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栽培与耕作 下》求取 ⇩

绪论1

一、耕作学的性质、任务和内容1

目录1

二、耕作学在国内、外的发展2

三、耕作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3

四、耕作学的研究方向、内容及方法3

第一章 建立耕作制度的基本原理5

第一节 耕作制度在农业系统中的地位5

一、耕作制度在农业生产上的意义5

二、耕作制度在农业系统中的地位与作用6

一、集约利用农业资源,提高光能利用率10

第二节 制定合理耕作制度的基本原理10

二、保护土地资源,用地养地结合12

三、适应社会需要,提高经济效益14

第三节 农业资源与耕作制度特点17

一、我国和河南省农业资源特点17

二、我国和河南省耕作制度特点19

第二章 作物布局21

第一节 作物布局的意义与原则21

一、作物布局含义21

二、作物布局在农业生产上的意义21

三、作物布局的原则22

第二节 作物的生态适应性28

一、作物对光的适应性29

二、作物对温度的适应性30

三、作物对水分的适应性32

四、作物对土、肥的适应性32

五、作物对地貌的适应性33

第三节 河南省作物结构与布局34

一、河南省作物结构分析34

二、河南省主要作物的布局35

三、河南省作物布局的调整37

一、作物布局的内容与步骤38

第四节 作物布局的方法38

二、作物布局的方法41

第三章 复种49

第一节 复种的意义与发展动向49

一、复种及其有关概念49

二、复种在农业生产上的意义50

三、复种在国外的发展动向51

第二节 复种效益原理52

一、增加光合时间,发挥农业资源增产潜力52

一、热量条件与复种54

第三节 复种的条件54

三、促进农业全面发展54

二、复种与地力54

二、水分条件与复种56

三、肥力条件与复种58

四、劳畜力、机械条件与复种58

第四节 复种的农业技术59

一、选择适宜的作物组合和品种59

二、争时技术59

第五节 华北地区及河南省主要复种方式60

一、复种方式中作物类型分析60

三、生长发育调控技术60

二、复种方式及其分析61

第四章 间套作65

第一节 间套作的意义与发展动向65

一、间套作及其有关概念65

二、间套作在农业生产上的意义和作用66

三、间套作在国内外的发展动向67

第二节 间套作的效益原理68

一、空间上的互补与竞争69

二、时间互补70

三、地下因素的互补与竞争70

四、生物间互补与竞争71

五、减少竞争原理74

第三节 间套作的农业技术74

一、作物与品种选配74

二、复合群体田间结构的配置76

三、生长发育调控技术78

第四节 华北地区和河南省间套作的主要类型和方式79

一、间作主要类型和方式79

二、套作主要类型和方式82

三、立体种植的主要类型和方式85

一、轮作与连作的概念88

第一节 轮作的意义和作用88

第五章 轮作与连作88

二、轮作在农业生产上的意义89

三、轮作的基本作用89

第二节 连作的应用93

一、生产中连作的普遍性及其存在问题93

二、不同作物对连作的反应93

三、连作的应用及相应技术措施95

第三节 作物的茬口特性和轮作97

一、作物茬口特性的形成97

二、各类作物的茬口特性及在轮作中的地位97

三、轮作的应用和建立100

一、禾本科粮食作物轮作与连作101

第四节 华北地区和河南省主要轮、连作类型101

二、禾本科和豆科作物的轮作102

三、薯类和禾本科、豆科作物的轮作102

四、经济作物和禾本科、豆科作物的轮作102

五、大田作物和蔬菜的轮作103

六、农牧结合饲料绿肥作物和大田作物的轮作103

一、农田培肥与农业持久发展104

二、低产田改造与高产田建设104

第一节 农田培肥104

第六章 农田培肥与保护104

三、农田物质循环与养分平衡106

四、不同种植制度下农田养分平衡动向109

五、农田培肥的途径与措施111

六、种植制度中养分平衡体系的建立116

第二节 农田保护121

一、农田保护与高产稳产121

二、农田水土保持123

三、农田防护林建设127

四、保护耕地,防止土壤污染130

一、土壤耕作的概念、实质和任务132

第七章 土壤耕作132

第一节 土壤耕作技术原理132

二、作物对土壤耕层的要求133

三、气候—作物—土壤关系的调节136

四、土壤特性与土壤耕作136

第二节 土壤耕作措施139

一、土壤耕作的基本作用139

二、基本耕作140

三、表土耕作143

二、少耕、免耕的概念及原理145

一、少耕、免耕的产生和发展145

第三节 少耕和免耕145

三、少耕、免耕的应用条件和效果146

四、少耕、免耕的优点和存在问题146

