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卷本 中国全史 新编中国隋唐五代史 上》求取 ⇩

中国隋唐五代政治史1

一、隋唐五代政治概述1

二、隋朝兴亡3

(一)文帝兴隋3

1.杨坚代周3

2.改革制度4

3.统一南北6

4.勤劳思政8

5.周边关系11

(二)隋之强盛13

1.杨广夺位13

2.公共工程15

3.复兴文教17

4.改定制度18

5.经略四方21

(三)隋室乱亡24

1.逞欲无厌24

2.用兵高丽27

3.除谏掩过29

4.普天共讨30

三、唐朝兴盛33

(一)李渊兴唐33

1.晋阳起兵33

2.攻取长安35

3.削平割据36

(二)完备制度40

1.中枢决策41

2.行政体系44

3.监察制度48

4.刑律法制50

5.科举制度53

(三)贞观之治56

1.太宗其人56

2.蹀血禁门58

3.以静求治61

4.任贤纳谏66

5.严守律法71

6.渐不克终75

(四)武周改制78

1.永徽之政79

2.二圣决政84

3.武周革命91

4.女皇晚年97

(五)开元全盛102

1.玄宗出世102

2.宫闱平乱104

3.贤臣当国113

4.抑欲而昌118

5.完善法制122

6.开元之盛126

(六)周边关系127

1.边疆和战128

2.海外联系139

四、极盛转衰144

(一)天宝危机144

1.人君德消144

2.宰相误国149

3.天下势偏153

(二)藩镇起伏156

1.安史之乱156

2.割据形成159

3.方镇连兵163

(三)宫廷变动167

1.三帝更替167

2.德宗朝政170

(四)元和中兴175

1.政归宰辅176

2.翦除藩镇180

(五)政局反复185

1.皇帝废立186

2.朋党之争189

3.节镇生变195

(六)边疆伸缩200

1.海东盛国200

2.唐蕃战和201

3.回纥兴亡203

4.南诏盛衰205

五、唐室乱亡209

(一)时局动荡209

1.君奢民苦209

2.民众起义215

(二)唐室名存222

1.朝局变动222

2.天下瓜分228

六、五代十国235

(一)五代更替235

1.梁唐兴衰235

2.辽兵南下240

3.汉周禅代245

(二)后周改革248

1.思求致治248

2.任贤惩贪251

3.以治伐乱255

(三)十国兴亡257

1.前后两蜀257

2.南唐代吴259

3.闽楚灭国261

4.吴越南平263

5.汉分南北264

七、结语267

中国隋唐五代经济史269

一、隋唐五代经济概述273

二、隋朝经济的发展和封建剥削的加强278

(一)隋文帝发展经济的措施278

(二)隋炀帝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举措284

(三)隋朝经济的发展、繁荣288

(四)隋炀帝时封建剥削的加强297

三、唐前期恢复、发展生产的经济措施301

(一)均田制的继续推行和租庸调法的实行302

(二)贞观时期的休养生息政策308

(三)武后及唐玄宗发展经济的举措311

四、唐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繁荣314

(一)农业生产的兴盛314

(二)官私手工业的发展320

(三)商业的繁荣342

(四)中外经济交流的空前发展348

(五)漕运事业的发达352

五、唐中叶均田制的破坏和两税法的实行362

(一)均田制的破坏和地主庄园经济的发展362

(二)财赋制度的整理和两税法的实行373

六、唐中后期经济的恢复和进一步发展383

(一)南方农业生产的发展384

(二)手工业生产的继续发展385

(三)商业进一步繁荣390

(四)高利贷剥削的盛行396

七、唐中后期的苛捐杂税和漕运事业的衰落401

(一)唐中后期的苛捐杂税401

(二)唐朝后期漕运的衰落和唐王朝的灭亡410

八、五代十国时期的经济421

(一)中国古代最后一次大分裂421

(二)北方地区经济的破环423

(三)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430

(四)契丹南侵对中原经济的影响及后周二主恢复经济的措施441

