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之科学与文明 第10册》

a 引言1

图表1

图七一一古代中国陆路交通及长城城线地图1

28土木及水利工程学1

b 道路2

(1)道路网之性质与扩展5

图七一二 一种理想的皇都或王城图9

表六○ 古代中国道路交通图上的地名和土木工程工事地点图上的地名16

表六一 古代中国道路交通地图上的公路名称20

表六二 秦朝皇家公路的长度21

图七一三 经过秦岭之高架阁道(栈道)33

图七一五 四川重庆附近歌乐山的典型乡村道路36

图七一四 福建福州附近鼓山的老路36

表六三 秦汉时代道路建筑的长度42

表六四 中华和罗马帝国之道路建筑统计45

图七一七 蜀南李庄从长江岸入山之山路51

图七一六 北京附近八大处的老路51

(2)驿站制度54

图七一八 西元一七九三年一个邮站的守卫军60

c 城墙与长城62

图七一九 建筑中之填泥墙63

图七二○ 西安附近建筑中之版筑墙65

图七二一 汉朝的守望塔65

图七二二 千佛洞绿洲中一所在建筑中之房屋65

图七二三 成渝公路旁老罗家祠堂的箱型砌法砖墙66

图七二五 一座汉朝墓堂的印花火砖66

图七二四 工作中的秦代末叶之砖匠68

图七二七 一九三八年之西安城墙74

图七二六 秦朝末叶城墙之建筑77

图七二八 唐代壁画中所见之中国防卫建筑格式78

图七二九 保卫长城西端的明代嘉峪关要塞之城堡79

图七三○ 嘉峪关要塞79

图七三一 一个小城的典型城墙80

图七三二 北京北方长城之一部85

图七三三 更向西行之长城86

图七三四 保护甘肃走廊地带旧丝路之长城86

图七三六 南口居庸关87

图七三五 沿著陕北与内蒙古边界上的长城城楼87

图七三七 长城东段城墙与塔台之大概尺寸92

表六五 长城各段的长度99

图七三八 歌革和玛歌革攻破亚立山大铁门蹂躏世界102

(1)引言103

d 建筑工艺103

(2)中国建筑之精神108

图七三九 北京的夏宫110

图七四○ 湖南韶山附近一所典型农舍110

图七四一 中国房屋之典型地盘设计112

图七四三 四川成都青羊宫位於主轴上之中央八角亭113

图七四二 辽宁沈阳清世祖陵堂之进门113

图七四四 一座孔庙的设计图115

图七四五 北京一所中国传统式房屋之草图116

图七四六 北京紫禁城城墙上的角楼120

(3)城市计划127

图七四七 典型的城市平面图130

图七四八 北京的地平线远景135

图七四九 陕北秦岭道上庙台子之张良庙135

图七五○ 苏州一所私家花园136

图七五一 北京城轴心布置的鸟瞰图138

图七五二 北京城的平面图141

图七五三 跨越金水河之五座大理石桥143

图七五四 紫禁城的午门143

(4)中国文献中之建筑科学144

图七五五 从南方俯视天坛的鸟瞰图147

图七五六 公输般(鲁班)的偶像147

图七五七 「作邑东国图」151

图七五八 敦煌石室壁画中佛教极乐世界图之一158

(5)构造原理160

图七五九 一座厅堂的木作结构164

图七六○ 中西房屋构造方式之图样168

图七六一 最简单的斗栱法式之一169

图七六四 山西五台山的佛寺、佛光寺的木作169

图七六二 三层枓栱筑的图样170

图七六三 榫头和榫眼木作171

图七六五 托臂筑座172

图七六六 嘉峪关为庆贺新年及其他盛典之庙宇戏台174

图七六七 典型的屋顶在建筑中的装配174

图七六八 江西乐平县一公共建筑物的骨架175

图七七○ 一九四三年甘肃兰州在建筑中的工人房180

图七六九 唐代建佛光寺的承重倒V形屋架180

(ⅰ)图样、模型和计算186

图七七一 山西大同下华严寺藏经阁之飞桥亭189

图七七二 一九二九年吕颜和其他两位地方制图家刻在石碑上的苏州城地图192

图七七三 营造法式中之施工图样(之一)195

图七七四 营造法式中之施工图样(之二)196

(ⅱ)透视画法198

