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建设》求取 ⇩

一、爱国篇1

道德建设总目第一部分:道德实践——国古今名人道德风范编者的话1

1、弦高:智避战祸犒师救国2

2、句践:卧薪尝胆励志复国2

3、屈原:赤子诚心黜不离国3

4、蔺相如:完璧归赵使不辱国4

5、荆轲:杀身成仁死不负国5

6、霍去病:荡寇靖边安民保国5

7、苏武:身居异邦心在祖国6

8、文成公主:大义和亲息兵宁国7

10、王安石:大胆革新以法治国8

9、颜真卿:怒斥逆贼死不悖国8

11、梁红玉:计挫金兵御敌卫国9

12、岳飞:气壮山河精忠报国9

13、陆游:矢志不渝死不忘国10

14、辛弃疾:殚精竭虑忠心献国11

15、文天祥:不惧威逼辱不叛国12

16、郑和:七下西洋扬名威国13

17、于谦:一生清白忠贞事国13

18、戚继光:平倭剿寇护民佑国14

20、郑成功:驱逐荷夷复土固国15

19、史可法:临危不惧以身许国15

21、林则徐:仗义禁烟壮民强国16

22、龚自珍:困厄不苟忧民忧国16

23、左宗棠:抗击沙俄保疆护国17

24、洪秀全:斩邪留正太平兴国18

25、严复:译研西学省民醒国19

26、康有为:变法维新立宪昌国19

27、谭嗣同:慷慨就义以血酬国20

28、陈嘉庚:身在海外心向祖国21

30、鲁迅:三改志愿从文救国22

29、何香凝:寄裙羞蒋结义救国22

31、李大钊;夜播火种马列救国23

32、李硕勋:忠心浩气永耀不灭24

33、李伯钊:坚贞勇士红色明星24

34、周恩来:鞠躬尽瘁运筹病榻26

35、朱德:战取光明寻真救国27

36、邓小平:求实求是为国为民28

37、李公朴:忠魂傲骨以血荐国30

38、杨靖宇:鏖战林海抗日救国31

39、江竹筠:大义凛然生死以国31

41、徐向前:一代名帅千古流芳32

42、聂荣臻:沤心沥血攻尖爱国32

40、陈毅:一身正气不损国格32

43、蔡廷锴:激战淞沪浴血保国33

44、杨虎城:矢志不移抗日救国34

45、吉鸿昌:勇将域外忠义卫国35

46、梅兰芳:蓄须明志拒媚敌国36

47、茅以升:造桥于民造福于国36

48、朱自清:拒餐嗟食乐贫敬国37

49、林巧稚:遇难不迁守业恋国38

50、苏步青:勇闯三关学成归国39

51、张钰哲:功成天文以名显国40

53、钱学森:身坐洋牢心系祖国41

52、冼星海:寓救于歌以乐救国41

54、邓稼先:献身核弹舍家为国42

55、董存瑞:舍身炸堡捐躯为国44

56、容国团:乒坛拼搏荣华耀国44

二、正义·公德篇44

57、墨子:伸张正义止楚攻宋45

58、吴起:体恤士卒与兵共苦45

59、腹?:大义灭亲送子伏法46

60、淳于缇萦:弱女上书废刑救父46

63、寇准:维护国法敢说真话47

62:韩愈:犯颜直谏阻迎佛骨47

61、狄仁杰:依法办事敢违君命47

64、苏轼、苏辙:以理明亲不徇私情48

65、赵广:宁可断指誓不媚敌48

66、韩希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49

67、齐白石:杜门闭户拒媚敌伪49

68、林祥谦:宁可断头决不复工50

69、任弼时:坚持真理不屈权势50

70、彭德杯:襟怀坦白刚正方介51

71、叶挺:人民公仆气节崇高52

74、王若飞:不畏恫吓视死如归53

73、夏明翰:舍身取义不怕砍头53

72、贺龙:崇信尚义不忘恩人53

75、赵一曼:大义凛然宁折不弯54

76、徐悲鸿:坚守信念不为惑动56

77、雷锋:热爱儿童关心少年56

78、安珂:见义勇为勇斗歹徒57

79、杨大兰:血斗凶顽躯为国捐58

三、德政·举贤篇58

80、尧:避亲禅让重才厚德59

81、禹:一心治水过家不入60

82、祁黄羊:不避亲仇唯贤是举60

