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卷本 中国全史 新编中国思想史 下》求取 ⇩

中国宋辽金夏思想史1

一、宋辽金夏社会及思想概述1

(一)宋代儒学兴起的社会环境1

1.宋代的政治需要2

2.宋代生产关系带来的社会变化4

3.宋代的文化发展5

(二)宋代儒学的主题和流派9

1.宋儒学的中心问题9

2.宋儒学的主要流派10

3.宋儒学的演变12

(三)宋儒学的历史地位及其影响14

1.宋儒学的历史地位14

2.宋儒学的社会影响16

3.宋儒学对辽夏金的影响18

二、北宋初年的崇尚黄老与儒学复兴的萌芽19

(一)黄老之道与三教同设19

1.北宋初年的无为治国思想19

2.儒、释、道三教并列局面22

(二)书院讲学与宋初三先生26

1.宋初书院讲学26

2.胡瑗的“苏湖教法”27

3.孙复不重训诂29

4.石介弃传从经31

(三)援道入儒与周敦颐的濂学学派33

1.周敦颐生平及著作33

2.《太极图说》与道儒结合34

3.濂学在后世的影响37

(四)邵雍立“象数学”38

1.隐士邵雍38

2.《皇极经世》的象数学40

3.佛、易、儒结合的思想43

三、北宋中期的儒学改造46

(一)王安石及其荆公新学47

1.王安石及其变法思想47

2.“万物一气”说50

3.性命论52

4.荆公新学及其对后学的影响58

(二)程颢程颐及其天理思想60

1.二程家世和思想渊源60

2.程颢程颐的天理论64

(三)洛学的地位与后传76

1.与王安石新学的对峙76

2.洛学的历史地位78

3.洛学传人81

四、排斥佛老,奠基理学85

(一)独树一帜的张载理学85

1.张载生平和著作85

2.提倡古代宗法制87

3.创立关学90

(二)张载的气学学说92

1.太虚即气说92

2.天人一气观96

3.穷理尽性论100

(三)关学兴衰103

1.关学后传趋向103

2.关学的历史地位108

五、南宋初年的理学传承111

(一)胡宏的理学思想111

1.胡宏生平、著作及开创湖湘学派111

2.胡宏的性本论思想113

(二)朱震象数学114

1.朱震生平和著作114

2.朱震象数学及其历史地位116

(三)师法程颢心学的张九成117

1.张九成生平和著作117

2.张九成心即理之说118

(四)张栻与湖湘学派121

1.张栻生平和著作121

2.张栻理学思想122

3.主持岳麓书院与湖湘学派123

(五)吕祖谦与吕学124

1.吕祖谦生平和家学渊源124

2.吕祖谦天理论和心说思想125

3.吕祖谦的史学思想127

六、理学之大成与朱熹129

(一)朱熹的一生129

1.朱熹生平129

2.朱熹的讲学活动和著作133

(二)朱熹的理学思想135

1.天理论与性说思想135

2.格物致知和持敬说思想141

3.会归一理的历史观145

(三)闽学学派149

1.闽学的创立149

2.闽学传人151

3.朱熹及其闽学的历史地位152

七、南宋中期心学、理学之争155

(一)心学由来155

1.心学的创立155

2.心学的渊源157

(二)陆九渊的心学思想161

1.心即理之论161

2.发明本心之法164

(三)朱陆之争167

1.鹅湖初会168

2.南康又会170

3.无极之争171

(四)心学后人173

1.槐堂诸儒立心学门户173

2.甬上四先生的心学思想175

八、南宋中期沿海经济的发展与事功之学的兴起180

(一)事功学与沿海经济180

1.永康之学182

2.永嘉之学184

3.事功之学的特征187

(二)陈亮与朱熹的争论189

1.王霸、义利问题的由来189

2.王霸、义利之辨192

3.“道”论之争和“成人”之争196

(三)叶适的事功思想199

1.重释经传的学术思想199

2.力谋进取的社会改造思想202

九、南宋后期理学再盛206

(一)庆元学禁后理学的重振206

1.真德秀、魏了翁对理学的倡导207

2.真德秀的心体说210

3.魏了翁的心本思想212

(二)南宋末理学的修正214

1.理说、道说216

2.性论217

3.心说218

4.知行说220

十、宋代史学思想及其成就223

(一)宋代史学的繁荣及其特点223

1.史著与史家223

2.史论的发展229

3.宋代史学的特点233

(二)《资治通鉴》和司马光的史学思想234

1.《资治通鉴》的编修235

2.司马光的史学思想239

3.《资治通鉴》的历史影响243