图七七五 一幅十八世纪半中半西式的圣母画轴200

图七七六 千佛洞壁画上所见之一种透视图202

图七七七 现存最老的中国风景画之一203

图七七八 中国平行透视法与会聚的或光学的透视法之对照205

(ⅰ)文字与传统214

(6)建筑物之发展史214

图七七九 唐敦煌千佛洞壁画中之蜂巢式小屋217

图七八一 安阳古都区内侯家庄挖出的一座商朝皇墓218

图七八○ 在西安附近坂坡冲发掘的一所长方形房屋218

图七八二 安阳古都区内一座商朝礼堂的基础219

(ⅱ)时代与格式227

图七八三 孝堂出浮雕中所绘的一座双层厅堂230

图七八四 一所汉朝的地主住宅231

图七八五 四川发见的有建筑式装顶的墓门石碑之一234

图七八六 广东发见的一所汉朝地主邸宅的坟墓模型234

图七八七 山西太原南方晋祠一所道教寺院大殿的盘龙柱235

图七八八 塔的原型237

图七八九 五台山的佛光寺前景概视241

图七九○ 敦煌的唐代木作241

图七九一 第十世纪的木作——河北蓟县独乐寺的观音堂244

图七九二 山西云县佛宫寺的八角形木塔245

图七九三 第十世纪的砖木家庭建筑246

图七九四 英籍建筑师(Francis Skinner)所作中国各省地方房屋247

图七九五 同前248

图七九六 一所四川地主的宅邸252

图七九七 两组明代的坟墓模型252

图七九八 福建客家族四层公寓式房屋的内景254

(7)塔、牌楼和皇陵259

图七九九 敦煌千佛洞第九十六号窟九层塔的正面261

图八○○ 河南嵩岳寺十五层砖塔264

图八○二 西安慈恩寺之大雁塔265

图八○一 锡兰波隆拿罗瓦地方一座六层舍得塔265

图八○三 陕西盩厔附近楼观台道教寺庙之「炼丹楼」268

图八○五 千佛洞附近沙漠中一座大窣堵波坟墓倾圮时倒出许多模型窣堵波或达戈巴269

图八○四 千佛洞窟庙前乾涸河床对面沙漠中的破碎窣堵波坟墓269

图八○六 山东某佛寺墓园中明清时代的窣堵波坟墓270

图八○八 陕西西安文庙南大门的一座木牌楼276

图八○七 孔子墓庙所在山东曲阜街上许多石牌楼之一276

图八一○ 北京北方之明代皇陵277

图八○九 陕西西安西北乾县唐武则天之坟墓277

图八一二 明代皇陵亭子内的石碑280

图八一一 明代皇陵280

图八一三 明永乐帝长陵的墓庙281

图八一四 明陵水坝的一幅彩色全景画281

e 桥282

(1)梁式桥290

图八一五 四川成都汉砖上图形294

图八一六 西安西北的澧水桥294

图八一八 夏圭绘木制梁的桥295

图八一七 澧水桥之详细结构295

图八一九 浙江杭州附近一座石梁桥296

图八二○ 浙江省境内的太平桥298

图八二一 福建富有纪念价值的江东桥298

图八二二 巨石型梁式桥303

表六六 福建少数巨石梁桥一览表304

(2)悬臂桥314

图八二三 各式悬臂桥示意图315

图八二四 湖南醴陵具有六个桥孔之悬臂拉梁桥316

图八二五 广西北部有四个桥孔的水平悬臂桥317

图八二六 张择端绘清明上河图中开封之大桥318

图八二七 汉代雕石上建立湖中的楼阁322

(3)拱桥324

图八二八 桥拱石砌结法式328

图八三○ 江苏苏州之一小型拱桥330

图八二九 江苏昆山之一座拱桥330

图八三二 陕西、四川之间一座具有三个尖顶之拱桥334

图八三一 四川东部万县之三星桥334

图八三三 谢甘棠万年桥志中的插图339

图八三四 江苏苏州之南沿大运河所建之宝带桥342

图八三五 世界上最老的弓形拱桥345

图八三六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一座弓形拱桥346

图八三七 现代铁路桥346

表六七 东西方弓形拱桥表352

图八三八 中国和欧洲中古时代及文艺复兴时代弓形拱桥形状之比较(之一)354

图八三九 中国与欧洲弓形桥形状之比较(之二)355

图八四○ 西元十二世纪一座中国之弓形拱桥357

