立法思考》求取 ⇩

引言 1

1.用益物权的基本问题1

1.1 用益物权的法律性质1

1.1-1 用益物权的涵义 1

1.1-2 用益物权的法律特征 3

1.1-3 用益物权的实质 9

1.2 用益物权的类别10

1.2-1 用益物权的学理分类10

1.2-2 用益物权的基本种类11

1.2-3 用益物权立法上的分类12

1.3-1 用益物权在立法中的地位22

1.3 用益物权的发展趋势22

1.3-2 用益物权种类的变化24

1.3-3 用益物权内容的拓展25

1.4 我国用益物权立法的总体评价 26

1.4-1 我国用益物权立法的现状26

1.4-2 现行用益物权立法的缺陷 27

1.4-3 用益物权体系的重构31

2.西方固有的用益物权 35

2.1 引论 35

2.2 人役权的涵义与演进 36

2.2-1 人役权的涵义 36

2.2-2 人役权的演进 37

2.3-1 用益权的涵义与作用 39

2.3 用益权 39

2.3-2 用益权的标的物 40

2.3-3 用益权的设定 44

2.3-4 用益权人的权利 47

2.3-5 用益权人的义务 55

2.3-6 用益权的消灭 65

2.3-7 用益权在中国物权立法中的价值 67

2.4 使用权与居住权 70

2.4-1 使用权 70

2.4-2 居住权 73

2.5 土地负担 76

2.5-1 土地负担的概念和实质 76

2.5-2 德国民法中的土地负担 77

2.5-3 瑞士民法中的土地负担 78

3.趋于湮灭的永佃权 81

3.1 永佃权的法律意蕴 81

3.1-1 永佃权释义 81

3.1-2 永佃权与土地租赁权的比较 83

3.1-3 永佃权与所有权的相关性分析 85

3.2 永佃权的历史脉络 86

3.2-1 永佃权源流样式 86

3.2-2 古罗马永佃权的缘起 88

3.2-3 中国古代永佃权的兴起 90

3.2-4 台湾省民法永佃权制度的中华本土成分 92

3.3-1 永佃权的取得 93

3.3 永佃权的取得与消灭 93

3.3-2 永佃权的消灭 95

3.4 永佃权人的权利义务 97

  3.4-1 永佃权人的权利 97

3.4-2 永佃权人的义务 99

3.5 永佃权的发展趋势与我国立法之选择 101

3.5-1 永佃权的存在基础分析 101

3.5-2 永佃权的湮灭趋势 102

3.5-3 我国物权立法不宜采纳永佃权制度 103

4.经久不衰的地上权 106

4.1 地上权的概念与发展 106

4.1-1 地上权的概念 106

4.1-2 地上权的历史沿革 109

  4.1-3 地上权的发展态势 111

4.1-4 地上权在我国现行立法中的体现 113

4.2 地上权的取得和消灭 113

4.2-1 地上权的取得 113

4.2-2 地上权的存续期限 117

4.2-3 地上权的消灭 118

4.3 地上权主体的权利义务 121

4.3-1 地上权人的权利 121

4.3-2 地上权人的义务 124

4.3-3 土地所有权人的权利义务 125

4.4 我国地上权制度的构建 127

4.4-1 我国立法应确立地上权概念 127

4.4-2 我国地上权的设立目的 129

4.4-3 地上权的取得和消灭 131

4.4-4 地上权主体的权利义务 132

4.4-5 空间地上权问题 132

5.绵亘古今的地役权 134

5.1 地役权的涵义和法律特性 134

5.1-1 地役权的涵义 134

5.1-2 地役权的法律特性 136

5.1-3 地役权与相邻关系之区别 139

5.2 地役权的缘起与分布 141

5.2-1 地役权缘起于罗马法 141

5.2-2 中国固有法中的地役权 143

5.2-4 英美法系国家也有地役权 145

5.2-3 罗马法地役权制度在近现代的影响 145

5.3 地役权的主体、客体及分类 147

5.3-1 地役权的主体 147

5.3-2 地役权的客体 148

5.3-3 地役权的种类划分 149

5.4 地役权的取得和消灭 155

5.4-1 地役权的取得 155

5.4-2 地役权的期限 159

5.4-3 地役权的消灭 160

5.5 地役权主体的权利义务 163

5.5-1 地役权人的权利义务 163

5.5-2 供役地人的权利义务 168

5.6-1 我国建立地役权制度的必要性 170

5.5-3 地役权的对价 170

5.6 我国物权立法应建立地役权制度 170

5.6-2 我国物权立法是否应采用“地役权”概念 172

5.6-3 关于地役权立法内容的几点浅见 173

6.中国特有的典权 175

6.1 典权的概念与历史沿革 175

6.1-1 典权的概念 175

6.1-2 典权与类似制度的比较 177

6.1-3 典权的历史沿革 187

