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创造学概论》求取 ⇩

导论1

一、创造与科学创造的基本含义1

二、科学创造学的形成3

三、科学创造学的研究对象--科学创造活动的系统分析5

四、科学创造学的体系结构7

五、科学创造学的基本特点12

六、学习科学创造学的现实意义13

第一篇 科学创造活动论15

第一章 科学创造活动的历史发展15

一、古代的科学创造15

(一)人类科学创造活动的萌发15

(二)古代科学创造的物质技术手段16

(三)古代科学创造的理论工具和思维工具17

(四)古代科学创造的基本形式和基本途径18

(五)古代科学创造的主要成果与统计分析19

二、近代的科学创造20

(一)近代科学创造的物质技术手段20

(二)近代科学创造的理论工具和思维工具21

(三)近代科学创造的基本形式和基本途径23

(四)近代科学创造的主要成果与统计分析24

三、现代的科学创造26

(一)现代科学创造的物质技术手段26

(二)现代科学创造的理论工具和思维工具27

(三)现代科学创造的基本形式和基本途径28

(四)现代科学创造的主要成果与统计分析30

第二章 科学创造活动的基本特点32

一、高度的探索性32

二、高度的创新性33

三、高度的复杂性34

四、高度的综合性36

五、高度的智能性37

六、高度的密集性38

第三章 科学创造活动的重要作用41

一、拓展着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界的范围和领域41

二、提高着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界的能力和水平43

三、推进着人类劳动解放的步伐和进程44

四、促进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变革47

五、实现着人类思维方式的深刻变革和人类自身的全面发展48

六、开辟着人类成为“自由的人”的道路和途径49

第二篇 科学创造方法论(上)--科学发现方法论52

第四章 科学问题与经验事实52

一、科学问题的提出与选定52

(一)科学问题的概念与构成52

(二)科学问题的发现与提出54

(三)科学问题的选择与确定56

二、经验事实的获取与加工58

(一)经验事实的概念与作用58

(二)经验事实的获取与积累59

(三)经验事实的整理与加工63

第五章 科学假说的概述65

一、科学假说的基本特点65

(一)与唯心主义相比较的特点65

(二)与感性认识相比较的特点65

(三)与科学理论相比较的特点66

二、科学假说的重要作用67

(一)自然科学发展的一般形式67

(二)科学研究深入的一般指导68

(三)自然科学革命的重大杠杆69

(四)错误假说的积极意义69

三、科学假说的产生机制70

(一)“超出”机制70

(二)“矛盾”机制71

(三)“检验”机制72

第六章、科学假说的形成73

一、科学假说的形成过程73

(一)积累事实,掌握知识73

(二)分析事实,整理资料73

(三)进行猜测,引出结论74

(四)构造概念,表述假说74

二、科学假说的形成途径75

(一)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75

(二)从一般到个别的预见76

(三)从个别到个别的类比77

(四)不同学科之间的移值78

三、科学假说的形成原则79

(一)条件具备原则79

(二)超越事实原则80

(三)简单性原则80

(四)继承与突破原则81

(五)可检验性原则81

第七章、科学假说的验证与科学理论的创立83

一、科学假说的验证方法83

(一)直接验证法83

(二)间接验证法84

二、科学假说的验证原则87

三、科学理论的创立89

第八章 科学理论的深化与扩展92

一、科学理论的基本类型92

(一)定性理论与定量理论92

(二)浅层理论与深层理论93

(三)片面理论与全面理论93

(四)近似理论与准确理论94

(五)低层理论与高层理论94

(六)错误理论与正确理论95

二、科学理论深化与扩展的基本途径和内在机制95

(一)本质属性的量化与精确--从定性理论发展到定量理论95

(二)本质方面的补充与综合--从片面理论发展到全面理论96

(三)本质层次的突破与深入--从浅层理论发展到深层理论97

(四)本质内容的修正与准确--从近似理论发展到准确理论97

(五)本质范围的限定与扩展--从低层理论发展到高层理论98

(六)本质含义的更正与重述--从错误理论发展到正确理论99

第九章 科学创造中的思维工具101