(三)《通志》和郑樵对史学的贡献246

1.《通志》的编撰246

2.《通志》的史学价值248

十一、辽夏金的文字、儒学和史学254

(一)辽代文化与思想254

1.辽代文字和音韵学255

2.辽代史学257

3.辽代儒学258

(二)西夏文化与思想259

1.西夏字及其音韵260

2.西夏史学262

3.西夏蕃学与儒学262

(三)金代儒学与史学264

1.金代儒学265

2.金代史学270

十二、结语272

中国元代思想史275

一、元代思想概述281

二、元初北方理学的传播与发展288

(一)北方理学的传授者赵复及其理学思想288

1.赵复的道统观290

2.赵复的理学思想片断293

(二)元代理学的先驱许衡及其理学思想296

1.许衡的天道观297

2.许衡论心性299

3.许衡论知行302

4.许衡的历史观303

(三)元初重要的理学家郝经及其理学思想305

1.郝经的天道观307

2.郝经论心性和道德修养310

3.郝经的经史论314

4.郝经的“用夏变夷的”思想318

(四)潜心理学的刘因及其理学思想320

1.刘因的天道观321

2.刘因论心性与心性修养326

3.刘因论“齐物”、“观物”328

4.刘因的人生哲学330

5.刘因的经史论331

三、元代江西理学的发展及其影响335

(一)兼宗陆学的朱学大师吴澄335

(二)吴澄的道统论336

(三)吴澄的天道观338

(四)吴澄论心性和明心求理的方法344

(五)吴澄的经学思想352

四、元代金华理学的发展与演变354

(一)严守师说的何基及其理学思想片断354

(二)敢于质疑问难的王柏及其理学思想357

(三)潜心四书经史的金履祥及其理学思想363

1.金履祥治四书经史363

2.金履祥的天道思想366

3.金履祥论心性和道德修养368

4.金履祥的格物致知论与知行观372

(四)金华朱学大师许谦及其理学思想376

1.许谦的天道思想377

2.许谦论心性382

3.许谦的格物致知论与知行观385

4.许谦的经学思想388

五、元末浙东理学的发展及其影响391

(一)折衷儒佛、调和朱陆的宋濂及其理学思想391

1.宋濂的天道观393

2.宋濂论“吾心”395

3.宋濂论识心、明心的方法397

(二)“一代宗师”刘基及其理学思想402

1.刘基的天道观403

2.刘基论心性和道德修养405

3.刘基治《春秋》408

六、元代陆学的传播与影响412

(一)捍卫陆学的刘?413

(二)以倡明陆学为己任的陈苑416

(三)提倡静坐内省的赵偕418

七、元代理学正传以外有影响的哲学家、思想家422

(一)元代蒙古族哲学家保巴及其哲学思想422

1.保巴和《周易原旨》422

2.保巴的天道观423

3.保巴论心性和心性修养426

(二)元代进步思想家谢应芳及其无神论思想429

1.元代神学迷信的状况430

2.批判鬼神说,反对祭祀淫祀431

3.对巫觋卜筮、相术禄命、风水时日等迷信的揭露和批判434

4.对神仙方术、宗教迷信的揭露和批判436

八、结语439

中国明代思想史441

一、明代思想概述447

二、明初朱熹理学思想的确立451

(一)三部《大全》的纂修452

(二)明初朱学统治的历史意义及其对后世的影响458

(三)明初朱学主要人物的理学思想462

1.薛瑄的理学思想463

2.吴与弼的理学思想472

三、明代中期理学向心学的转变480

(一)陈献章的心学思想480

1.“天地我立,万化我出,宇宙在我”的心本体论483

2.“反求诸心”的心学方法488

(二)湛若水对江门心学的发展491

1.“天地古今,同此一心”的世界观492

2.“体认于心”的心学方法499

四、理学向心学转变的完成——王守仁的心学思想505

(一)王守仁的生平活动及心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505

(二)“心即理”的心本体论思想511

(三)“致良知”的哲学核心520

(四)“知行合一”的道德实践论530

(五)王守仁心学体系的分化537

五、王艮与泰州学派541

(一)王艮的生平及其思想发展541

(二)王艮和泰州学派的主要思想547

(三)泰州学派的历史影响556

六、泰州后学几位重要人物的思想560

(一)李贽的异端思想560

(二)何心隐的社会思想564

(三)罗汝芳的人性思想568

七、明代中期理学向气学的转变575

(一)罗钦顺及其气学思想576

1.罗钦顺的生平及其思想形成过程576

