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理论与中国现代化》求取 ⇩

第一章邓小平与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1

一、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1

(一)现代化变革思想的产生1

(二)现代化认识的深化和飞跃4

(三)继往开来的划时代贡献7

二、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13

(一)社会历史条件13

(二)理论背景18

(三)实践基础22

(四)思想渊源24

(五)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脉络26

三、邓小平理论的哲学基石31

(一)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31

(二)“精髓”与“主题”相互渗透35

(三)实践唯物主义38

四、邓小平理论的思维特色40

(一)唯物辩证的哲学思维40

(二)创造性的战略思维44

五、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伟大发展48

(一)对我国的社会性质及其发展阶段的科学判定49

(二)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深刻揭示50

(三)对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的精辟论述53

(四)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创造性建构54

(五)对两个文明关系问题的科学论证56

(六)对社会主义对外关系问题的新突破57

第二章邓小平现代化理论与中国现代化的发展道路58

一、中国必须走现代化道路58

(一)中国人民的百年梦想和追求58

(二)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60

(三)世界现代化的历史潮流62

二、中国现代化的总体目标64

(一)经济现代化——发展理论的核心内容64

(二)富强、民主、文明——全方位的现代化发展目标66

三、中国现代化的发展战略68

(一)跨世纪的战略步骤68

(二)宏观视角中的战略重点68

(三)先富后富、共同富裕的战略抉择69

(四)波浪式前进的发展节奏75

(五)“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发展原则75

(六)“抓住机遇,加速发展”的战略决策78

四、中国现代化的正确道路80

(一)坚持走自己的路80

(二)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83

(三)“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发展路线85

五、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动力90

(一)“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91

(二)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历史性变革94

(三)对外开放国策的战略抉择95

六、中国现代化的实现条件101

(一)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协调发展102

(二)“稳定是压倒一切的”104

(三)中国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105

七、邓小平现代化理论特色106

(一)强烈而鲜明的现代化意识106

(二)具有一套完整的现代化战略和布局107

(三)社会主义与现代化的密切结合107

第三章邓小平经济思想与经济现代化110

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110

(一)从实际出发确定党的工作重心和经济发展战略110

(二)经济建设要坚持速度与效益的统一112

(三)经济的均衡与非均衡发展114

(四)提高人口素质,促进经济发展116

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118

(一)重新认识市场经济119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及其历史贡献121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殊性128

(四)以金融改革促进经济发展130

三、推进农业现代化132

(一)坚持农业整体资源综合开发132

(二)建立多元化的农村产业结构136

(三)用现代化科学技术武装农业138

(四)发展适度规模经营139

(五)走向广阔的市场141

第四章邓小平民主政治思想与政治现代化146

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理论的新贡献146

(一)民主政治建设理论的新阶段146

(二)民主政治建设的地位149

(三)民主政治建设的途径150

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特色153

(一)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制度153

(二)共产党领导下多党合作的政治基础155

(三)共产党领导下多党合作的方针156

(四)共产党领导下多党合作的重要途径157

三、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大课题159

(一)新时期政治生活的主题160

(二)现阶段人民内部矛盾的特点161

(三)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新思路163

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举措165

(一)进行行政体制改革165

(二)行政体制改革的性质和目标166

(三)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168

五、和平统一祖国的科学构思172

(一)“一国两制”的含义172

(二)祖国统一的政治基础173

第五章邓小平精神文明建设思想与教育科技文化的现代化175

一、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175

(一)建设精神文明 反对精神污染176

(二)现代化建设时期的中华民族精神179

(三)新时期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187

二、以战略眼光抓教育191

(一)教育的战略地位192

(二)教育现代化的方向194

(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举措197

三、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206

(一)要充分认识科技的重要性206

(二)实现科技和经济的结合208

四、文艺要坚持“二为”方针210

(一)文艺要做“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促进派”210

(二)“我们的文艺属于人民”212

(三)文艺要“反映社会主义建设新生活”213

五、尊重知识、尊重人才214

(一)知识、人才是现代化的要求215

(二)人才标准、人才途径216

(三)大胆培养和使用人才 重视智力开发218

第六章邓小平军事思想与军队现代化224

一、军队建设思想的形成和发展224

(一)形成和发展的理论基石224

(二)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条件225

(三)形成和发展的主观决定因素226

(四)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227

二、军队现代化建设思想体系的构架228

(一)军队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228

(二)军队建设的总目标233

(三)军队建设的具体道路237

(四)军队建设的重大举措240

三、军队建设思想的特点和意义243

(一)彻底的求实性243

(二)高度的全局性244

(三)鲜明的创造性244

(四)科学的继承性245

(五)两手抓、两手硬的辩证性246

第七章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与新时期的外交工作248

一、和平和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248

(一)对世界大战的新判断248

(二)对世界主题的新认识249

(三)对外交战略的新调整251

二、我国对外政策的基本原则和方针253

(一)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253

(二)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255

(三)坚持中国的国格258

三、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265

(一)建立以公正、平等、互利和共同发展为基础的国际经济新秩序265

(二)建立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准则的国际政治新秩序267

(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最好方式269

四、稳定世界局势的新办法272

(一)“一国两制”的办法272

(二)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办法273

(三)“一揽子解决”的办法273

第八章邓小平党建思想与执政党建设275

一、执政党必须提高执政水平和决策能力275

(一)准确把握决策时机和方式275

(二)要培养超前思维276

(三)坚持不争论277

(四)敢于担风险278

(五)决策要不断修改完善280

二、执政党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281

(一)党的宗旨的新体现281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最高原则283

三、执政党要切实加强和改进基层组织建设285

(一)基层组织建设的新课题286

(二)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新探索286

四、执政党必须加强党风廉政建设290

(一)执政党面临的重大考验290

(二)党风廉政建设要作为大事来抓291

(三)党风廉政建设的方针对策292

附录298

后记305

1995《邓小平理论与中国现代化》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王巨才主编;张广信,杨发民副主编 1995 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