84、西门豹:破除迷信为民除害61

83、司马穰苴:以严治军法不徇情61

85、吴起:赏罚分明战无不胜62

86、邹忌:讽谏齐王致国富强62

87、李冰:变害为利为民造福63

88、毛遂:自荐出使联楚抗秦64

89、萧何:力荐将才以诚相待64

90、羊续:悬鱼惩贿守廉自洁66

91、诸葛亮:赏善罚恶公道治国66

92、魏征和唐太宗:进谏如涌从谏如流67

93、唐太宗:不拘一格选贤任能67

95、娄师德、狄仁杰:不徇私情荐贤为国68

94、武则天:广闻博听择善而从68

96、韩愈:轰羊投潭为民除鳄69

97、白居易:开发西湖为民造福69

98、赵普:受挫不馁荐贤不止70

99、赵匡胤:以身作则倡廉兴俭70

100、包拯:铁面无私刚正不阿70

101、苏轼:乐善好施解民困苦71

102、钱四娘:筑坝治水为民捐躯72

103、岳飞:带兵有方威名远扬72

104、朱熹:远见卓识兴教育才73

105、朱元璋:公平赏罚广揽贤才73

107、海瑞:备棺进谏清正廉洁74

106、于谦:秉公执法敢冒权贵74

108、张居正:工于谋国拙于谋身75

109、张之洞:慧眼识才用人不疑76

110、孙中山:身为总统平易近人76

111、毛泽东:理解民意述志自勉77

112、任弼时:少小立志扶弱救贫77

113、叶剑英:体恤战士亲赠夹衣78

114、陈云:实事求是治尚德行78

115、聂荣臻:情系晚霞心忧百姓81

116、毛岸英:不搞特殊拒为亲谋81

117、冯玉祥:节衣缩食周济贫苦82

118、邹韬奋:发现人才穷追不舍83

119、徐悲鸿:求贤若渴三请白石83

120、焦裕禄:生命不息奋斗不止84

121、雷锋:毫不利己专门利人85

四、律己篇85

122、晏婴:俸禄虽优俭朴为本86

123、孔 子:潜心学习融会贯通86

124、颜渊:廉洁谦逊敬师如父86

125、孙膑:为酬壮志忍辱负重87

127、庄子:蔑视权贵鄙薄利禄88

126、苏秦:以锥刺股刻苦学习88

128、张良:虚心求贤终成大器89

129、长孙皇后:身居高位得宠不骄89

130、玄奘:心诚志坚终成正果90

1 31、李相:虚心求教不耻下问91

132、杜甫:诗传千古德昭万世91

133、范仲淹:心为民忧思为国谋92

134、司马光:待人随和不摆官架92

135、李时珍:严肃勤谨孜孜以求93

136、汤显祖:废寝忘食泪著佳作93

138、顾炎武:虚怀若谷广交朋友94

137、李自成:几经磨难不屈不挠94

139、王夫之:锲而不舍笔耕不辍95

140、康熙:手不释卷勤勉好学95

141、曹雪芹:穷困奈何著书立说96

142、孙中山:勤奋好学嗜读成癖97

143、梁启超:洁身自好宁做异客97

144、黄兴:顾全大局功成不居97

145、徐特立:卖田买书追求知识98

146、吴玉章:终身简朴廉洁奉公98

147、毛泽东:笃志好学博览群书99

149、彭德怀:功垂青史德照人心100

148、刘少奇:自立规矩克己奉公100

150、陈毅:谦虚谨慎平等待人101

151、乌兰夫:爱惜粒米简办婚事101

152、刘伯承:昼夜苦读一丝不苟101

153、郭沫若:严谨治学反复推敲102

154、茅盾:春蚕吐丝遗言留志103

155、孙冶方:一不改志二不改行104

五、友谊篇104

156、鲍叔牙:真挚友谊谦逊让贤105

157、廉颇:负荆请罪以和为贵105

158、关羽:生死与共以义交友106

159、毛泽东和周恩来:亲密战友情谊深厚107

160、鲁迅和瞿秋白:志同道合密切合作107

161、鲁迅和方志敏:未曾相逢相识于志108

162、邹韬奋和刘少奇:以文会友肝胆相照109

163、吴晗和张荫麟:治学同趣师友情深110

六、爱情·婚姻·家庭篇110

164、周公:教侄重农戒贪忌享110

165、曾子:言而有信童子无欺111

