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世纪的中国人口 山东卷》
作者 | 《跨世纪的中国人口》(山东卷)编委会编著 编者 |
---|---|
出版 |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
参考页数 | 365 |
出版时间 | 1994(求助前请核对) 目录预览 |
ISBN号 | 750371672X — 求助条款 |
PDF编号 | 810209468(仅供预览,未存储实际文件) |
求助格式 | 扫描PDF(若分多册发行,每次仅能受理1册) |

第一章 人口发展的回顾1
一、1990年人口现状与特征4
(一)人口总量基数大,增长速度快4
(二)人口密度高,总量分布不平衡6
(三)人口自然增长得到有效控制,地区之间差异较大7
(四)人口的年龄构成由年轻型向成年型过渡7
(五)婚姻关系稳定,家庭户规模缩小8
(六)育龄妇女生育水平下降,生育模式向 晚、稀、少 转化8
(七)人口素质不断提高9
(八)在业人口增长迅速,人口产业结构开始变化11
(九)少数民族人口增长迅速,民族成份大量增加11
(十)人口城镇化进程加快,省际迁移流向发生逆转13
二、人口总量的变化13
三、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16
第二章 人口性别年龄构成20
一、人口的性别构成20
(一)总人口性别比的变化特点及影响因素20
(二)出生人口性别比的变化特点及影响因素23
(三)分年龄人口的性别构成25
(四)性别构成的区域特征27
二、人口的年龄构成30
(一)人口年龄构成类型30
(二)人口年龄构成的地区与城乡差异32
(三)人口年龄构成的特点35
(四)人口年龄构成类型的变化对人口再生产的影响38
(五)人口年龄金字塔的演变39
(一)老年人口总量和区域分布44
第三章 老年人口与人口老龄化44
一、老年人口的现状44
(二)老年人口的年龄构成45
(三)老年人口的文化素质46
(四)老年人口的婚姻状况46
(五)老年人口的家庭状况47
(六)老年人口的再就业状况48
(七)不在业老年人口状况50
二、人口老龄化的形成及其特点51
(一)人口老龄化的形成51
(二)人口老龄化的特征52
三、未来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54
(一)人口老龄化的进程54
(二)未来人口老龄化的特征56
四、老年人口的养老方式与社会保障57
(一)目前老年人口的养老方式57
(二)目前养老方式所面临的问题58
(三)改革养老方式与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发展的需要59
第四章 婚姻与家庭61
一、人口婚姻状况及其特点61
(一)人口婚姻状况61
(二)不同人口婚姻状况的比较63
(三)人口平均初婚年龄的比较69
(四)早婚人口的特点及变化73
二、人口的家庭状况75
(一)宏观人口家庭状况75
(二)微观人口家庭状况81
三、婚姻、家庭与社会经济83
(一)婚姻与社会经济83
(二)家庭与社会经济85
第五章 人口文化素质89
一、人口文化素质发展概况89
(一)人口文化素质的变化特点89
(二)提高人口文化素质面临的问题95
二、人口文化素质与教育98
(一)教育事业发展概况100
(二)学生在校状况102
(三)学业完成情况103
(一)人口文化素质与经济发展107
三、人口文化素质与社会经济发展107
(二)人口文化素质与社会发展110
四、本世纪末人口文化素质的发展前景112
(一)人口总体文化素质预测112
(二)未来劳动力文化素质预测114
第六章 生育水平与人口控制115
一、生育水平现状及变化趋势115
(一)人口出生水平的变化115
(二)妇女生育水平的变化117
二、影响妇女生育水平的因素122
(一)生育政策的影响122
(二)婚姻对生育的影响124
(三)社会经济发展对生育的影响125
(四)妇女文化素质对生育的影响126
(五)妇女的职业对生育的影响127
(六)各种因素对生育水平的综合影响129
三、人口控制的效果及难点129
(一)人口控制工作卓有成效130
(二)人口控制工作的社会经济效益131
(三)人口控制工作存在的问题及难点132
第七章 死亡水平与平均预期寿命136
一、人口死亡率136
(一)死亡率的变化136
(二)死亡率的差异142
(三)死亡人口的年龄、性别构成145
二、婴儿死亡率146
(一)婴儿死亡率的变化147
(二)婴儿死亡率的差异特征147
(三)两次普查的婴儿死亡率可靠性考察149
三、平均预期寿命152
(一)1990年平均预期寿命的调整153
