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社会学》
作者 | 宋镇修主编 编者 |
---|---|
出版 | 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
参考页数 | 443 |
出版时间 | 1989(求助前请核对) 目录预览 |
ISBN号 | 7207012217 — 求助条款 |
PDF编号 | 810243818(仅供预览,未存储实际文件) |
求助格式 | 扫描PDF(若分多册发行,每次仅能受理1册) |

第一章 中国农村社会学总论1
第一节 中国农村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及其主要内容1
一 中国农村社会学的研究对象1
二中国农村社会学研究的出发点5
三 中国农村社会学研究的主要内容8
第二节 中国农村社会学的意义与作用13
一 农村改革与农村社会学13
二 农村建设与农村社会学16
三 农村干部与农村社会学18
四 高等农业教育与农村社会学19
一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理论原则21
第三节 中国农村社会学研究的基本原则21
二 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原则24
三 坚持群众路线的工作原则26
四 坚持吸取和运用其他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成果的方法原则28
第二章 农村社会学研究方法31
第一节 农村社会学研究的基本方法31
一 实验法31
二 文献法34
三统计法34
四 农村社会调查35
五 农村社会调查研究工作者的素质40
一 研究程序42
第二节 农村社会学的具体研究方法42
二 访谈法43
三 问卷法46
四 抽样技术49
五 社会特征的测量技术55
六 农村社会调查的工具58
第三节 农村社会调查资料的整理与分析59
一 农村社会调查资料的整理59
二 农村社会调查资料的分析63
第三章 农村社区73
一 社区的含义及其构成要素76
第一节 农村社区概述76
二 农村社区的起源及其演变79
三 农村社区研究的意义88
第二节 农村社区的特点与分类90
一 农村社区的特点90
二 农村社区的分类96
第三节 农村城镇化100
一 农村城镇化的客观必然性100
二 农村城镇化的基本目标103
三 农村城镇化的基本方针107
四 加强小城镇建设的重要意义109
一 阶级的含义及划分标准113
第一节 农村社会阶级113
第四章 农村社会阶级、阶层和社会流动113
二 我国社会阶级状况114
三 划分阶级的意义116
第二节 农村社会阶层119
一 农村社会阶层的含义119
二 农村社会阶层的特点120
三 农村社会分层123
四 农村社会阶层划分的意义和作用129
第三节 农村社会流动132
一 农村社会流动的含义132
二 农村社会流动的种类134
三 农村社会流动的原因137
四 农村社会流动的意义140
第五章 农村人口与劳动力144
第一节 农村人口144
一 农村人口状况及其发展趋势144
二 农村人口问题及其解决途径152
第二节 农村劳动力158
一 农村劳动力状况及其发展趋势158
二 农业劳动力的剩余及其原因与影响162
三 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及其途径168
四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内部机制与外部条件172
一 农村社会群体的含义与特征178
第六章 农村社会群体与社会组织178
第一节 农村社会群体178
二 农村社会群体的类型180
三 农村社会群体在农村社会结构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182
第二节 农村家庭183
一 农村家庭的性质和特点183
二 农村家庭的结构与功能185
三 农村家庭关系和家庭问题192
第三节 农村邻里197
一 农村邻里的含义与特征197
二 农村邻里的结构与功能199
三 农村邻里关系202
第四节 农村社会组织205
一 农村社会组织的分类205
二 农村社会组织的体系211
三 农村社会组织的管理215
第五节 健全村民委员会,加强村级组织建设217
一 村民委员会的性质、任务和地位217
二 从当前实际出发,加强村级组织建设222
第七章 农村社会改革228
第一节 我国农村社会体制的形成和变革228
一 我国农村社会体制的形成228
二 农村体制的变革231
三新的农村社会体制的特点240
一 经济全面增长244
第二节 农村体制改革的基本成就244
二 产业结构日趋优化246
三 经济效益普遍提高247
四 农业的基础地位增强248
第三节 深化农村改革的方向和重点249
一 深化农村改革的方向249
二 深化农村改革的重点251
三 组织创新256
四 制度创新261
一 生态系统265
第八章 农村社会生态建设265
第一节 我国农村生态的演变265
二 农村生态系统268
三 我国农村生态的演变268
第二节 农村生态与农村社会273
一 我国现代农村特征273
二 生态学的基本原则276
三 农村社会与农村生态环境的关系279
四 正确确定农村社会与生态关系的原则和措施281
第三节 农村生态环境284
一农村生态环境的主要问题284
二 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290
三 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的对策293
第四节 生态农业建设296
一 生态农业296
二 生态农业的若干指标301
三 生态农业建设实践312
第九章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315
第一节 精神文明及其与物质文明的关系315
一 精神文明的含义315
二 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关系319