一、科学创造中思维工具的基本内容101

(一)形象思维101

(二)抽象思维102

(三)灵感思维103

二、科学抽象104

(一)科学抽象的基本类型105

(二)科学抽象的深化环节108

(三)科学抽象的基本原则110

(四)科学抽象的特定形式114

第十章 科学创造中的系统科学方法117

一、系统理论与系统方法117

(一)系统的基本概念117

(二)系统的基本类型119

(三)系统的基本特征120

(四)系统方法的基本原则124

二、控制理论与控制方法126

(一)控制及其基本特征126

(二)控制系统及其本类型128

(三)反馈控制方法129

(四)前馈控制方法131

三、信息理论与信息方法133

(一)信息理论的产生和发展133

(二)信息及其基本属性134

(三)信息方法及其基本特点135

第三篇 科学创造方法论(下)--技术发明方法论138

第十一章 技术需求138

一、技术需求的基本类型138

二、技术需求的重要作用141

(一)技术需求是技术发明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141

(二)技术需求引导和制约着技术发展的方向142

(三)技术需求是人们从事技术发明活动的强大动因142

(四)技术需求影响和制约着技术发明活动的社会支持程度及其成果的市场应用程度142

(五)技术需求推动技术发展的内在机制143

三、技术需求的调查方式146

四、技术需求的调查原则148

第十二章 科技情报与技术预测150

一、科技情报150

(一)情报及其基本属性150

(二)科技情报研究的基本特点152

(三)科技情报服务的基本类型153

(四)科技情报工作的基本准则153

二、预测及其基本特点154

(一)预测的未来性154

(二)预测的假定性155

(三)预测的历史性155

三、技术预测的基本类型156

四、技术预测的一般程序158

五、技术预测的常用方法159

(一)直觉型预测方法159

(二)探索型预测方法161

(三)规范型预测方法163

六、技术预测的成功因素164

(一)预测主体的素养水平164

(二)预测对象的复杂程序165

(三)预测方法的适用程度165

(四)情报系统的结构性能165

第十三章 技术项目与技术目标166

一、技术项目的主要来源和基本类型166

(一)技术项目的主要来源166

(二)技术项目的基本类型167

二、技术项目的选择程序168

三、技术项目的选择原则169

(一)需要与可能相统一169

(二)创新与适用相统一170

(三)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相统一171

四、技术项目的评价方式172

五、技术目标的基本构成与层次结构173

(一)技术目标的基本构成173

(二)技术目标的层次构成174

六、技术目标的评估角度176

(一)评估术目标的准确性程度177

(二)评估技术目标内在的协调性程度177

(三)评估技术目标的整体优化程度177

(四)评估技术目标对于技术需求的满足程度179

第十四章 技术方案179

一、技术方案的重要作用179

(一)技术方案的基本含义179

(二)技术方案的重要作用180

二、技术方案的构思方法180

(一)列举构思法181

(二)分合构思法182

(三)设问构思法182

(四)智力激励法184

三、技术方案的构思程序185

四、技术方案的评价内容187

(一)技术方案相对于“目标-功能”的可行性评价187

(二)技术方案相对于制约条件的可能性评价188

(三)技术方案内在构成的合理性评价189

五、技术方案的评价方式189

六、技术方案的合理选择190

第十五章 技术模型193

一、技术模型设计的基本特点193

(一)技术模型及其设计193

(二)技术模型设计的基本特点194

二、技术模型设计的一般程序196

三、技术模型设计的常用方法197

(一)“经验--直觉”设计方法199

(二)功能设计方法200

(三)可靠性设计方法201

第十六章 技术试验203

一、技术试验的基本特点203

(一)与科学观察相比的特点203

(二)与科学实验相比的特点203

(三)与生产实践相比的特点204

二、技术试验的一般程序204

三、技术试验的常见类型206

(一)折因试验206

(二)对比试验207

(三)模型试验207

(四)结构--性能试验208

(五)中间试验208

第十七章 技术产品210

一、技术产品的类型和特点210

(一)技术产品的基本类型210

(二)技术产品的基本特点211

二、技术产品鉴定的内容与方式212

