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原理纲要》求取 ⇩

绪论1

一、一门古老而年轻的学科2

二、美学研究的对象和范围7

(一)美学研究的对象7

(二)美学研究的范围13

三、美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14

(一)美学与哲学的关系14

(二)美学与伦理学的关系15

(三)美学与文艺学的关系16

(四)美学与心理学的关系17

(五)美学与教育学的关系18

四、学习美学的目的和方法18

(一)学习美学的目的18

(二)研究美学的方法19

一、一个千古难题25

第一章美的本质和特征25

第一节 美的本质25

二、中外美学史上关于美的本质的探索28

三、我国建国以后关于美的本质的争论39

四、究竟如何理解美的本质42

第二节 美的特征55

一、美的形象性56

二、美的感染性59

三、美的客观性61

四、美的社会性62

五、美的功利性67

第二章真善美的关系70

第一节 美与真、善的联系70

一、真是美的基础70

二、善是美的前提74

三、弄清三者联系的重大意义77

第二节 美与真、善的区别78

一、美与真是两个不同的领域78

二、美与善是两个不同的范畴80

三、弄清三者区别的特殊意义83

第三章实现审美的两个基本领域85

第一节 自然美85

一、自然美的本质85

(一)一个难题中的难题86

(二)西方美学史上关于自然美的探讨87

(三)我国建国以后关于自然美的讨论90

(四)究竟怎样理解自然美的本质93

二、自然美的划分95

三、自然美的特点96

(一)包含“人化”内容96

(二)多变而不确定100

(三)重在形式的美103

第二节 社会美104

一、社会美的本质104

二、社会美的分类112

(一)生产美和劳动美112

(二)革命斗争美和社会变革美114

(三)教育美和体育美117

(四)人的内在美和外在美118

(五)日常生活美和社会环境美127

三、社会美的特点130

(一)生活的肯定性130

(二)理想的鲜明性130

(三)功利的直接性131

(四)时空的有限性132

(五)内容的侧重性132

第四章科学技术的审美特性134

一、科学美的提出135

第一节 科学美135

二、科学美的内涵136

三、科学美的特点141

(一)内涵的稳定性141

(二)外显的简明性141

(三)结构的和谐性142

(四)形态的新奇性143

(五)感受的深层性143

第二节 技术美145

一、技术美的提出145

二、技术美的内涵146

三、技术美的特点147

(一)功能的先进性147

(三)形式的合律性148

(二)材料的制约性148

第五章艺术作品的审美特性149

第一节 艺术美的本质和特点149

一、艺术美的本质149

二、艺术美的特点151

(一)强烈的可感性151

(二)高度的典型性152

(三)鲜明的顿向性153

第二节 各类艺术的审美特征155

一、实用艺术155

(一)工艺美术156

(二)建筑艺术156

(三)书法艺术158

二、表情艺术160

(一)音乐160

(二)舞蹈163

(一)绘画166

三、造型艺术166

(二)雕塑169

四、语言艺术171

(一)诗歌172

(二)小说173

(三)剧本174

(四)散文177

五、综合艺术179

(一)戏剧179

(二)电影(电视)180

第六章美的形式规律184

第一节 美的内容和形式的辩证统一184

一、美的内容决定和制约美的形式184

二、美的形式相对独立的审美意义186

一、构成形式美的物质因素188

第二节 形式美的构成188

二、构成形式美的一般法则194

(一)整齐一律194

(二)对称均衡195

(三)对比调和196

(四)比例尺度198

(五)节奏韵律200

(六)多样统一202

第七章美的特殊范畴205

第一节 崇高(壮美)205

一、崇高(壮美)的含义205

二、崇高的表现领域208

(一)自然美的崇高208

(二)社会美的崇高209

(三)艺术美的崇高210

三、崇高(壮美)的特点212

第二节 优美215

一、优美的含义215

二、优美的特点216

第三节 悲剧220

一、悲剧的本质220

二、悲剧的分类224

(一)历史上各种英雄人物的悲剧225

(二)私有制条件下善良人民的悲剧226

(三)旧制度和旧事物的悲剧226

