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解释学 文学的审美阐释与意义生成》
作者 | 金元浦著 编者 |
---|---|
出版 |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
参考页数 | 474 |
出版时间 | 1998(求助前请核对) 目录预览 |
ISBN号 | 7560219411 — 求助条款 |
PDF编号 | 81751268(仅供预览,未存储实际文件) |
求助格式 | 扫描PDF(若分多册发行,每次仅能受理1册) |

前言1
绪论 中西语言论转向的现实景观1
第一节20世纪西方哲学与美学的转向1
一 语言论转向中的西方哲学解释学1
二 语言论转向中的西方美学与批评9
第二节中国美学与批评的解释学再叩问13
一 80年代开始的我国当代文学美学的语言论转向13
二 中国古典美学与批评史上的解释学传统18
第三节开拓当代解释学美学与批评的道路24
一 问题的问题:对于解释学的首要性24
二 文学美学的范式:构架、模型、范例30
三 语言论变革提出的解释学美学课题40
第一章文学对话论46
第一节 交流与对话的哲学解释学考察47
一 马丁·布伯:人类面临的两种基本关系49
二 哈贝马斯:交流与对话展示的新理性图景51
三 伽达默尔:理解,本原对话的形式55
四 交流与对话:社会历史实践59
第二节 交流与对话的当代文学美学视野62
一 复调式多声部的全面对话63
二 接受美学:走向交流的当代趋向73
三 从文学反应动力学到交往批评80
四 对话批评的历史性出场84
第三节 文学:一种对话与交流90
一 文学始源于人类对话与交流90
二 文学中的“主体——主体”关系98
三 对话与交流的“我——你”关系102
四 自由的“游戏交流”105
第四节 “本文——读者”的交流与对话108
一 本文——读者关系的凸现108
二 文学的不对称交流方式的变异及其开放性112
三 本文与读者:相互提问与回答116
四 本文——读者间的相互作用和调节119
第五节 文学的主体间性123
一 西方当代主体性的“黄昏”与主体间性的出场124
二 另一思路:巴赫金的美的主体间性128
三 文学的主体间性的涵义及本质规定性132
四 文学的主体间性的获得138
第二章文学阅读论145
一 阅读进入文学本体146
第一节 阅读:文学的本体存在146
二 过程作为本质153
三 演奏或游戏:阅读的创造本性160
第二节 文学阅读中的“游移视点”与主体思维166
一 文学阅读活动的序次性和本文视点166
二 阅读活动中“游移视点”的运作173
三 阅读中主体思维的自我分离与整合185
第三节 文学阅读中的三级视野192
一 文学阅读中的理解、阐释和应用192
二 审美感知和理解的阅读视野197
三 意义反思的阐释阅读视野203
四 历史重建与集合的阅读视野206
一 张力结构与接受度213
第四节 文学阅读中的接受度与视野变化213
二 相互作用的四种建构220
三 文学阅读中期待视野的演变224
第五节 文学阅读中的读者综合233
一 阅读中的综合:被动见于主动233
二 象象生象与想象的解释学循环238
三 想象综合的上升运动及目标选择的自由性244
第三章文学意义论250
第一节 当代解释学的意义观250
一 理解与意义的语言性250
二 当代解释学意义论的历史观256
三 意义是对立中介的第三生成物263
四 解释学循环与文学意义的范式观268
一 作者中心论解释范式的实践运行274
第二节 当代文学美学阐释范式的历史变革与实践运行274
二 本文中心论解释范式的实践运行284
三 读者中心论解释范式的实践运行294
四 从解释学角度审视意义范式的历史变革303
第三节 意义:文学实现的方式307
一 本文世界:原意的探寻307
二 读者世界:前理解与理解314
三 本文世界与读者世界的视野融合323
第四节 意义生成的象征——隐喻结构329
一 两种话语的区分:科学话语与艺术话语330
二 象征与隐喻的解释学意义资源336
三 意义走向意味的象征——隐喻结构348
第四章文学空白论355
第一节 阐释的多样性与艺术的未定形态356
一 文学阐释的多样性现实356
二 文学功能实现的逆向溯求362
三 艺术世界的共性特征368
第二节 意义空白与意义未定性的当代美学探讨374
一 英伽登:未定之处与具体化374
二 伊瑟尔:召唤结构与意义空白385
三 空白与未定性的多重涵义395
第三节 文学的空白与未定性399
一 隐蔽与敞开的矛盾运动399
二 审美感性生成的中介机制406
三 建构最大的空白:意味世界413
第四节 古代文学美学与批评中的空白与未定性418
一 诗文化的独特的艺术把握途径419
二 虚实隐显之间422
三 体味的具体化方式428
四 审美的浑融境界432
五 走向无象之象442
第五节 空白与未定性的终极根源450
一 不可表达之物的确实存在450
二 语言的局限性与掌握语言的局限性453
三 在语言的漂移中传释457
结语463
参考书467
后记473
1998《文学解释学 文学的审美阐释与意义生成》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金元浦著 1998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
- 美与审美的哲学阐释
- 1997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
- 伽达默尔的解释学美学
- 1989
-
- 文学翻译的释义学原理
- 1997 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
-
- 胡风论 对胡风的文化与文学阐释
- 1999 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
- 外国浪漫主义文学三十讲
- 1986 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
- 文学活动的美学阐释
- 1989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
- 中国戏剧美学的文化阐释
- 1997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 意识与批评 现象学、阐释学和文学的意思
- 1988 桂林:漓江出版社
-
- 解释学与人文科学
- 1987 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
-
- 美学的边缘 在阐释中理解当代审美观念
- 1998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
- 摄影的文化阐释
- 1999 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
-
- 诗情传达与审美构造 鲁迅杂文的诗学意义阐释
- 1997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提示:百度云已更名为百度网盘(百度盘),天翼云盘、微盘下载地址……暂未提供。➥ PDF文字可复制化或转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