166、孟母:迁居断织教子成才111

169、司马相如和卓文君:敢破陈规痴心相爱112

168、田母:教子廉洁不受贿赂112

167、子发母:闭门不纳教子艰苦112

170、梁鸿和孟光:乐守清贫相敬如宾113

171、魏征夫妇:夫事人主妇为内助114

172、刘庭式:信守盟誓不弃盲女114

173、李清照与赵明诚:情投意合恩恩爱爱114

174、岳母:刺字教子精忠报国115

175、马皇后:随夫征战勤俭德贤115

176、林则徐:直面乱世律己治家116

177、廖仲恺与何香凝:互相激励共同奋斗117

179、刘少奇:家教有方管放结合118

178、宋庆龄:力排众议誓嫁中山118

180、周恩来和邓颖超:患难与共心心相印119

181、任弼时:教女爱国替子检讨120

182、徐特立和夫人:忠贞不渝白头偕老121

183、恽代英:矫世匡俗为妻守义122

184、秋瑾:冲破禁锢婚姻自主122

185、高君宇与石评梅:倾心相爱死并青冢123

186、方志敏:爱情可贵革命至上125

187、谢觉哉:从严教子磨炼成长125

188、李大钊:名位虽高爱妻犹笃126

189、老舍与胡絜青:夫妻情深事业共进127

190、廖承志:敬孝高堂严教子孙128

191、吴晗与袁震:患难与共精诚专一128

七、职业道德篇192、李离:执法严明以命纠错130

193、齐太史:不畏权势秉笔直书130

194、扁鹊:拜师学医为民除疾130

195、华佗:为民行医不图名利131

196、祖冲之:不畏权势信奉科学132

197、孙思邈:开棺救人医德高尚133

198、鉴真:东渡传道矢志不移133

200、李时珍:医高术明治病救人134

199、黄道婆:钻研纺技造福乡亲134

201、徐霞客:不畏艰难踏遍天下135

202、蔡元培:献身教育改革兴学135

203、张伯苓:为人师表“镜箴”育德136

204、马寅初:控制人口忧心如焚136

205、董必武:实事求是不枉不纵137

206、李四光:治学育人一丝不苟137

207、陶行知:倾心教育身体力行138

208、闻一多:发现人才精心培育139

209、孙敬修:赤诚爱心培育新苗140

210、华罗庚:学苑耕夫科坛人梯141

212、张秉贵:热情似火服务一流142

211、聂耳:心通劳工曲励万众142

213、王桂荣:生命虽短光辉长耀144

第二部分:道德思想库——世界名人名著论道德编译者的话146

一、中国历代名人名著论道德(一)道德原则147

(二)道德规范156

1、爱祖国156

2、爱人民168

3、爱党173

4、爱劳动174

5、爱公物178

6、爱科学180

7、文明礼貌181

(三)道德范畴183

1、义务183

2、荣辱183

3、幸福184

4、节操188

(四)政治道德196

1、理想196

2、立志201

3、人生观205

4、忠诚207

5、正直208

6、廉洁214

7、克己219

8、容人228

9、纳言230

(五)职业道德232

1、无私232

2、忘我236

3、自我牺牲238

4、互助240

5、精专241

6、勤奋好学246

7、不贪252

8、尊师256

(六)爱情婚姻和家庭道德257

1、爱情的纯真257

2、爱情与事业260

3、爱情的专一263

4、教育子女264

5、尊老爱幼282

6、家庭和睦285

1、总论287

(七)道德品质修养287

2、诚实301

3、勇敢302

4、助人304

5、交谊306

6、谨慎312

7、严肃315

8、遵纪守法317

9、谦逊320

10、艰苦奋斗326

11、节俭329

12、宽厚336

13、改过338

二、西方名人名著论道德(一)道德与道德理论341

(二)道德律令351

(三)道德自由和平等355

(四)善与恶359