三、社会主义社会中的悲剧228

四、悲剧的主要特点229

第四节 喜剧(滑稽)230

一、喜剧的本质230

(一)否定性的喜剧234

二、喜剧的类型234

(二)肯定性的喜剧235

(三)悲剧性的喜剧236

三、喜剧的主要特点238

第八章美感的性质和特点242

第一节 美感的性质242

一、美学的一个基本问题242

二、中外美学史上对于美感性质的探讨243

三、西方心理学派对于美感性质的研究249

(一)里普斯的“移情说”249

(二)谷鲁斯的“内摹仿说”251

(三)阿恩海姆的“异质同构说”252

(四)布洛的“心理距离说”254

(五)弗洛依德的“无意识说”255

四、究竟怎样理解美感的性质256

一、美感的直觉性261

第二节 美感的特点261

二、美感的动情性264

三、美感的主观性267

四、美感的创造性269

五、美感的功利性271

第九章美感的生理基础和心理要素273

第一节 美感的生理基础273

一、人体的反映器官结构274

(一)中枢神经系统274

(二)周围神经系统277

二、美感的生理运动过程279

(一)美感的生理机制279

(二)美感的产生过程281

第二节 美感的心理要素284

一、审美感知285

二、审美想象289

三、审美情感294

四、审美理解298

第十章审美标准和审美差异303

第一节 审美标准的客观性和辩证性303

一、审美评价的客观标准303

二、审美标准的辩证精髓309

第二节 审美感受的共同性与差异性315

一、美感的共同性315

二、美感的差异性319

(一)美感的时代差异性319

(二)美感的民族差异性322

(三)美感的阶级差异性324

(四)美感的个性差异性326

第十一章美的创造的一般规律330

第一节 美的创造的实质330

一、美的创造与两种尺度330

二、美的创造与审美理想334

三、美的创造与社会进步339

第二节 美的创造的原则344

一、真实性的原则344

二、目的性的原则348

三、出类性的原则351

四、和谐性的原则353

五、创新性的原则357

第一节 自然美和社会美的创造361

一、自然美的改造361

(一)自然的不断改造和美化的社会根源361

(二)自然美改造的基本要求363

二、社会美的创造366

(一)社会美创造的特殊地位366

第十二章美的创造的基本类型367

(二)社会美创造的特殊法则369

第二节 科学美和技术美的创造371

一、科学美的创造372

二、技术美的创造376

第三节 艺术美的创作379

一、艺术美的创作过程379

(一)审美感受380

(二)艺术构思381

(三)艺术传达382

二、艺术美创作中的形象思维383

(一)形象思维的含义383

(二)形象思维的特点384

三、艺术美的典型化387

(一)以真人真事为基础的典型化389

(二)以某一原型为基础的典型化389

(三)在广泛地集中和概括基础上的典型化390

(一)艺术美的创作与艺术家的生活经历391

四、艺术美的创作与艺术家的素质391

(二)艺术美的创作与艺术家的世界观392

(三)艺术美的创作与艺术家的艺术修养393

第十三章审美教育的性质和特点395

第一节 审美教育的性质395

一、美学和教育史上的一个重要问题395

二、近代关于美育性质的不同见解400

三、究竟怎样看待美育的性质403

第二节 审美教育的特点406

一、美育媒体的形象性406

二、美育实施的自由性408

三、美育过程的愉悦性410

四、美育作用的浸染性412

五、美育影响的深远性414

一、审美教育的目的417

第一节 审美教育的目的和原则417

第十四章审美教育的目的和方法417

二、审美教育的原则424

(一)景境与情感相结合的原则425

(二)观照与操作相结合的原则426

(三)多样与渐进相结合的原则428

第二节 审美教育的途径和方法430

一、审美教育的途径430

(一)家庭美育430

(二)学校美育432

(三)社会美育435

二、审美教育的方法437

(一)利用自然景观进行审美教育437

(二)通过社会活动进行审美教育439

(三)运用艺术作品进行审美教育440

后记443

1996《美学原理纲要》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刘仁荣,刘学兰编著 1996 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