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若曦创作论》
作者 | 梁若梅著 编者 |
---|---|
出版 | 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 |
参考页数 | 400 |
出版时间 | 1992(求助前请核对) 目录预览 |
ISBN号 | 7800745899 — 求助条款 |
PDF编号 | 81813868(仅供预览,未存储实际文件) |
求助格式 | 扫描PDF(若分多册发行,每次仅能受理1册) |

目 录1
陀山鹦鹉与道旁小童(代序) 梅子1
导言1
第一章陈若曦早期世界观形成及其特点1
一、童年、少年时代2
二、“激扬文字”的大学时代18
三、早期世界观的特点33
第二章早期的乡土文学46
一、第一篇短篇小说《周末》46
二、在彷徨中探索——《钦之舅舅》、《巴里的旅程》50
三、在探索中回归乡土——《灰眼黑猫》、《收魂》、《妇人桃花》、《辛庄》、《乔琪》、《燃烧的夜》64
四、“乡土文学”的代表作——《最后夜戏》88
五、“乡土文学”的本质——与“五四”新文学相呼应97
第三章60年代的思想激荡105
一、向往未曾见过面的祖国108
二、对“文革”从充满热情到全面否定114
第四章70年代的“伤痕文学”120
一、一篇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的代表作122
——《尹县长》122
二、继《尹县长》之后的“伤痕文学”——《任秀兰》、《耿尔在北京》、《晶晶的生日》、《值夜》、《查户口》134
三、短篇小说集《老人》:《老人》、《尼克森的记者团》、《丁云》、《春迟》、《地道》、《十三号单元》、《女友艾芬》156
四、第一部长篇小说集《归》170
五、陈若曦“伤痕文学”的独特风貌197
的统一大业努力不懈213
第五章“奋力奔腾逐大波”——80年代为祖国213
第六章80年代的美华文学232
一、新时代潮流的产儿——中篇小说《向着太235
平洋彼岸》235
二、新的时代推动了陈若曦长篇小说创作的新繁荣——《突围》、《远见》、《二胡》、《纸婚》260
三、“别有深情一万重”——《二胡》的艺术特色313
四、“美华文学”的深邃美326
第七章陈若曦的散文创作345
一、“高标烈风,登兹百忧”348
二、“平淡之事”与“极趣之笔”364
陈若曦对话371
第八章总结——就陈若曦创作中的几个问题与371
一、创作题材不断开拓——从关怀乡土,而家372
国,而人类共同关心的问题372
二、人物塑造的类型走向——从对社会底层小380
人物不幸命运的悲悯同情,到对在美华人知380
识分子的群像塑造380
三、创作体裁的发展趋向——从短篇小说,而长篇小说,而散文创作日趋繁荣384
四、“妙处只是个情事逼真”——“真”在陈若曦美学观念中的含义389
五、“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陈若曦对白描手法的偏爱391
后记394
陈若曦中文著作年表399
1992《陈若曦创作论》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梁若梅著 1992 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
- 陈若曦的世界
- 1985 书林出版有限公司
-
- 陈开曦剧作选
- 1993
-
- 陈若曦小说选
- 1983 广播出版社
-
- 潜创作论
- 1988 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
-
- 创作讨论
- 1925 商务印书馆
-
- 陈若曦中短篇小说选
- 1985 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
-
- 陈白尘创作历程论
- 1985 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
-
- 郭沫若谈创作
- 1982 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
- 创作实践与创作理论
- 1987 北京:红旗出版社
-
- 郭沫若前期思想及创作
- 1983 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
- 亦云集
- 1983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
- 郭沫若史剧创作论
- 1988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
- 郭沫若创作论稿
- 1984 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
提示:百度云已更名为百度网盘(百度盘),天翼云盘、微盘下载地址……暂未提供。➥ PDF文字可复制化或转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