图八四一 北平西之芦沟桥357

(4)吊桥358

图八四二 最早形式之吊桥360

图八四三 西藏边境的吊桥362

图八四四 云南与缅甸边境特有之藤或蔓草做成之桥362

图八四五 用箭射鸟图363

图八四七 竹缆吊桥桥头建筑内四根栏杆索缆绞盘374

图八四六 四川灌县横跨岷江之竹缆吊桥374

图八四八 四川灌县安澜索桥之鸟瞰图375

图八五○ 灌县安澜索桥上之景色376

图八四九 安澜索桥靠近水面所摄近景376

表六八 若干座铁链索吊桥表378

图八五二 湄公河峡中之霁虹铁链吊桥383

图八五一 在安澜索桥桥面下,从东数第四个桥孔或跨度之照片383

图八五四 金龙铁桥——清代传统式之铁链吊桥384

图八五三 云南宾川县横跨金沙江支流之一个单孔小铁链吊桥384

图八五五 朱?元铁桥志书之一幅插图398

图八五六 西藏横越雅鲁藏布江之吊桥401

图八五七 Faustus Verantius所设计的锁链铁杆桥403

图八五八 云南景东附近兰津铁桥之想像画图405

图八五九 上古及中古中国土木及水利工程地图406

(5)各式桥之地理分配407

f 水利工程:河渠之管理、兴建与养护408

图八六○ 晚清人士所绘禹?畎浍图410

(1)问题与解答413

图八六二 华北地区风向频率图415

图八六一 中国大陆年雨量分布图415

图八六三 广西省柳州附近农业试验所平均月雨量图及七月份历年变化图416

图八六四 杭州博物馆中汉墓黑陶灌溉稻田模型421

(2)淤积与冲刷424

(3)河道与森林428

图八六五 大禹导黑水经三危山入南海图430

图八六七 晚清时黄河下游水利图433

图八六八 黄河中游水利图长卷434

图八六九 联接郑州与新乡间之黄河铁桥附近之黄河河床断面图435

图八六六 弯曲渠道冲刷之情形435

图八七○ 近代在黄河河道开封附近所建之滞洪水库图436

表六九 黄河河道变迁表438

图八七二 山林砍伐情形(西元一五九○年之版画)442

图八七一 甘肃兰州以东黄河北岸地区之冲刷情形442

图八七三 四川省之梯田443

(4)稗史中之工程及其社会环境445

图八七四 四川灌县二郎庙最古之六字箴言碑446

(5)工程艺术之成就447

图八七五 周礼沟洫尺寸图447

图八七六 清代在中牟附近征集大量人夫从事河工之情形450

图八七七 征集民工建造明陵水库情形451

图八七八 清初或明末所绘之宁夏灌溉系统长卷图452

(6)历史上之水工陈迹456

图八七九 阻碍黄河航运之三门峡460

图八八○ 长江峡谷中凿成之石壁纤道461

图八八一 黄河三门峡之另一景461

图八八二 历代对於水利建设工程推进件数之示意图469

(7)伟大功绩470

(ⅰ)郑国灌溉渠(秦)471

(ⅱ)灌县分水工程(秦)472

图八八三 渭北平原灌溉区在西元前二四六年完成之郑国渠概况472

图八八四 四川灌县都江堰灌溉系统渠首工程布置图475

图八八五 岷江与灌县灌溉系统渠首工(之一)476

图八八六 岷江与灌县灌溉系统渠首工(之二)476

图八八八 灌县李冰庙中之都江堰灌溉系统模型477

图八八七 灌县灌溉系统之分水鱼嘴477

图八八九 四川灌县都江堰灌溉系统鸟瞰图(二郎届壁画)478

图八九○ 自离堆山上李冰庙向上游所摄照片478

图八九○附 杩槎挡水坝之结构详图479

图八九一 宝瓶口河道断面图481

图八九二 灌县都江堰管理处之杩槎挡水坝模型481

图八九三 内江飞沙堰用为挖浚标准之三根铁条482

图八九四 灌县二郎庙中之治河箴言碑482

图八九五 灌县吊桥旁之一空竹编蛇笼483

图八九六 灌县离堆上伏龙观中之李冰像及「功昭蜀道」横额483

(ⅲ)昆明水库(元)与山丹灌溉系统(明)485

图八九七 灌县二郎庙中之庭院486

(ⅳ)灵渠(秦与唐)487

图八九八 广西省东北之灵渠489

图八九九 灵渠工程设施概况图490

(ⅴ)大运河(隋与元)490

图九○○ 舆驾观汴涨图493

