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度多角化——企业成长与业务重组》求取 ⇩

目 录1

1

理论机制篇3

1.现代企业成长的模式及特征3

1.1企业成长理论及其发展趋势4

1.1.1企业成长犹如森林中树木生长4

1.1.2利润最大化4

前言5

1.1.3销售收益与效用最大化5

1.1.5战略协同性7

1.1.4有限理性原则和满意原则7

1.1.6层级结构与企业契约联结9

1.1.7企业成长理论发展趋势11

1.2现代企业成长的核心13

1.2.1现代企业成长的含义13

1.2.2质与量互动14

1.3基于经营结构发展的成长模式15

1.3.1规模型成长17

1.3.2多角化成长及其分类19

1.3.3纵向成长及其分类21

1.3.4复合型成长23

1.4.1分散化成长24

1.4基于组织结构和空间结构发展的成长模式24

1.4.2集团化成长26

1.4.3基于空间结构发展的成长模式28

1.5现代企业成长的若干重要规律29

1.5.1规模成长的基础性29

1.5.2结构关联适应性33

1.5.3内部成长与外部成长35

1.5.4企业成长与产业成长的相关性39

1.5.5企业成长多重边界性40

1.5.6组织成长的生命周期性46

2.企业多角化、纵向成长机制分析53

2.1企业多角化成长的正负面效应54

2.1.1风险分散效应54

2.1.2范围经济效应59

2.1.3交易内部化效应64

2.1.4其他效应65

2.1.5企业多角化的负面效应69

2.2企业多角化成长的诱因分析70

2.2.1外部诱因分析71

2.2.2内部诱因分析73

2.2.3我国企业多角化成长的特殊诱因74

2.3.1节 约交易费用与稳定交易78

2.3企业纵向一体化成长正负面效应78

2.3.2增强竞争力80

2.3.3技术经济与技术创新82

2.3.4企业纵向一体化成长的负面效应83

2.4不完全纵向一体化成长86

2.5企业准一体化成长机制88

2.5.1对交易的依赖及其不对称性88

2.5.2准一体化与完全纵向一体化对比92

2.5.3各种纵向成长的对比93

3.企业多角化成长及业务重组的战略管理101

策略操作篇101

3.1从单一业务走向多角化102

3.1.1一般过程与原则102

3.1.2单一业务的优势103

3.1.3单一业务的风险104

3.1.4多角化成长的时机105

3.1.5多角化成长的三重检验105

3.1.6集约型多角化成长107

3.2进入新业务的战略途径108

3.2.1 收购108

3.2.2内部新建109

3.2.3 合资110

3.2.4低成本扩张111

3.3相关多角化成长战略112

3.3.1常见的相关多角化成长方向113

3.3.2战略协同、范围经济和竞争优势114

3.3.3战略协同与组织再造成本116

3.3.4相关多角化与企业核心竞争力117

3.3.5培育核心竞争力与相关的低度多角化118

3.4非相关多角化成长战略119

3.4.1宜于收购的业务119

3.4.2非相关多角化的优缺点121

3.4.4对公司高层经理才干的要求122

3.4.3确定多角化范围的思维技巧122

3.5多角化之后的战略123

3.5.1放弃与清算123

3.5.2转变战略124

3.5.3紧缩战略125

3.5.4结构重组125

3.5.5一个结构重组的实例126

3.6多国多角化成长战略126

3.6.1 多国多角化的出现127

3.6.2 争优势来源128

3.7分析多角化企业成长战略的过程与方法130

3.7.1现有战略的鉴别与分析130

3.7.2分析业务组合的三种矩阵131

3.7.3产业吸引力的比较134

3.7.4业务单元强度的比较136

3.7.5业务单元绩效的比较137

3.7.6 战略协同分析138

3.7.7 业务单元投资优先级排序138

3.7.8公司战略的制定139

3.7.9程序式分析与企业家悟性140

4.促进中国企业成长的思考与模式选择策略146

4.1 促进中国企业成长的系统思想和基本原则147

4.1.1 企业成长的系统思想147

4.1.2 基本原则148

4.2中国企业成长现实特征简要分析151

4.3中国企业成长环境的完善152

4.3.1 外部环境的影响152

4.3.2逐步创建有利的外部环境156

4.4中国企业成长模式的权变选择对策156

4.4.1企业规模156

4.4.2行业特征157

4.4.3市场条件159

4.4.4 不同成长模式之间的逻辑与策略161

4.5促进中国企业成长的政策建议163

5.企业多角化与纵向成长定量测度方法169

测度实证篇169

5.1企业成长模式测度的基本原则170

5.2多角化成长测度的三个基本方面171

5.2.1跨产业数分析171

5.2.2跨产业的分布特征描述174

5.2.3各业务相互关系特征描述175

5.3多角化熵测度法176

5.3.1 多角化测度实质是多样化的测度176