(一)技术产品的鉴定内容212

(二)技术产品的鉴定方式213

三、技术产品的鉴定原则214

(一)全面分析,综合审定214

(二)实事求是,客观评价214

(三)评价指标与技术目标相一致214

四、技术产品的推广条件215

(一)技术上的成熟性215

(二)效益上的显著性215

(三)应用上的广泛性215

(四)对市场用户的吸引力216

五、技术产品的推广途径216

(一)技术产品鉴定推广会217

(二)“技术--生产”协作217

(三)技术市场217

六、技术产品的推广原则218

(一)及时推广,防止老化218

(二)抓住经济杠杆和市场机制,调动两头积极性219

(三)健全机构,明确政策220

第十八章 技术的发展和突破222

一、技术的要素更新与结构优化222

(一)技术要素的更新222

(二)技术结构的优化223

(三)技术的要素更新与结构优化的统一225

二、技术的纵向深化与横向转移226

(一)技术的纵向深化226

(二)技术的横向转移227

(三)技术的纵向深化与横向转移的统一229

三、技术的局部改进与原理突破231

(一)技术的局部改进231

(二)技术的原理突破233

(三)技术的局部改进与原理突破的统一234

第四篇 科学创造主体论237

第十九章 科学创造人才的创造素养(上)237

一、远大的理想237

二、坚定的信念238

三、科学的世界观240

第二十章 科学创造人才的创造素养(中)244

四、合理的知识结构244

五、良好的思维品质245

六、高度的创新能力248

第二十一章 科学创造人才的创造素养(下)252

七、强烈的好奇心252

八、浓厚的兴趣253

九、刻意的追求256

第二十二章 科学创造集团的基本类型259

一、科学创造集团的形成和发展259

二、科学创造集团的基本类型261

第二十三章 科学创造集团的整体功能269

一、科学创造集团整体功能的基本含义269

二、科学创造集团整体功能的影响因素与提高途径270

(一)科学创造集团整体功能的影响因素270

(二)科学创造集团整体功能的提高途径272

三、科学创造集团整体功能的优化原则273

(一)智能互补原则274

(二)心理相容原则276

(三)目标整合原则277

(四)智力交流原则278

1994《科学创造学概论》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王树恩,孔军主编 1994 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劳动创造科学(1959 PDF版)
劳动创造科学
1959 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科学概论(1951年06月 PDF版)
科学概论
1951年06月 株式会社 中山书店
科学概论(1945.01 PDF版)
科学概论
1945.01 商务印书馆
文学创作概论( PDF版)
文学创作概论
河北联合刊授大学
创造教育函授教材之一  创造学概论( PDF版)
创造教育函授教材之一 创造学概论
中华青少年创造教育函授学校
科学创造心理学(1984 PDF版)
科学创造心理学
1984
创造学(1988 PDF版)
创造学
1988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人类创造思维的奥秘  创造哲学概论(1999 PDF版)
人类创造思维的奥秘 创造哲学概论
1999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科学概论(1942 PDF版)
科学概论
1942 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
结婚心理学(1986 PDF版)
结婚心理学
1986 上海:上海翻译出版公司
科学创造心理学(1986 PDF版)
科学创造心理学
1986 北京:科学出版社
科学创造与直觉(1986 PDF版)
科学创造与直觉
1986 北京:人民出版社
哲学·科学·创造(1992 PDF版)
哲学·科学·创造
1992 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华中解放区财政经济史料选编  7(1987 PDF版)
华中解放区财政经济史料选编 7
1987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科学概论(1945 PDF版)
科学概论
1945 商务印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