(五)德行与恶行369

(六)正义与非正义377

(七)爱与恨386

(八)美与丑395

(九)幸福与不幸405

(十)节制与放纵414

(十一)诚实与虚伪417

(十二)仁爱与仁慈421

(十三)义务与良心424

(十四)自知和自爱429

(十五)荣誉和名望435

(十六)道德情感442

(十七)友谊446

(十八)谨慎452

(十九)爱国主义455

(二十)欲望与道德457

(二十一)婚姻道德460

(二十二)家庭道德475

(二十三)习惯488

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革命领袖论道德(一)道德的本质和社会作用493

(二)道德与一定的经济基础相适应494

(三)道德与一定的社会环境相联系498

(四)道德具有阶级性和继承性502

(五)道德范畴和道德规范505

(六)社会进步的历史尺度和道德尺度519

(七)正确进行道德评价523

(八)批判剥削阶级的道德535

(九)爱情婚姻家庭道德555

(十)共产主义道德是最高尚的道德582

(十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的道德建设585

第三部分:道德理论——会主义道德建设概述引 论596

一、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目标596

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任务597

三、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方法论问题601

第一编道德一般第一章道德的本质第一节道德与社会经济关系605

、社会经济关系对道德的决定作用605

二、道德的相对独立性608

三、道德的能动作用609

第二节道德与其它社会意识形式的关系611

一、道德与政治611

二、道德与法612

三、道德与文艺614

四、道德与宗教615

五、道德与科学615

第三节道德的本质规定性616

一、关于道德本质的若干观点的评析616

二、道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617

一、道德结构的诸种要素618

第二章道德的结构和社会功能第一节道德的结构618

二、道德结构诸要素的相互关系620

三、道德结构的特点620

第二节道德的社会功能621

一、道德的认识功能621

二、道德的调节功能623

第三章道德的起源、发展及其规律第一节道德的起源625

一、旧伦理学关于道德起源的几种主要观点625

二、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起源论626

一、原始社会的道德627

第二节道德的历史发展627

二、奴隶社会的道德628

三、封建社会的道德630

四、资本主义社会的道德631

五、社会主义社会的道德632

第三节道德发展的规律633

一、生产方式的变动决定道德的发展633

二、上层建筑其它因素对道德发展的制约作用634

三、科学技术发展是道德进步的强大动力636

四、善恶矛盾和阶级斗争推动道德的发展637

五、道德发展是一个辩证否定的曲折前进过程638

第四节道德遗产的批判继承638

二、批判继承道德遗产的原则和方法639

一、批判继承道德遗产的客观依据和主要内容639

第二编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第四章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概说第一节道德规范体系的本质、结构和特性640

