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心理》
作者 | (日本)藤永保,三宅和夫,山下荣一,依田明,空井键三,伊泽秀 编者 |
---|---|
出版 | 吉林省技工教师进修学校 |
参考页数 | 201 |
出版时间 | 1984(求助前请核对) 目录预览 |
ISBN号 | 无 — 求助条款 |
PDF编号 | 81233488(仅供预览,未存储实际文件) |
求助格式 | 扫描PDF(若分多册发行,每次仅能受理1册) |

Ⅰ青年期的全面特征2
第一章怎样理解青年期2
1—1青年期是什么样的时期2
发展阶段2
什么是青年期3
1—2理解青年期的几种立场3
生物学的立场3
社会学的立场4
综合的看法5
人格再形成时期5
1—3青年期的开始和结束6
青年期的开始6
青年期的终了7
社会制度的影响9
延长的青年期9
第二章青年期的基本特征11
2—1第二次诞生11
了解心理学11
青年期心理的整体特征12
自我的发现13
生活设计的逐步形成14
进入各个生活领域14
2—2青年期是一个过渡期15
“场”的理论15
所属集团的变化16
时间展望的变化16
青年——边缘人17
青年期的特征18
2—3围绕“同一性”的矛盾19
精神分析的自我心理学19
同一化和同一性20
自我同一性的感觉21
同一性的扩散21
否定的同一性22
第三章青年期发展的意义24
3—1人的一生和发展24
在发展问题上的两种观点24
发展课题的意义25
发展“渐成”说25
人生的周期和发展的课题26
人格(自我)的坚强性26
3—2青年期的发展与发展课题28
心理断乳28
依附和独立的矛盾29
青年期的发展课题30
哈维格斯特的学说30
从病理法看青年期的课题31
埃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33
心理、社会的缓冲期33
3—3人格的成熟35
成熟的人格35
成熟的人格特征35
Ⅱ青年期的人格形成38
第四章自我的觉醒38
4—1关于自我的新体验38
自体和客体尚未分化38
对外界的关心39
自我与非我的分化39
4—2孤独感和憧憬41
孤独感41
不满和焦躁42
憧憬45
4—3发现自己的尝试48
探求自我形象48
自卑感和自我厌恶48
第五章青年和性50
5—1第二次性征和性意识50
第二次性征的发现50
伴随第二次性征的“体感”变化52
对性的强烈兴趣53
5—2性行为和性道德54
现代青年的性行为54
性道德56
5—3“性的任务”与性的同一性58
“性任务”的意义58
性任务”的形成59
性同一性的确立61
第六章青年和社会63
6—1社会当中的青年期63
青年期的历史性63
延长了的青年期65
6—2社会意识的发展66
对于社会的自觉和意识66
对社会问题关心的萌芽67
社会态度69
6—3青年人迈进社会74
所属集团与青年运动74
第七章自我矛盾76
7—1反抗与抵抗76
郁积的不满76
动荡不定的情绪77
各种反抗形态77
反抗和抵抗80
7—2自我同一性及其扩散82
同一化与同一性82
看不到“真正的自我”84
7—3不安与罪责85
不安的意义85
逃避不安87
隐藏在深处的罪恶意识88
第八章青年和神经官能症91
8—1青年期是危机时期91
何谓危机91
青年期危机的问题92
挫折和崩溃时期92
8—2“适应障碍”和青年期94
何谓适应障碍94
青年期出现的精神病理现象95
8—3适应障碍和谈心101
苦于挫折和崩溃的“我”与朋友相逢101
“谈心”的观点101
第九章青年与不良行为104
9—1 “不良行为”的含义104
9—2青年时期不良行为的意义105
成长发展和不良行为105
青少年不良行为的最新动向106
6—3理解现代不良行为的观点108
重视心理方面的观点108
重视社会方面的研究109
9—4对不良行为的预测和指导111
预测不良行为的目的111
预测方法112
不良行为的发现和指导113
9—5不良行为的预防115
家庭环境和不良行为115
自我形成和不良行为116
地区环境和不良行为116
第十章青年的人事关系118
10—1亲子关系和心理断乳118
青年的亲子关系特征118
亲子间的矛盾119
趋向情绪上的自立122
10—2同教师的关系123
青年期学校的意义123
中小学生眼中的教师124
师生关系127
10—3朋友关系127
朋友关系的意义127
朋友关系的类型129
同异性的关系130
第十一章学生和职业132
11—1学校生活和考试制度132
升学、就业的实际情况132
学历观132
升学、就业的意义134
11—2青年的苦闷135
满足感135
生存意义的对象136
苦闷的具体内容136
青年期的长期化、价值的多样化和苦闷138
11—3选择前途139
学业观139
职业观142
第十二章青年和闲暇146
12—1对闲暇的要求146
劳动和闲暇146
对劳动的疏远147
倾向闲暇148
12—2现代青年的闲暇生活151
生活时间151
青年的生活时间151
闲暇的利用方式153
12—3闲暇、青年文化和游戏154
青年文化154
凯约洼的游戏理论156
闲暇和消遣157
消遣和生存空虚159
12—4人的生活和闲暇160
现代社会中闲暇的作用160
个性的扩大161
第十三章“生存意义”的探索162
13—1丧失“生存意义感”的情况162
“生存意义论”的时代背景162
“生存意义”的含义163
“生存意义感”的丧失状况164
13—2现代青年的生存意义感166
青年期的生活感情——“青年期感伤性”166
生活的空虚感168
现代青年的萎靡不振和麻木不仁169
13—3生存意义感和生活态度172
挫折和苦恼172
探索生活的意义173
人生的责任性——“态度的价值”174
第十四章价值观的形成176
14—1价值思想与同一性176
确立同一性的条件176
价值和生活感情177
规范意识和价值观179
14—2现代青年的价值思想181
价值的类型181
莫里斯的类型183
规范思想和价值的根据184
14—3价值观的形成185
未成熟的价值思想185
价值观的成熟形态187
价值观的形成过程188
第十五章自我的确立191
15—1从激动趋向稳定191
内心的激动191
有了自信心192
加深对现实的认识192
15—2发现真正的自我193
探索“本身的作用”193
符合本身特点的生活方式194
新模范的发现195
15—3自己的责任感197
自由思想的扩大197
容纳自己197
能够做出决断198
责任感200
1984《青年心理》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日本)藤永保,三宅和夫,山下荣一,依田明,空井键三,伊泽秀 1984 吉林省技工教师进修学校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
- 青年心理学
- 1983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 青少年心理学
- 1983
-
- 青年心理学
- 1975.02 金子書房
-
- 青年心理学
- 1970.09 有斐閣
-
- 青年の心理
- 1977.05 福村
-
- 青年心理学
- 1975.07 有斐閣
-
- 青年期心理学
- 1932.12 商务出版社
-
- 青年心理学
- 1982 有斐閣
-
- 青年心理学
- 1978 有斐閣
-
- 青年心理向导
- 1987 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
- 青年心理特征
- 1987 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
-
- 青年心理学
- 1984 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
-
- 青年心理学
- 1983 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
-
- 青年心理学
- 1984 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
- 青年心理问答
- 1985 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提示:百度云已更名为百度网盘(百度盘),天翼云盘、微盘下载地址……暂未提供。➥ PDF文字可复制化或转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