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世儒学史》求取 ⇩

近古儒学史1

第一章 总论1

目次1

第二章 宋学勃兴之原因2

第一节 序说2

第二节 儒教之革新3

第三节 士风之改善4

第四节 儒道二教之融和5

第五节 佛教之影响6

前篇 宋学之先河8

第三章 胡安定8

第一节 事迹及著作8

第二节 门人徐积10

第一节 事迹及著作14

第四章 孙泰山14

第二节 门人石徂徕16

第五章 欧阳修19

第一节 事迹及著作19

第二节 经说21

第三节 本论26

第四节 结论28

第五节 刘敞、刘攽29

第六章 司马光34

第一节 事迹及著作34

第二节 潜虚36

第三节 性论39

第四节 治心养气40

第五节 中和42

第六节 结论44

中篇上 程朱学派46

第七章 周濂溪46

第一节 事迹及著作46

第二节 宇宙论48

第三节 心性说52

第四节 伦理说55

第五节 结论58

第八章 邵康节60

第一节 事迹及著作60

第二节 宇宙论61

第三节 天地之过程65

第四节 万物之生成67

第五节 经世论69

第六节 人生观71

第七节 结论73

第九章 张横渠75

第一节 事迹及著作75

第二节 本体论76

第三节 鬼神论79

第四节 人生观82

第五节 心理说85

一 性85

二 心、知、情87

第六节 伦理说91

第七节 结论94

第十章 程明道96

第一节 事迹及著作96

第二节 学系98

第三节 宇宙论100

第四节 性论104

第五节 心论107

第六节 修养论109

第七节 教育论115

第八节 人生观116

第九节 异端论118

第十一章 程伊川123

第一节 事迹及著作123

第二节 宇宙论125

第三节 气化说128

第四节 性论131

第五节 心论136

第六节 情论138

第七节 知识论139

第八节 修养论141

第九节 学问论147

第十节 结论150

第十二章 程门诸子152

第一节 总说152

第二节 谢上蔡155

一 事迹155

二 学说(一)心论(二)修养法155

第三节 杨龟山159

一 事迹159

二 学说(一)宇宙论(二)伦理说上、目的下、方法159

第四节 游廌山164

第五节 吕蓝田165

一 事迹165

二 学说(一)性说(二)良心说166

第一节 事迹及著作169

第十三章 朱子169

第二节 学系172

第三节 宇宙论173

第四节 心理说178

一 性论178

二 心与性情185

第五节 伦理说190

一 白鹿洞书院揭示190

二 修养法191

三 知行先后论198

第六节 名分论200

第七节 结论202

第一节 朱子之讲友204

第二节 张南轩204

第十四章 朱子之讲友及朱门诸子204

第三节 吕东莱206

第四节 朱门诸子207

第五节 蔡元定209

第六节 蔡沈209

第七节 黄干210

第八节 陈淳212

中篇中 陆象山215

第十五章 陆象山215

第一节 传略215

第二节 学系218

第三节 心即理223

第四节 修养论229

第五节 异端论236

一 太极说240

第六节 朱陆之异同240

二 心性说244

三 伦理说247

第十六章 后继251

第一节 杨慈湖251

第二节 袁絜斋252

第三节 舒广平253

第四节 沈定川254

中篇下 永嘉学派255

第十七章 永嘉学派255

第一节 永嘉九先生255

第二节 周行己255

第三节 许景衡257

第四节 薛艮斋258

第五节 陈龙川261

第六节 陈止斋263

第七节 叶水心265

第八节 结论268

后篇 明代儒学史270

第十八章 明初之诸儒 刘基 宋濂 方孝孺 薛敬轩 吴康斋 娄一斋 陈白沙270

第十九章 王阳明275

第一节 事迹及著作275

第二节 阳明之位置280

第三节 心即理283

第四节 致良知288

一 良知288

二 致知294

三 格物296

四 诚意299

五 事上磨炼301

第五节 知行合一304

第六节 万物一体观309

第七节 天泉证道问答313

第八节 朱陆二子论315

第九节 结论320

第二十章 后继322

第一节 总说322

第二节 徐爱323

第三节 钱绪山324

第四节 王龙溪328

第五节 王心斋332

第六节 邹东廓335

第七节 罗念庵337

第一节 王学横流341

第二节 东林党祸341

近世儒学史341

第二十一章 明末学界之风潮341

清朝儒学史341

第三节 明末诸儒343

一 孙奇逢343

二 黄宗羲344

三 李颙347

四 顾炎武348

五 王夫之349

六 馀论350

第二十二章 清朝之奖励儒学352

第二十三章 清、初考据学之始祖354

第一节 阎若琚354

第二节 胡渭356

第二十四章 其他诸学派358

第一节 万氏兄弟358

第二节 马骕及王、梅二氏359

第三节 朱彝尊360

第二十五章 李纪二氏361

第一节 李光地361

第二节 纪昀361

第二十六章 汉学之复兴364

第一节 惠栋364

第二节 同时之二大儒366

一 焦循366

二 江永366

一 余萧客367

第三节 惠门诸子367

二 江声368

三 王鸣盛368

四 钱大昕369

五 王昶369

六 戴震369

第四节 汉学之二大派372

一 王念孙 王引之 俞樾372

二 段玉裁 胡承珙 郝懿行 胡培翚373

三 孔广森 桂馥374

四 卢文弨 孙志祖 臧庸 臧理堂375

第二十七章 崔述376

第二十八章 朱筠378

一 任大椿378

二 洪亮吉378

三 孙星衍379

第二十九 其他之汉学者380

第一节 毕沅380

第二节 阮元381

第三十章 汉学之功过383

第三十一章 桐城派386

第一节 方望溪386

第二节 刘海峰387

第三节 姚姬传388

第四节 方东树389

第三十二章 西汉今文学派394

第一节 庄存与394

第二节 刘逢禄399

一 龚自珍401

第三节 公羊学者诸子401

二 魏源405

三 陈寿祺乔枞410

四 凌曙411

五 宋翔凤411

六 戴望412

七 王闿运412

八 廖平413

九 康有为415

一○ 谭嗣同419

第三十三章 结论424

儒学史结论427

著者略历432

著书略目435

437

1982《中国近世儒学史》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宇野哲人著;马福辰译 1982 中国文化大学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中国近世文化史(1977 PDF版)
中国近世文化史
1977 华世出版社
近世儒者の文学観(1958.07 PDF版)
近世儒者の文学観
1958.07 岩波書店
近世中国史(1947.10 PDF版)
近世中国史
1947.10 中华书局
中国近世史  下( PDF版)
中国近世史 下
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
中国近世史  上( PDF版)
中国近世史 上
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
中国儒学思想史(1990 PDF版)
中国儒学思想史
1990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中国新儒学史(1993 PDF版)
中国新儒学史
1993 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中国儒学史(1991 PDF版)
中国儒学史
1991 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儒学与中国史学(1992 PDF版)
儒学与中国史学
1992 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
中国近世文化史(1936 PDF版)
中国近世文化史
1936 北京:商务印书馆
近代中国史料丛刊  710  近世中国史(1972 PDF版)
近代中国史料丛刊 710 近世中国史
1972 台湾:文海出版社
近世中国秘史(1994 PDF版)
近世中国秘史
1994 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
中国儒学史  近代卷(1998 PDF版)
中国儒学史 近代卷
1998 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
中国近世戏曲史(1958 PDF版)
中国近世戏曲史
1958 北京:作家出版社
近世中国外交史(1933 PDF版)
近世中国外交史
1933 神州国光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