图九○一 大运河全图494

图九○二 大运河越过黄河处之形势图495

图九○三 大运河、黄河与长江下游之相互关系图496

图九○四 大运河之雕刻图498

图九○五 清华大学学生围听一老者谈灌溉经验图499

图九○六 大运河自北平至杭州间纵剖面图500

表七○ 大运河之全段实施情况501

(ⅵ)钱塘江海堤工程(汉、五代与宋)502

(8)水利文献505

图九○七 海宁附近之钱塘江海堤505

图九○八 行水金鉴所载之一段大运河插图507

图九○九 麟庆之河工器具图说中之插图木龙全式508

(ⅰ)规划、计算与测量509

(9)水工技术509

(ⅱ)排泄与隧洞510

图九一○ 旧式浮标水平器510

图九一一 河工器具图说中之混江龙511

(ⅲ)浚挖512

图九一二 在广东省所见之中国式挖泥船512

(ⅳ)修护与加强513

图九一三 四川省成都附近之竹编蛇笼坝514

图九一四 以竹编蛇笼筑成之小型拦水堰515

图九一五 明代马完所绘大禹治水图516

图九一七 一大捆高粱杆所组成之埽工517

图九一六 「修防琐志」中显示之放置巨型埽工之情形517

(ⅴ)泄水门、船闸与双闸518

图九一八 大运河船闸图519

图九一九 陂及叠梁闸图520

图九二○ 中国船闸及双滑道图521

图九二一 北平附近高碑店之清风船闸522

图九二二 清风船闸用以升降叠梁闸中叠梁之设备522

图九二三 清明上河图中之内河船舶523

图九二五 西元一九二六年杭州附近之一双滑道524

图九二四 西元一八○○年中国运河之双滑道524

(10)比较与结论525

图九二六 灌溉之四阶段526

1980《中国之科学与文明 第10册》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李约瑟著;陈立夫主译;张一麟,沈百先译;段品荘,刘拓校,中华 1980 台湾商务印书馆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中国文学大师与中国文学名著  10(1995 PDF版)
中国文学大师与中国文学名著 10
1995 济南:济南出版社
中国农业科学  第10期(1963 PDF版)
中国农业科学 第10期
1963
中国农业科学  第10期(1962 PDF版)
中国农业科学 第10期
1962
明日之中国文化(1938 PDF版)
明日之中国文化
1938 商务印书馆
二十世纪之科学  第10辑  人文科学之部  文学( PDF版)
二十世纪之科学 第10辑 人文科学之部 文学
正中书局
中国科学  第7卷  第10期(1958 PDF版)
中国科学 第7卷 第10期
1958
中国农业科学  第10期(1965 PDF版)
中国农业科学 第10期
1965
中国农业科学  第10期(1964 PDF版)
中国农业科学 第10期
1964
中国农业科学  第10期(1961 PDF版)
中国农业科学 第10期
1961
国家税收(1986 PDF版)
国家税收
1986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文化中国之旅全集  第10册  历史人物之旅(1989 PDF版)
文化中国之旅全集 第10册 历史人物之旅
1989 华严出版社
明日之中国文化(1936 PDF版)
明日之中国文化
1936 商务印书馆
中国·科学·文明(1988 PDF版)
中国·科学·文明
1988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科学明星(1982 PDF版)
中国科学明星
1982 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
未来的探测(1984 PDF版)
未来的探测
1984 志文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