2.罗钦顺的气学思想580

(二)王廷相及其反理学思想592

1.王廷相的生平及其著作592

2.王廷相的反理学思想594

八、东林学派的主要人物及其理学思想609

(一)顾宪成及其理学思想609

1.顾宪成的生平及其理学派别609

2.对程、朱理本体论的重扬613

(二)高攀龙及其理学思想617

1.高攀龙的生平及其学术渊源618

2.高攀龙的理学思想621

九、明末两大儒学家的思想627

(一)刘宗周及其思想627

1.刘宗周的生平及其思想发展627

2.刘宗周的思想理论629

(二)黄道周及其思想637

1.黄道周的生平637

2.黄道周的理学思想639

十、结语645

中国清代思想史647

一、清代思想概述653

二、清初的思想家及其思想和观点658

(一)黄宗羲:杰出的社会政治思想和学术史撰述658

1.黄宗羲的生平、著作658

2.黄宗羲的哲学思想660

3.《明夷待访录》的社会政治思想662

4.《明儒学案》:开风气之先的学术史撰述668

(二)顾炎武:务实学风的倡导者和经世思想672

1.顾炎武的生平672

2.宏富的学术成就和笃实致用的治学风格674

3.对理学的批判:“经学即理学”679

4.顾炎武的社会政治思想682

(三)王夫之: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体系685

1.王夫之的生平及学术成就685

2.王夫之的哲学本体论689

3.王夫之的哲学认识论693

4.势、理合一的历史观及史论697

(四)颜李学派及清初其他思想家701

1.方以智的博学与哲学思想701

2.颜李学派的实学思想706

3.清初其他思想家711

(五)清初史学略述720

1.清初的官修和私修史书720

2.顾祖禹、万斯同、全祖望的史学成就722

三、乾、嘉时期的学术和思想727

(一)乾嘉考据学的形成及成就727

1.乾嘉考据学的形成727

2.乾嘉学派在经学和文字音韵学方面的成就732

(二)戴震的学术及其哲学思想737

1.生平及学术737

2.戴震的哲学观点741

3.“血气心知”的认识论743

4.对理学的批判745

(三)汪中、洪亮吉的学术和思想748

1.汪中的学术思想748

2.洪亮吉的无神论思想754

(四)焦循、阮元的学术和思想760

1.焦循广博的学识及思想观点760

2.阮元对乾嘉学术的总结769

(五)乾嘉时期的史学779

1.乾嘉时期史学的总体成就779

2.王鸣盛的史考与史论786

3.钱大昕的博学及学术成就791

4.赵翼的史论799

5.崔述的疑古史学804

(六)章学诚的史学思想810

1.生平及其哲学思想810

2.对古代史学理论的阐述和总结815

四、道、咸以至清末的社会思潮825

(一)今文经学的复兴与龚自珍、魏源的经学思想825

1.今文经学的复兴825

2.龚自珍的经学思想和学术观点827

3.魏源的思想及《海国图志》的影响834

(二)晚清兴起的洋务思潮839

(三)戊戌变法维新思潮843

1.近代早期的维新思潮843

2.戊戌变法维新思潮的基本内容及特点848

3.康有为、梁启超的变法思想和哲学观点852

4.严复的《天演论》和谭嗣同的《仁学》857

(四)清末的民主革命思潮和其他社会思潮861

1.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思想和哲学观点861

2.国粹主义和无政府主义思潮865

(五)史学近代化的开端871

1.史学风气的转变871

2.新史学思潮与近代史学的产生876

五、结语880

中国民国思想史883

一、民国思想概述889

二、民国初年思想的发展895

(一)辛亥革命后政局对思想文化的影响895

1.帝制复辟与思想界的尊孔895

2.康有为的“孔教救国”论898

3.重视传统学术研究的倾向900

(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903

1.民主与科学思想的宣传903

2.对传统文化的猛烈批判907

三、“五四”前后西方观念的输入与论争911

(一)杜威哲学与胡适的“实验主义”911

1.杜威哲学在中国的传播912

2.胡适的《实验主义》914

(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918

1.李大钊的马克思主义观及“问题与主义”之争918

2.李达、陈独秀对马克思主义的宣传923