5.3.2多样性指数177

5.3.3多样化测度的基本准则与经济含义178

5.3.4多样化熵测度法实例计算179

5.4 LRUH维模型的构造180

5.4.1 多角化程度各指标定义180

5.4.2 LRUH二维模型182

5.4.3企业单位产业要素强度指标184

5.5企业纵向成长测度方法185

5.5.1完全纵向一体化185

5.5.2准一体化187

5.5.3不完全一体化188

6.企业成长模式实证研究的方法设计196

6.1.1 目的197

6.1.2数学方法197

6.1实证研究的目的、方法197

6.1.3抽样方法198

6.2样本选取和指标体系设计199

6.2.1样本收集的基本思想199

6.2.2样本1——中国大型企业292家200

6.2.3样本2——中国股票上市公司36家205

6.2.4样本3——美国大公司36家206

7.中国大型企业成长模式实证分析210

7.1分布特征211

7.2不同所有制企业的比较213

7.3要素密集与相关多角化成长214

7.4地域特征216

7.5多角化成长与盈利水平218

7.6多角化成长与风险平抑221

7.7纵向一体化成长与盈利、风险223

7.8多角化与规模、市场结构、销售增长率225

7.9纵向一体化与规模、市场结构、销售增长率228

8.中、美、日企业成长模式实证分析232

8.1 中国股票上市公司成长分析233

8.1.1分布特征233

8.1.2 与规模和股权结构的相关分析235

8.2.1 多角化熵各指标的一致性237

8.2美国大公司多角化成长分析237

8.2.2企业盈利水平239

8.2.3风险平抑240

8.2.4雇员人数241

8.2.5公司历史长度243

8.2.6销售增长率243

8.2.7经理年薪244

8.2.8企业负债率245

8.2.9美国大公司多角化分析小结247

8.3中国与美国企业多角化成长比较248

8.3.1多角化程度249

8.3.2企业规模250

8.3.3单位产业要素强度251

8.3.4中国企业多角化成长途径252

8.4日本汽车制造企业准一体化成长实证分析254

8.4.1不完全准一体化特征255

8.4.2控股度与被控子公司盈利率259

8.4.3控股度与销售依赖度260

8.4.4公正交易委员会的作用261

8.4.5我国加工装配型企业成长模式的思考261

结语与展望266

主要参考文献268

附录275

后记279

1999《适度多角化——企业成长与业务重组》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企业重组导论  国企境外上市的企业重组理论与实务(1996 PDF版)
企业重组导论 国企境外上市的企业重组理论与实务
1996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企业重组与产业转移( PDF版)
企业重组与产业转移
适度多角化——企业成长与业务重组(1999 PDF版)
适度多角化——企业成长与业务重组
1999
企业财务制度( PDF版)
企业财务制度
科技企业成长与企业孵化器(1998 PDF版)
科技企业成长与企业孵化器
1998 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
国有企业资产与债务重组运作实务(1998 PDF版)
国有企业资产与债务重组运作实务
1998 沈阳:沈阳出版社
业绩  成长与重组(1998 PDF版)
业绩 成长与重组
1998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企业班组长必读(1990 PDF版)
企业班组长必读
1990 太原:山西科学教育出版社
企业产权流动与重组(1996 PDF版)
企业产权流动与重组
1996 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企业兼并与重组(1998 PDF版)
企业兼并与重组
1998 北京:法律出版社
国有企业改革攻坚  现代企业制度与资产重组实务(1998 PDF版)
国有企业改革攻坚 现代企业制度与资产重组实务
1998 北京:改革出版社
科技企业成长与企业孵化器(1998 PDF版)
科技企业成长与企业孵化器
1998 西安市: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
企业重组理论与实务(1998 PDF版)
企业重组理论与实务
1998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企业班组长手册(1989 PDF版)
企业班组长手册
1989 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国国有企业的债务重组(1998 PDF版)
中国国有企业的债务重组
1998 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