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创作论》
作者 | 张杰著 编者 |
---|---|
出版 |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
参考页数 | 282 |
出版时间 | 1992(求助前请核对) 目录预览 |
ISBN号 | 7307013282 — 求助条款 |
PDF编号 | 84459058(仅供预览,未存储实际文件) |
求助格式 | 扫描PDF(若分多册发行,每次仅能受理1册) |

引论1
第一节读者:美学世界的新大陆1
一 理解的历史性:先结构与期待视界4
二 作品的非自足性:未定点与具体化11
三 写作的目的:向读者的自由提出吁求19
第二节 处女地上耕耘的第一道垄沟27
第一章重要的是方法40
第一节 不要走向了极端40
第二节“人是万物的尺度”44
一 主体性在人的一般认识活动中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45
二 主体性是审美活动的根本特征48
第三节“非对象性的存在物是非存在物”54
一 审美客体的存在是形成主体审美需求的前提57
二 审美客体对审美效果的形成具有规范作用58
第四节“消费也媒介着生产”61
一 阅读过程是原有创作过程的延续,文学作品在阅读过程中才获得最后完成64
二 阅读过程是新的创作过程的起点,它为文学的发展提供内在的动力67
第二章作品观念的调整70
第一节从作品到文本71
一 对语言特性的重新认识71
二 从作品到文本74
第二节作品的存在方式76
一 游戏的真正主体是游戏本身77
二 游戏没有“第四堵墙”78
三 观者的理解是游戏意义整体的组成部分,与游戏并存80
第三节作品的结构功能83
一 对英加登观点的回顾83
二 伊瑟尔的新发展85
第三章作品在召唤读者91
第一节 召唤性是作品的价值体现91
第二节作品的结构模式94
一 多层次结构理论为认识作品召唤性的产生机制提供了适合作品存在方式的理论方法96
二 多层次结构理论为描述作品召唤性的产生机制提供了模式化的描述手段98
第三节作品召唤性的产生机制101
一 语音—听觉层102
二 语义—幻觉层106
三 图式—填补层112
四 意蕴—体验层117
第四章阅读的两个端点123
第一节“客观对象必须是一个适当的对象”124
一 文学语言的组合功能125
二 文学语言的描述功能130
三 文学语言的情感功能136
第二节“主体也必须是准备就绪的主体”139
一 鉴赏能力的一般构成因素139
二 文学鉴赏的心理要素142
第五章理解从来就不是无前提的153
第一节不可回避的“解释学循环”154
一 “解释学循环”概念的提出155
二 理解的前提条件159
三 “解释学循环”的开放性162
第二节鉴赏的主体性与阅读期待166
一 主体性是文学鉴赏的根本特性166
二 鉴赏关系的建立是主体选择的结果169
三 惯例经验是沟通主体与作品的中介渠道172
第六章在文学作品与审美对象之间178
第一节超越现实存在的自由境界180
一 审美态度与心理自由180
二 人的需要层次182
三 高峰体验:在忘我中实现自我184
第二节同化万物的情感世界186
一 鉴赏是情感状态的自我实现186
二 共鸣的实质在于情感的同化187
三 情感体验与心理健康191
第三节意象生成的幻觉天地195
一 为幻觉正名195
二 鉴赏意象与完形趋向196
三 鉴赏幻觉的综合性与个体性198
第七章重建审美对象的心理历程203
第一节角色调整:进入作品的召唤结构206
一 重建审美对象的逻辑起点206
二 阅读过程中的角色调整209
三 连接作者与读者的心理桥梁211
第二节主体建构:在“自造的幻觉”中能够看见什么214
一 作品“所献身的目的就是读者的自由”214
二 言与象分离的客观原因221
三 主体重建审美对象的心理机制226
第三节心领神会:只有理解才能创造233
一 文学阅读中理解的两种形式233
二 先结构与阅读中的理性因素238
第八章作品意义的诞生243
第一节怎样界定作品意义的“精神产权”243
一 创作意图:引导与影响245
二 阅读理解:美学的与历史的251
第二节“意义关联域”的解释学功能260
一 什么是作品的“意义关联域”260
二 “意义关联域”的解释学功能263
三 “意义关联域”发挥作用的心理依据265
四 “意义关联域”与文学史267
第三节视界融合与文学的社会作用269
一 作品类型的美学分析269
二 文学社会作用的两种类型学研究272
1992《后创作论》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张杰著 1992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
- 文学创作论
- 1987 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
-
- 创作评论集
- 1974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
- 创作个性论
- 1997 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
- 散文创作论
- 1989 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
- 李准创作论
- 1987 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
- 巴金创作论
- 1983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
- 新诗创作论
- 1990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
- 潜创作论
- 1988 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
-
- 丁玲创作论
- 1994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
- 创作讨论
- 1925 商务印书馆
-
- 魏巍创作论
- 1985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
- 表演创作论
- 1999 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
-
- 夏衍论创作
- 1982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
- 创作实践与创作理论
- 1987 北京:红旗出版社
-
- 创作与评论
- 1984 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
提示:百度云已更名为百度网盘(百度盘),天翼云盘、微盘下载地址……暂未提供。➥ PDF文字可复制化或转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