一、道德规范体系的本质641

二、道德规范体系的结构642

三、道德规范体系的特性644

第二节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的形成、本质、作用和结构645

一、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的形成645

二、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的本质和作用646

三、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的结构648

一、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651

第三节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的特点651

二、现实性和理想性的统一652

三、广泛性和先进性的统一654

第五章社会主义道德的集体主义原则第一节 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655

一、关于社会主义道德基本原则的不同观点655

二、道德基本原则应具有的一般规定656

三、集体主义作为社会主义道德基本原则的客观依据657

第二节集体主义道德原则的基本内容658

一、集体主义的本质658

二、集体主义的基本要求660

三、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统661

四、集体主义与功利主义662

第三节反对个人本位主义663

一、个人本位主义的实质663

二、个人本位主义的主要表现664

三、必须反对个人本位主义664

第六章社会主义道德的人道主义原则第一节人道主义的历史考察665

一、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产生:文艺复兴时期的人道主义665

二、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发展:启蒙运动的理性人道主义667

三、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衰落:19世纪下半叶以后的人道主义668

第二节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本质特征和基本要求669

一、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形成和发展669

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本质特征670

三、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基本要求672

第三节宣传和实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意义673

一、宣传和实行社会主义 、人道主义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673

二、宣传和实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是提高整个社会道德水平的需要673

三、宣传和实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是捍卫社会主义本来面貌的需要674

第七章社会主义道德的公正原则第一节公正原则的历史考察674

一、公正原则的产生674

二、公正原则的发展675

三、公正原则的一般特征677

一、社会主义公正原则的本质678

第二节社会主义公正原则的本质和依据678

二、社会主义公正原则的基本特征679

三、确立社会主义公正原则的依据682

第三节社会主义公正原则的基本要求683

一、社会主义公正原则的总要求683

二、社会主义公正原则对个人的基本要求685

三、社会主义公正原则对社会的基本要求685

四、社会主义公正原则对利益群体的基本要求685

第四节确立社会主义公正原则的现实意义686

一、有助于深化改革和社会安定团结686

第八章社会主义道德的起码规范第一节社会主义道德的起码规范与社会公德687

一、社会主义道德的起码规范是社会公德687

二、有助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687

三、有助于其它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的实行687

二、社会公德规范形成的客观基础688

三、社会公德规范的特点690

第二节社会主义社会公德规范的基本要求691

一、互相尊重,礼貌待人691

二、敬长爱幼,关心鳏寡孤独和残疾人692

三、诚实守信,言行一致692

四、遵守社会公共秩序,行为文明有制693

五、爱护公共财物,保护环境和资源694

六、自觉履行对社会和国家的义务695

七、维护公共安全,见义勇为695

第三节遵守社会主义社会公德规范的意义696

一、造成良好社会环境,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696

二、维护社会公共利益,有利于加强社会公共秩序696

三、促进社会风气改善,有利于一代新人成长697

第九章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规范第一节确立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的依据697