6.2 典权的法律性质 189

6.2-1 典权法律性质的争论 189

6.2-2 认识典权性质的基本原则 192

6.2-3 典权的用益物权性质再探 193

6.3 典权的取得 196

6.3-1 设定取得 196

6.3-2 移转取得 201

6.3-3 基于法律行为以外的法律事实取得典权的问题  202

6.4 典权的期限 203

6.4-1 典权期限的特点及其计算 203

6.4-2 确定的典权期限  204

6.4-3 不确定的典权期限  206

6.4-4 对典权未定期限的限制 206

6.5 典权主体的权利义务  208

6.5-1 典权人的权利  208

6.5-2 典权人的义务  217

6.5-3 出典人的权利 219

6.5-4 出典人的义务  221

6.6 典权的消灭  222

6.6-1 出典人回赎典物  222

6.6-2 找贴   224

6.6-3 其他消灭原因   225

6.7 我国物权立法对典权应选取的态度   225

6.7-1 三种截然相对的态度   225

6.7-2 合理态度的选取  227

7.面临改革的使用权 230

7.1 使用权的概念和类别 230

7.1-1 使用权的概念分析 230

7.1-2 使用权的类别 232

7.2 国有土地使用权 233

7.2-1 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发展过程  233

7.2-2 国有土地使用权的构造 235

7.2-3 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取得 239

7.2-4 国有土地使用权的期限与终止 247

7.2-5 国有土地使用权人的权利义务 252

7.3 宅基地使用权  260

7.3-1 宅基地使用权的法律特性 260

7.3-2 宅基地使用权的取得 261

7.3-3 宅基地使用权人的权利义务 263

7.3-4 宅基地使用权的期限和终止 264

7.4-1 农村建设用地使用权的概念  265

7.4 农村建设用地使用权  265

7.4-2 农村建设用地使用权的取得  267

7.4-3 农村建设用地使用权人的权利  268

7.4-4 农村建设用地使用权的终止  269

7.4-5 农村建设用地使用权的流转问题  270

7.5 自然资源使用权 271

7.5-1 自然资源和自然资源使用权  271

7.5-2 森林资源使用权  273

7.5-3 草原资源使用权  274

7.5-4 滩涂、水面资源使用权  275

7.5-5 采矿权  276

7.6-1 现行使用权制度的不足 278

7.6 现行使用权体系的重构  278

7.6-2 对现行使用权制度的态度分歧 279

7.6-3 对待使用权的理性态度 281

8.特色独具的承包经营权 283

8.1 承包经营权的涵义和基本内容 283

8.1-1 承包经营权的涵义和法律特征 283

8.1-2 承包经营权的权利主体 287

8.1-3 承包经营权的取得 290

8.1-4 承包人和发包人的权利义务 291

8.1-5 承包经营权的变更和消灭 294

8.2 承包经营权的现实构造与法律性质 296

8.2-1 承包经营权的现实构造 296

8.2-2 承包经营权的法律性质 300

8.3 承包经营权的出路选择 307

8.3-1 现行承包经营权的缺陷 307

8.3-2 现行承包经营权的若干变革思路剖析 310

8.3.3 探寻承包经营权出路的之我见 320

9.过渡特质的经营权 324

9.1 经营权制度的基本内容 324

9.1-1 经营权的法律意义 324

9.1-2 经营权的特征 327

9.1-3 经营权的物权内容 331

9.1-4 经营权的性质 334

9.2-1 经营权制度的积极意义 336

9.2 经营权制度的积极意义与固有缺陷336

9.2-2 经营权制度的固有缺陷 338

9.3 经营权的用益物权化 344

9.3-1 作为用益物权的经营权的存在前提 344

9.3-2 作为用益物权的经营权的特点 345

9.3-3 经营权用益物权化的基本意见 346

9.4 国有企业法人财产权的科学定位 347

9.4-1 经营权之外的理论探索 347

9.4-2 企业法人财产权的性质分析 355

9.4-3 国有企业法人应享有所有权 361

10.用益物权的立法建议371

主要参考资料 395

后记405

1999《用益物权论 源流分析·制度比较·立法思考》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屈茂辉著 1999 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