(五)五代时期对周边各族和外国的经济交流450

九、结语453

中国隋唐五代军事史457

一、隋唐五代军事概述463

二、隋初的战争465

(一)文帝时期的军事形势465

1.平定关东起兵466

2.对南方陈朝的经营467

(二)统一战争469

1.北破突厥469

2.南下灭陈473

三、隋末农民战争480

(一)炀帝时期的军事形势480

1.北防突厥480

2.东讨高丽481

(二)民众的反隋战争484

1.窦建德逐鹿河北484

2.瓦岗军决战中原486

3.杜伏威纵横江淮494

四、隋朝府兵制的变化497

(一)恢复旧姓与整顿乡兵497

1.恢复旧姓497

2.整顿乡兵497

3.军户入籍498

(二)卫府制度的形成499

1.十二卫建置499

2.军将名位与实权500

(三)隋后期的府兵制500

1.骠骑府改为鹰扬府500

2.十六府与十二卫501

五、唐前期的战争503

(一)唐建国的军事形势503

(二)统一战争504

1.进军关中504

2.巩固关中508

3.经营关东510

4.逐鹿中原512

5.唐前期的边疆战争521

六、朝廷与藩镇的战争535

(一)平定安史之乱535

1.安禄山起兵的背景535

2.安禄山挥军南下536

3.两方对峙539

4.唐军的全面反攻542

5.史思明再叛南下545

(二)代宗平藩550

1.讨击魏博551

2.平定汴宋553

(三)德宗平藩554

1.朝廷调军出击555

2.战局反复,诸镇拒命556

(四)宪宗平藩566

1.平定三镇566

2.用兵成德568

3.平定淮蔡572

4.讨平淄青576

(五)武宗平定泽潞578

1.对泽潞的战略578

2.围攻泽潞579

七、唐中期的西陲战事583

(一)唐蕃之战583

1.吐蕃对唐的侵扰583

2.以守为主的战略的确立584

3.武则天对西域的争夺585

4.唐玄宗对吐蕃的反击585

5.吐蕃的全线退缩588

(二)唐诏之战591

1.南诏起兵攻唐591

2.唐诏联合拒吐蕃592

3.南诏强盛,北攻唐朝593

八、唐末农民战争597

(一)唐末形势597

1.裘甫的浙东起义597

2.两淮民众起事599

(二)黄巢领导的全国性民众暴动602

1.转战关东、江淮——战略防御阶段602

2.北攻洛阳、长安——战略进攻阶段605

3.大齐与唐对峙长安——战略相持阶段607

4.率众败退——战略退却至失败608

九、唐朝府兵制的盛衰611

(一)唐初府兵的恢复及组织611

1.十二卫与十二军611

2.骠骑、车骑的分与合612

(二)折冲府的建立与全盛613

1.军府名称与折冲地团613

2.卫府组织与分布614

3.府兵的主要任务615

4.府兵的拣点、训练及其负担617

(三)府兵制的破坏618

1.禁军地位的提高及取代府兵宿卫618

2.府兵征防任务的消失620

十、唐朝的军事思想和著作622

(一)将帅用兵的特点及其军事思想622

1.唐太宗李世民622

2.李靖624

3.郭子仪、李光弼626

(二)唐朝的军事著作629

1.《唐太宗李卫公问对》629

2.《太白阴经》632

十一、五代十国的战争635

(一)梁唐争夺北方的战争635

1.朱全忠经略河南635

2.朱全忠与李克用争夺河北636

3.第二次泽潞之战——河东李氏复振638

4.李存勗经略河北640

5.李存勗南下灭梁643

(二)周世宗的统一战争644

1.统一战争前期的形势644

2.攻取秦、凤四州646

3.攻打南唐647

十二、结语650

中国隋唐五代思想史653

一、隋唐五代思想概述661

二、隋朝的思想发展664

(一)思想领域的基本态势664

1.儒、佛、道思想的对立664

2.三教趋同观点的提出666

3.官方的方针668

(二)王通的思想672

1.生平和著作672

2.明王道673

3.三教可一676

三、唐初鉴戒思想的发展678

(一)贞观君臣“以古鉴今”的意识678

1.太宗“以古为镜”678

2.古籍皆“为治之具”679

3.修史以“览前王得失”681

(二)注重“人事”的“取鉴于亡国”683

1.“取鉴于亡国”思想的演进683

2.取“亡国之君”为戒684

3.“取鉴”的基本特色687

(三)兼通众意的“取鉴乎哲人”690

1.“取鉴乎哲人”的提出691

