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文学批评的哲学》求取 ⇩

目录1

译者前言1

序言1

第一章 绪论1

1.问题的性质1

2.分析文学解释概念的必要性7

3.我所维护的观点8

第二章 E·D·赫希的理论12

1.赫希的论点12

2.作者的意图是唯一的真正的鉴别标准吗?15

3.作者的意图是一种随意性标准吗?18

4.意义与意味:对于解释分歧的解释21

5.意义和意味:对文学作品的理解26

6.赫希的主张:文学作品的意义不会改变30

7.结论35

第三章 作者意图的证据与作品的意义是否无关37

1.引言37

2.反意图论40

3.讲话者陈述自己的意图能否使其讲过的话的意义更明确?43

4.句子——意义与表达——意义45

5.暗示48

6.反讽52

第四章 求助于本文:我们求助的是什么?55

1.引言55

2.内部证据和外部证据55

3.本文特点的解释和说明58

4.在说明本文特点时作者的意图所起的作用61

5.是否需要说明本文特点63

6.复杂性标准67

7.对偶然产生的本文的解释:它能否成为一个整体68

8.结论71

第五章 语言环境和语言规则75

1.某种表达的语境与其意义的关系是什么决定的?75

2.说话者的思想、个性及其对语言的理解79

3.说话者与作者84

4.能否根据语言规则排除某种解释?88

5.结论94

第六章 批评实践中的美学论据及其他95

1.美学论据95

1.1 作为意图证据的美学理由96

1.2 美学理由与意图证据101

1.3 美学理由是决定因素吗?105

2.意图和认识:作者能表达多少?107

2.1 本文细节的意义是无意中形成的吗?108

2.2 计划和意图111

2.3 作者的态度与本文的联系113

2.4 《失乐园》和本文—作为—羊皮纸的理论116

3.对作者自述意图的否定118

4.作者能在本文中表达他想表达的任何意思吗?121

5.结论126

第七章 生活、文学及暗含的作者:(虚构的)文学作品能否提出真实的主张?130

1.问题的提出130

2.暗含的作者和文学与生活的关系131

3.暗含的作者的观点是如何形成的135

4.主张与暗含的作者139

5.作者与作品的关系:是谁表达了文学作品所表达的主张?142

5.1 燕卜逊论豪斯曼143

5.2 克兰论斯威夫特149

5.3 布思论菲尔丁及其他153

6.对作者在作品中表达思想的假定158

7.为什么假定文学作品有一个暗含的作者161

8.结论166

1.引言167

第八章 文学作品是否只有一个唯一正确的解释167

2.意义的多样性与解释的矛盾性169

3.合理的理解与批评的选择173

4.批评的分歧与可接受的理解177

5.相似段落182

6.诗与思想的表达:卡勒的基本规则186

7.文学作品的生命力190

8.文学作品的无限性192

9.为什么大多数文学作品会有多种解释?197

10.结论202

1.引言204

附录 关于理解的学说和文学解释的客观性204

2.索迪的理解观及其在验证解释主张中所起的作用206

3.不做循环论证能否确定某一事实是某种解释的证据?探讨确定性的“解释循环”理论212

3.1 早期读本的意义能否成为后期读本的意义的客观证据?213

3.2 其他段落能否在客观上证实或否定对一给定段落的解释?220

3.3 关于荷尔德林《和平的节日》第一节的争论:索迪对拜斯纳尔的反驳227

4.作品的意义与作者的意图之间的概念联系236

5.对作为文学作品的解释证据的各种事实的解释242

6.结束语251

1991《解释∶文学批评的哲学》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美)却 尔(Juhl,P.D.)著;吴启之,顾洪洁译 1991 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