五、我国的少耕和免耕147

第四节 土壤耕作配套技术148

一、一年一熟土壤耕作的配套技术148

二、一年两熟土壤耕作的配套技术150

三、二年三熟土壤耕作的配套技术150

一、农田杂草的概念152

二、农田杂草的危害152

第一节 农田杂草的危害152

第八章 农田杂草及其防除152

第二节 农田杂草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分类154

一、农田杂草的生物学特性154

二、农田杂草的分类156

第三节 农田杂草的防除157

一、预防杂草侵入农田157

二、合理轮作158

一、化学除草的发展概况159

第四节 化学除草159

四、生物和物理的防除159

三、土壤耕作159

二、化学除草剂的分类160

三、除草剂的作用原理161

四、几种主要大田作物化学除草技术162

第九章 耕作制度的发展与改革166

第一节 我国耕作制度的演变166

一、耕作制度的形成及其条件166

二、耕作制度的历史演变进程167

三、耕作制度的演变规律169

第二节 我国和河南省耕作制度改革171

一、耕作制度的改革概况171

二、耕作制度改革的基本经验172

三、耕作制度改革展望174

第三节 我国各地区耕作制度特点和改革175

一、青藏高原喜凉作物一熟轮歇区175

二、北部中高原半干旱凉温作物一熟区179

三、北部低高原易旱喜温凉作物一熟区179

四、东北平原丘陵半湿润温凉作物一熟区179

五、西北干旱灌溉温凉作物一熟兼二熟区180

六、黄淮海平原、丘陵水浇地二熟与旱地二熟一熟区180

七、西南中高原山地水田二熟、旱地二熟一熟区181

八、江淮平原,丘陵麦一稻二熟区181

十、长江中下游平原丘陵水田三熟二熟区182

九、四川盆地水旱二熟兼三熟区182

十一、东南丘陵山地水田旱地二熟三熟区183

十二、华南丘陵沿海平原晚三熟热三熟区183

第四节 河南省各地区耕作制度184

一、豫北太行山麓平原粮棉二熟及二年三熟区184

二、豫东北黄淮海平原粮棉油二熟及二年三熟区184

三、豫西黄土丘陵粮棉夏闲二年三熟及二熟区185

四、豫中平原粮烟二熟及二年三熟区185

五、淮北平原粮油二熟及二年三熟区186

六、伏牛山杂粮一熟及二年三熟区186

七、南阳盆地粮棉二熟及二年三熟区186

八、淮南水田稻麦二熟区187

1993《栽培与耕作 下》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孙敦立主编 1993 郑州:中原农民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耕作学与植物栽培学(1959 PDF版)
耕作学与植物栽培学
1959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水耕栽培百科(1986.05 PDF版)
水耕栽培百科
1986.05 富民協会
作物栽培学  下  经济作物及耕作制度(1983 PDF版)
作物栽培学 下 经济作物及耕作制度
1983
作物栽培( PDF版)
作物栽培
耕作学与作物栽培学讲义(1956 PDF版)
耕作学与作物栽培学讲义
1956
作物栽培学  下(1961 PDF版)
作物栽培学 下
1961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作物栽培(1999 PDF版)
作物栽培
1999 北京:气象出版社
作物栽培  试用本  下(1959 PDF版)
作物栽培 试用本 下
1959 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作物栽培学  下  作物栽培专业用(1957 PDF版)
作物栽培学 下 作物栽培专业用
1957 北京:农业出版社
水耕栽培(1987 PDF版)
水耕栽培
1987 园艺世界出版社
旱田机械化耕作栽培(1983 PDF版)
旱田机械化耕作栽培
1983 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作物栽培学  下(1961 PDF版)
作物栽培学 下
1961 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
作物栽培(1984 PDF版)
作物栽培
1984 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作物栽培与环境(1957 PDF版)
作物栽培与环境
1957 北京:科学出版社
作物栽培学  下(1962 PDF版)
作物栽培学 下
1962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