2.兼取“众家之意”的思想692

四、重振儒家思想的尝试695

(一)对儒家思想正宗地位的重新确认695

1.选拔儒学之士697

2.兴学培养后继人才698

3.以崇儒为基本国策699

(二)官方对经学的统一701

1.颜师古与《五经》定本701

2.陆德明与《经典释文》703

3.孔颖达与《五经正义》712

五、儒、道、佛思想论争724

(一)三家并立的基本国策724

1.对儒、道、佛的认识724

2.尊崇道教727

3.扶植佛教729

(二)儒家思想对佛、道的驳论732

1.傅奕上疏废佛732

2.狄仁杰、姚崇的援佛反佛734

3.辛替否的援佛反佛737

4.吕才、李华、卢藏用的反迷信思想739

(三)佛、道思想交锋743

1.“夷”夏尊卑之辩744

2.礼法人伦之辩745

3.社会影响之辩746

4.老子化胡之辩747

六、学术思想的系统反思750

(一)刘知几著《史通》750

1.刘知几生平750

2.以史为主,错综经纬753

(二)《史通》的思想特色756

1.求实录与扬名教756

2.疑古与惑经761

3.天人论与变易论769

七、经学思想的重大变异779

(一)社会变动引出“思想危机”779

1.异端斯起,学说林立779

2.反思中的困惑782

(二)《春秋》新学的兴起784

1.一个独特学派的形成785

2.颇具特色的解经新意786

(三)从历代评论看其影响与地位793

1.救乱之旨影响久远793

2.《新唐书》的苛责794

3.理学大师们一致称赞796

4.几点结论797

八、非古是今的经世思想799

(一)杜佑纂《通典》的旨趣799

1.杜佑生平800

2.从“体要”探“政理”的经世意识801

3.全新的社会结构说804

(二)《通典》的非古是今807

1.古今既异,形势亦殊807

2.欲行古道,势莫能遵809

3.随时立制,既弊而变812

(三)《通典》的历史地位815

1.思想史上的地位815

2.学术史上的地位818

九、中国古代“天人论”的基本总结822

(一)韩愈、柳宗元、刘禹锡生平822

(二)“受命不于天,于其人”823

(三)“天人不相预”和“天与人交相胜”826

1.“天人不相预”827

2.“天与人交相胜”830

(四)顺人、重势与理、数、势833

1.柳宗元的顺人、重势833

2.刘禹锡的理、数、势835

十、道学先驱者的思想839

(一)韩愈的思想839

1.道统说839

2.性三品与情三品844

(二)李翱的思想846

1.去情惑以复性846

2.格物以致知849

十一、儒、佛、道思想的相互借鉴与融合852

(一)佛教对儒、道的借鉴853

1.佛教借鉴儒学的一般状况853

2.佛教的中国化——禅宗854

3.佛教对道教的借鉴857

(二)儒学对佛、道的吸取858

1.柳宗元“统合儒释”858

2.刘禹锡“援佛入儒”860

3.李翱“以佛解儒”862

4.儒学对道教的吸取863

(三)道教及道家思想对儒、佛的吸取865

1.对儒学的吸取865

2.对佛教的吸取867

十二、晚唐的思想873

(一)“剥非”与“补失”的经世思想873

1.直指时病俗弊873

2.推崇“道统”以救世876

3.“取天下以民心”877

4.相面之“诞妄”879

(二)对自然、社会与人的深入思考883

1.自然起源与人类进化883

2.“无欲而无私”的为人处世观886

(三)反专制思想与辩证思想888

1.反专制思想的萌芽889

2.辩证思想的发展892

十三、五代时期的思想899

(一)思想领域的趋势899

1.道教思想的时代特点899

2.儒学受到冲击901

3.佛教禅宗独盛902

(二)《化书》的思想成就903

1.谭峭生平903

2.万物皆化的朴素辩证观904

3.恤民、均食、重俭的社会政治观906

十四、结语914

中国隋唐五代宗教史916

一、隋唐五代宗教概述923

二、隋唐五代宗教大发展的社会文化环境927

(一)多民族统一国家的重建与发展927

(二)繁荣的经济与灿烂的文化935

(三)开放、宽松的外交、民族政策944

三、政府三教并奖政策与民间三教并习风气951

(一)三教并奖政策的确定951

(二)儒、释、道三教的冲突与斗争958

(三)三教融合与三教兼修965

四、佛教的繁荣与中国化971