一、依据基于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的基本道德关系和基本道德要求697

二、依据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698

一、爱祖国699

第二节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699

三、依据大多数社会成员的道德觉悟水平699

二、爱人民702

三、爱劳动704

四、爱科学706

五、爱社会主义708

第三节确立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的意义710

一、建构完整的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的需要710

二、推动全民道德水平的提高710

三、促进两个文明建设的发展711

二、共产主义道德的形成阶段——社会主义道德712

一、共产主义道德的产生阶段——无产阶级道德712

第十章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的最高层次第一节共产主义道德的产生和发展712

三、共产主义道德的完善和普及阶段——共产主义社会的道德713

第二节社会主义时期共产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和主要特点714

一、社会主义时期共产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714

二、共产主义道德与社会主义道德的区别和联系719

三、社会主义时期共产主义道德的主要特点720

第三节社会主义时期提倡共产主义道德的重要意义721

一、社会主义时期提倡共产主义道德的理论依据721

三、社会主义时期提倡共产主义道德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党风和社会风气722

四、社会主义时期提倡共产主义道德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内在要求722

二、社会主义时期提倡共产主义道德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722

第十一章社会主义道德在几大生活领域中的特殊规范第一节政治道德规范723

、政治道德规范与政治规范723

二、政治道德规范的起源及其历史演变724

三、社会主义政治道德的形成及其基本规范726

四、党政干部的政治道德规范730

五、新时期加强社会主义政治道德建设的意义736

第二节职业道德规范737

、职业道德的定义和一般特征737

二、职业道德的产生和发展738

三、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形成和特征739

五、加强新时期的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建设741

四、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基本规范741

一、爱情和恋爱道德规范744

第三节恋爱、婚姻和家庭道德规范744

二、婚姻和婚姻道德规范748

三、家庭和家庭道德规范751

四、加强恋爱、婚姻和家庭道德建设的意义753

第十二章社会主义道德的主要范畴第一节 善恶754

一、历史上的善恶观754

二、马克思主义的善恶观755

第二节 义务756

一、历史上的义务观756

三、社会主义的善恶原则756

二、马克思主义的义务观757

三、社会主义的义务原则757

第三节 良心758

一、历史上的良心观758

二、马克思主义的良心观758

三、社会主义的良心原则759

第四节荣誉760

一、历史上的荣誉观760

二、马克思主义的荣誉观760

第五节幸福761

三、社会主义的荣誉原则761

一、历史上的幸福观762

二、马克思主义的幸福观762

三、社会主义的幸福原则763

第三编社会主义道德活动及其形式第十三章人生观与道德理想和道德活动第一节人生观概说764

一、人生观的本质和作用764

二、人生观的形成766

三、人生观的主要类型述评768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人生观776

一、马克思主义人生观的基本特征776

二、马克思主义的人生价值观777

三、马克思主义的人生目的观785

四、马克思主义的人生道路观790

第三节道德理想798

一、道德理想的涵义和层次798

二、道德理想的客观基础800

三、历史上的道德理想800

四、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道德理想801

第四节人生观、道德理想与道德活动802

一、人生观与道德理想802

二、人生观、道德理想与道德活动803

三、用科学的人生观和道德理想指导道德活动804

第十四章道德行为第一节道德行为的特点805

一、道德行为的基本特征805

二、道德行为与其他社会行为的关系805

三、道德行为的结构因素807

第二节道德行为与道德选择809

一、道德选择的外在前提与内在前提809

二、道德行为的普遍规则与具体选择809

三、道德选择中的价值冲突811

四、道德行为选择中的目的与手段812

一、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责任观813

第三节道德行为与道德责任813

二、评两种错误的责任观815

第十五章道德评价第一节道德评价的标准816

一、道德评价的规范标准816

二、道德评价的历史标准817

三、历史标准的具体化817

四、评价标准的适用限度818

第二节道德评价的行为依据819

一、片面的动机论819

二、片面的效果论820

三、动机与效果的辩证统一论821

一、道德的自我评价823

第三节道德的自我评价和社会评价823

二、道德的社会评价824

三、自我评价和社会评价的统824

第十六章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第一节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的实质及其相互关系825

一、道德教育的实质825

二、道德修养的实质826

三、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的关系826

一、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的目标827

二、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的必要性827

第二节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的必要性与可能性827

三、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的可能性830

第三节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的过程和特征832

一、道德教育的过程及其特征832

二、道德修养的过程及其特征834

三、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过程的统一835

第四节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的原则与方法835

一、道德教育的原则和方法835

二、道德修养的原则和方法836

三、道德教养与其它教养的结合837

二、道德境界的层次及其区分依据838

一、道德境界的本质规定和客观基础838

第五节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的结果838

三、我国现阶段存在的几种道德境界839

四、道德境界的提升与理想目标的实现840

第四编新时期道德建设的若干问题第十七章邓小平论新时期的道德建设第一节关于新时期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和基本点841