(三)罗素哲学的传播与影响927

1.罗素的“五大演讲”及其“临别赠言”927

2.张东荪与社会主义论战931

(四)托尔斯泰、克鲁泡特金思想的传播与影响933

1.中国人理解的托、克二氏学说933

2.无政府主义思潮泛滥与社会主义论战937

(五)其它哲学流派的输入941

1.柏格森的“生命哲学”942

2.杜里舒的“生机主义哲学”945

四、东西文化的论争947

(一)如何看待东西文化947

1.陈独秀等人的东西文化观947

2.杜亚泉的东西文化观950

3.梁启超的《欧游心影录》及其影响953

(二)东西文明调和的争论955

1.章士钊“调和论”的提出956

2.关于“调和论”的争论957

(三)中国文化道路的讨论962

1.梁漱溟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962

2.中国文化出路讨论的进一步展开968

(四)“整理国故”及其批评975

1.“整理国故”主张的提出975

2.胡适“整理国故”的主张977

3.“整理国故”运动的展开及其批评979

五、“五四”时期史学思想的发展982

(一)西方新史学理论的宣传和介绍982

1.“新史学潮流”及其理论的影响982

2.唯物史观在史学界的影响986

(二)“五四”时期史学的发展990

1.对传统史学的更新和发展991

2.关于中国古史的讨论994

六、科学与人生观问题的论战999

(一)论战的缘起与玄学派的主张999

1.张君劢的人生观主张1000

2.梁启超的《人生观与科学》1003

(二)科学派的主张1005

1.丁文江对张君劢的批驳1005

2.吴稚辉、胡适等人的观点1007

(三)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对“科学与人生观”问题的看法1011

1.陈独秀对科学与人生观之关系的解释1011

2.瞿秋白的《自由世界与必然世界》1013

七、中国社会性质和社会史的论战1015

(一)中国社会性质的论战1015

1.中国社会性质论战的缘起1015

2.新思潮派的“半封建”社会观1017

3.严灵峰、任曙的“资本主义”社会观1019

4.陶希圣的“半殖民地”社会观1022

(二)中国社会史的论战1025

1.社会史论战的焦点及各派间的争论1026

2.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创立1029

八、哲学的发展与论争1032

(一)现代各派哲学体系的形成与争论1032

1.张东荪的哲学观点及其批判1032

2.叶青哲学及其批判1035

3.李石岑《未来的哲学》及其批判1038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进一步阐发1042

1.艾思奇的《大众哲学》1042

2.李达的《社会学大纲》1045

3.毛泽东的《实践论》和《矛盾论》1048

九、关于中国本位文化建设与“全盘西化”的讨论1055

(一)关于中国本位文化建设的争论1055

1.中国文化建设协会及其主张1055

2.“中国本位文化建设”主张及其讨论1059

(二)关于“全盘西化”的争论1063

1.陈序经的“全盘西化论”1063

2.胡适的“充分世界化”主张1067

十、传统哲学的更新1070

(一)冯友兰的“新理学”1070

(二)贺麟的“新心学”1074

(三)熊十力的“新唯识论”1078

(四)蒋介石的“力行哲学”和陈立夫的“唯生论”1082

十一、史学的进一步发展1089

(一)非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1089

1.傅斯年的史料学思想及实践1089

2.提倡民族精神的史学思想1093

(二)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1096

1.对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阐述1096

2.对中国社会史的进一步研究1102

十二、结语1106

1995《百卷本 中国全史 新编中国思想史 下》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史仲文;胡晓林主编 1995 北京:人民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