(一)隋唐君王的狂热崇佛971

(二)寺院经济的发展与会昌灭佛979

1.寺院经济的发展979

2.会昌灭佛983

(三)佛教经籍的翻译与编录986

1.佛教经籍的翻译986

2.佛教经籍的编录989

(四)隋代盛行的天台宗、三论宗与三阶教991

1.天下统一与天台宗的“止观双修”991

2.三论宗与空宗的中观思想996

3.佛门异端三阶教999

(五)玄奘西行与唯识宗1002

1.玄奘西行1002

2.唯识宗的基本思想1004

(六)注重理论思辨的华严宗1010

(七)中国化的佛教流派——禅宗1018

1.禅宗生成的文化背景与理论渊源1018

2.慧能的宗教革命1023

3.唐末五代禅宗的展开1026

(八)律宗、净土宗与密宗1031

1.律宗及其代表人物1031

2.净土信仰的流布与兴盛1033

3.“开元三大士”与密宗1037

(九)佛教与隋唐文明1042

五、道教的兴隆1048

(一)皇室崇道情况1048

(二)道教清静无为理论的发展1053

(三)外丹道的兴旺、危机与内丹术的兴起1059

1.外丹理论繁荣1060

2.外丹流派林立1062

3.外丹实践的新发展1063

(四)道教与隋唐文化1071

六、西来新宗教的流行1078

(一)景教流行中国记1078

(二)伊斯兰教的初传1082

(三)袄教信仰及其活动1085

(四)摩尼教的流行1087

(五)西来宗教的文化影响1090

七、西藏佛教前弘期1093

(一)吐蕃王朝与松赞干布王1094

(二)文成公主、墀尊公主与佛教两路入藏1097

(三)佛教与本教的冲突与融合1100

(四)郎达玛灭佛与佛教暂歇1105

八、结语1107

《百卷本 中国全史 新编中国隋唐五代史 上》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史仲文;胡晓林主编 北京:人民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新编中国教育史  上  中国隋唐五代教育史(1995 PDF版)
新编中国教育史 上 中国隋唐五代教育史
1995 北京:人民出版社
中国全史  第9卷  中国隋唐五代思想史(1995年09月第1版 PDF版)
中国全史 第9卷 中国隋唐五代思想史
1995年09月第1版 人民出版社
中国全史  新编中国隋唐五代史  第9卷  上( PDF版)
中国全史 新编中国隋唐五代史 第9卷 上
北京:人民出版社
百卷本  中国全史  新编中国元代史  上( PDF版)
百卷本 中国全史 新编中国元代史 上
北京:人民出版社
百卷本  中国全史  新编中国思想史  上( PDF版)
百卷本 中国全史 新编中国思想史 上
北京:人民出版社
中国全史  中国隋唐五代艺术史(1995 PDF版)
中国全史 中国隋唐五代艺术史
1995 北京:人民出版社
中国全史  中国隋唐五代文学史(1995 PDF版)
中国全史 中国隋唐五代文学史
1995 北京:人民出版社
中国全史  第10卷  中国隋唐五代教育史(1995 PDF版)
中国全史 第10卷 中国隋唐五代教育史
1995 北京:人民出版社
中国全史  第10卷  中国隋唐五代科技史(1995 PDF版)
中国全史 第10卷 中国隋唐五代科技史
1995 北京:人民出版社
中国全史  第9卷  中国隋唐五代宗教史(1995 PDF版)
中国全史 第9卷 中国隋唐五代宗教史
1995 北京:人民出版社
中国全史  第9卷  中国隋唐五代军事史(1995 PDF版)
中国全史 第9卷 中国隋唐五代军事史
1995 北京:人民出版社
中国全史  第9卷  中国隋唐五代经济史(1995 PDF版)
中国全史 第9卷 中国隋唐五代经济史
1995 北京:人民出版社
中国全史  中国隋唐五代经济史(1994 PDF版)
中国全史 中国隋唐五代经济史
1994 北京:人民出版社
中国大百科全书  中国历史  隋唐五代史(1988 PDF版)
中国大百科全书 中国历史 隋唐五代史
1988 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新编中国艺术史  上  中国隋唐五代艺术史(1995 PDF版)
新编中国艺术史 上 中国隋唐五代艺术史
1995 北京: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