一、新时期道德建设的经验教训和反思841

二、新时期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842

三、新时期道德建设应遵循的基本点842

第二节关于新时期的道德规范建设和道德品质要求844

、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844

二、新时期的道德品质要求846

二、加强新时期的社会主义道德教育848

第三节关于新时期的道德教育建设848

一、新时期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和目的848

三、加强新时期的共产主义道德教育850

四、批判封建主义和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道德851

第四节关于新时期党政干部的职业道德建设852

一、党政干部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性852

二、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反对特权,反对官僚主义853

三、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起模范作用854

第十八章西方伦理思想的扬弃第一节 古希腊罗马奴隶制社会的伦理思想855

一、古希腊奴隶制形成时期的伦理思想855

二、古希腊奴隶制繁荣和危机时期的伦理思想856

三、古希腊奴隶制衰落时期的伦理思想860

四、古罗马时期的伦理思想861

第二节 西欧封建社会的伦理思想863

、西欧封建社会形成和繁荣时期的伦理思想863

二、文艺复兴时期的伦理思想865

第三节欧洲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伦理思想867

一、十六世纪末到十八世纪初英国和荷兰的伦理思想867

二、十八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的伦理思想869

三、德国古典哲学家的伦理思想872

四、英国资产阶级功利主义伦理思想875

一、现代西方资产阶级伦理思想的基本特点877

第四节现代西方资产阶级伦理思想877

二、直觉主义的伦理思想878

三、存在主义的伦理思想878

四、实用主义的伦理思想878

五、逻辑实证主义的伦理思想879

六、新托马斯主义的伦理思想880

七、弗洛伊德主义的伦理思想881

第五节西方伦理思想的反思与扬弃881

一、西方伦理思想的价值分析882

二、对西方伦理思想的辩证考察884

一、远古社会的特点及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发生885

第十九章 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批判继承第一节先秦时代的道德文化885

二、夏、商、周三代的奴隶制道德文化887

三、春秋时期的道德文化890

四、战国时期的道德文化893

第二节秦以后中国封建社会的道德文化895

一、秦汉至隋唐的道德文化895

二、中唐至明中叶的道德文化898

三、明中叶至鸦片战争时期的道德文化899

四、近代中国的道德文化901

一、正确地对待中国传统道德文化902

第三节 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分析与批判继承902

二、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精华与糟粕903

三、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批判继承应注意的几个问题906

第二十章改革开放与道德建设第一节体制改革及其对道德建设的影响906

一、改革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907

二、改革促进道德发展907

三、改革带来道德观念的更新908

四、体制改革与道德建设910

第二节对外开放及其对道德建设的影响912

一、对外开放是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912

二、对外开放对道德建设的影响913

一、改革开放对道德建设的要求915

第三节在改革开放条件下加强道德建设915

二、适应时代要求加强道德建设的重要性916

三、在改革开放条件下如何加强道德建设916

第二十一章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与道德建设第一节有计划商品经济对道德建设的双重影响917