一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地位322
第二节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地位与作用322
二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325
第三节 农村精神文明的基本内容及其特点327
一 农村精神文明的基本内容327
二 农村精神文明的特点334
第四节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途径与措施340
一 坚持改革开放,推进农业现代化340
二 加强党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领导341
三 制定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规划343
四 坚持党在农村的经常性思想政治工作345
五 搞好文明乡(镇)村的建设347
第一节 农村社会运行与社会秩序349
一农村社会运行的含义349
第十章 农村社会控制349
二 农村社会运行的类型351
三 农村社会秩序352
第二节 农村社会控制的含义、特征与内容353
一 农村社会控制的含义353
二 农村社会控制的特征354
三 农村社会控制的内容356
第三节 农村社会控制的类型与形式361
一 农村社会控制的类型361
二 农村社会控制的形式364
一 越轨行为374
第四节 越轨行为与农村社会控制374
二 农村社会的综合治理381
第十一章 中国农村社会现代化386
第一节 中国农村社会现代化的含义及内容386
一 现代化和社会现代化的含义386
二 农村社会现代化的概念和内容389
第二节 中国农村社会现代化的发展目标392
一 中国农村的社会特征392
二 中国农村社会现代化的目标397
第三节 中国农村社会现代化的道路400
一有机农业与无机农业相结合400
三 机械技术与生物技术相结合401
二 现代科学技术与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技术相结合401
四 坚持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402
五 坚持符合中国实际的农村适度规模经营402
六 坚持城乡结合、共同繁荣的道路403
七 坚持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作为主体性建设来抓404
八 农业现代化的道路404
第四节 中国农村社会现代化的初步实践410
一 农村社会结构逐步优化410
二 农民生活趋于开放、多样和紧凑413
三 农民的思想观念不断更新415
四 农村家庭规模和功能开始变化417
一 摆正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战略地位418
第五节 实现中国农村社会现代化的战略措施418
二 控制农村人口,合理开发利用农村资源419
三 重视发展农村科技、教育,加速农村智力开发421
四 增加农业投入,加速农业技术改造422
五 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实现农工商综合经营425
六 广开国内外市场,发展外向型农业430
七 发展小城镇,促进农村社会繁荣431
八 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433
九 搞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优化现代农村社会心理436
十 搞好农村政治体制改革,逐步建立起现代化的组织结构438
十一 按照发展商品生产和建设现代化农村的要求制定发展规划439
主要参考书目442
1989《中国农村社会学》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宋镇修主编 1989 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
- 农村社会学
- 1991 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
-
- 中国农村社会经济学
- 1946
-
- 中国农村社会经济学
- 1946 北京:商务印书馆
-
- 农村社会
- 1933 世界书局
-
- 农村社会学
- 北京:商务印书馆
-
- 现代西方社会学
- 1988 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
-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 农村 中国农村发展社会学
- 1987 香港:广角镜出版社有限公司
-
- 中国农村社会学
- 1989 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
- 农村社会学
- 1995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
- 农村社会学大纲
- 1931 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
-
- 农村社会学
- 1924 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
-
- 农村社会学概论
- 1939 上海:中华书局
-
- 社会学大纲下农村社会学
- 1931 世界书局
-
- 中国农村社会经济学
- 1945 商务印书馆
-
- 农村社会学
- 1991.06 合肥市:安徽人民出版社
提示:百度云已更名为百度网盘(百度盘),天翼云盘、微盘下载地址……暂未提供。➥ PDF文字可复制化或转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