一、商品经济的合规律性与合理性的关系917

二、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历史必然性918

三、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特征919

四、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对道德建设的双重影响920

第二节有计划商品经济对道德建设的要求921

一、明确加强道德建设对发展有计划商品经济的导向作用921

二、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导向922

三、加强社会主义道德的调节作用923

第三节加强有计划商品经济条件下的道德建设925

一、义与利的关系925

二、公平与效率的关系926

三、评“一切向钱看”928

第二十二章企业管理与道德建设第一节企业管理中的道德问题930

一、管理与道德的关系930

二、企业道德与职业道德932

第二节企业道德在企业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933

一、企业道德是企业文化的一种表现933

二、道德建设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933

一、企业道德建设的目标935

第三节企业道德建设目标的实现935

二、实现企业道德建设目标的有效途径936

第二十三章生态环境保护与道德建设第一节生态危机与人类的道德责任937

一、全球面临的生态环境困境937

二、中国生态环境的现状938

三、生态环境危机对人类生存发展的威胁938

四、人类维护生态系统平衡的道德责任939

第二节 生态环境道德的基本原则和规范940

一、生态环境道德的基本原则940

二、生态环境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942

一、建立人与生态环境关系的新秩序945

第三节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中的道德建设945

二、强化国民的生态环境道德意识946

三、加强生态环境管理的道德调节946

四、加强生态环境道德教育949

第二十四章科技发展与道德建设第一节科技发展提出的道德问题950

一、科技发展提出的种种道德问题950

二、关于科技发展与道德进步关系的不同观点952

第二节科技发展对道德进步的影响952

一、科技发展是道德进步的强大动力953

二、科技的发展与某些道德堕落现象的产生953

一、进步的高尚的道德是科技健康发展的重要精神条件954

第三节道德对科技发展的制约954

二、落后的道德阻碍科技健康发展955

第四节我国新时期的科技发展和道德建设956

一、我国科技与道德相互影响的历史与现状956

二、努力运用现代科技成果促进道德建设958

三、加强科技道德建设,促进我国科技的发展958

第二十五章人口问题与道德建设第一节必须从道德上审视人口问题960

一、人口压力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960

二、生育行为也是一种道德行为962

三、社会主义人口道德的产生和意义964

第二节社会主义人口道德的基本内容和主要要求966

一、社会主义人口道德的客观依据967

二、社会主义人口道德的基本内容968

三、社会主义人口道德在个体道德人格上的应有形象970

第三节社会主义人口道德和人的生命价值、权利与幸福972

一、社会主义人口道德和人的生命价值972

二、社会主义人口道德和人的权利975

三、社会主义人口道德和人的幸福977

第二十六章关于青年道德建设的思考第一节青年和青年道德现象979

一、青年期979

二、青年行为的特征979

三、青年道德现象981

一、现代西方伦理思潮的冲击及其后果982

第二节我国青年道德现状分析982

二、传统文化对青年的影响985

三、青年思想道德现状分析986

第三节加强新时期的青年道德建设987

一、青年道德建设现状987

二、加强青年道德建设的意义988

三、青年道德建设的特点、任务、方法论问题988

第二十七章道德环境的治理与道德建设目标的实现第一节道德环境现状分析991

一、不道德现象举要991

二、道德理论上的一些混乱992

三、不良道德环境的成因994

第二节治理道德环境的重要意义995

一、治理道德环境的迫切性995

二、治理道德环境的必要性995

三、治理道德环境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996

第三节治理道德环境,实现道德建设目标997

一、治理道德环境与实现道德建设目标997

二、治理道德环境的任务998

三、治理道德环境的方法999

四、治理道德环境的途径与步骤1000

后 记1002

1991《道德建设》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何文治主编 1991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企业职业道德建设概论(1996 PDF版)
企业职业道德建设概论
1996 武汉:武汉出版社
农村道德建设常识( PDF版)
农村道德建设常识
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 PDF版)
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
探索与争鸣杂志社
公民道德建设读本( PDF版)
公民道德建设读本
五华思想道德建设( PDF版)
五华思想道德建设
五华县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职业道德建设巡礼(1997 PDF版)
职业道德建设巡礼
1997
公民道德建设简明读本( PDF版)
公民道德建设简明读本
中共吉首大学委员会宣传部
道德建设论(1997 PDF版)
道德建设论
1997 长沙市:湖南人民出版社
道德建设实用指南(1995 PDF版)
道德建设实用指南
1995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青少年犯罪与道德建设(1993 PDF版)
青少年犯罪与道德建设
1993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基本建设职业道德(1989 PDF版)
基本建设职业道德
1989 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财经职业道德建设概论(1994 PDF版)
财经职业道德建设概论
1994 武汉: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
金融职业道德建设(1993 PDF版)
金融职业道德建设
1993 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
建设职工职业道德(1993 PDF版)
建设职工职业道德
1993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建设银行职业道德(1996 PDF版)
建设银行职业道德
1996 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