(二)平均预期寿命的变化153
(三)平均预期寿命的性别差异154
第八章 人口分布与城镇化155
一、人口分布155
(一)人口总量分布155
(二)人口密度分布161
(三)人口分布与经济和资源、环境的合理性评价165
(四)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168
二、人口城镇化171
(一)人口城镇化水平的评价171
(二)人口城镇化的进程和特点174
(三)影响人口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因素179
(四)城镇人口发展与乡镇经济发展181
(五)城乡人口与农业、非农业人口188
(六)人口城镇化的发展趋势195
第九章 人口迁移与流动199
一、人口迁移概况199
(一)省际人口迁移199
(二)省内人口迁移203
二、1985-1990年人口迁移状况204
(一)人口迁移主要表现为省内迁移204
(二)人口迁移流向多样化204
(三)迁移人口的地区分布206
(四)迁移人口的构成特征209
(五)人口迁移的动因及变化趋势216
三、1982年以来流动人口的变化特征219
(一)流动人口的数量及特征219
(二)流动人口增长的原因221
(三)流动人口的变化趋势222
四、人口迁移、流动与社会经济的相关性223
(一)社会经济对人口迁移、流动的决定作用223
(二)人口迁移、流动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224
(三)人口迁移、流动中需加以把握的问题227
第十章 少数民族人口230
一、少数民族人口的分布230
(一)少数民族人口总量的变化230
(二)少数民族人口的分布232
(一)民族成份构成235
二、少数民族人口构成235
(二)年龄构成236
(三)性别构成238
三、在业人口状况240
(一)在业人口比重的变化240
(二)行业构成241
(三)职业构成244
四、婚姻、家庭、生育244
(一)婚姻状况244
(二)家庭状况248
(三)生育状况250
五、人口文化素质251
(一)少数民族人口文化素质现状251
(二)少数民族人口文化素质的变化254
第十一章 劳动力资源构成与配置256
一、劳动力资源构成256
(一)劳动适龄人口总量的变化256
(二)劳动适龄人口的构成258
二、在业人口状况262
(一)在业人口的数量变化262
(二)在业人口的性别、年龄构成262
(三)在业人口的行业构成263
(四)在业人口的职业构成266
(五)各行业人口的性别、年龄构成268
(六)各职业人口的性别、年龄构成269
(七)在业人口在行业和职业间的分配状况270
(八)在业人口的文化程度275
(一)不在业人口的构成及变化276
三、不在业人口状况276
(二)不在业人口的性别、年龄构成280
(三)不在业人口的文化程度构成282
(四)市镇待业人口状况283
四、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286
(一)劳动力资源的就业配置现状286
(二)劳动力资源合理配置的途径289
第十二章 人口与资源环境294
一、人口与资源294
(一)人口与土地资源294
(二)人口与森林资源296
(三)人口与矿产资源298
(四)人口与淡水资源299
(五)人口与海洋资源301
(六)人口与能源304
(七)人口与粮食307
二、人口与环境311
(一)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311
(二)环境建设与环境保护的成就312
(三)人口对生态环境的影响316
三、人口、资源、环境的开发利用320
(一)加强人口调控,促进协调发展321
(二)建设跨世纪工程,拓展生存空间322
(三)强化资源管理,搞好综合利用327
(四)加强环境建设,开发环境效益330
一、人口与消费333
(一)人口与消费的发展历程333
第十三章 人口与消费333
(二)人口消费水平与消费结构的变化335
(三)未来人口与消费的变化趋势339
二、人口与积累340
(一)人口与积累发展的历史回顾341
(二)劳动力对积累的影响343
(三)未来人口与积累的发展变化趋势344
三、人口的分母效应345
(一)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人口分母效应345
(二)人口分母效应的理论分析348
第十四章 人口前景展望349
一、人口发展方程的建模原理和参数选择349
(一)人口发展方程的建模原理349
(二)原始数据和预测参数的选择350
二、未来人口发展趋势351
(一)几种设想下未来人口总量变动趋势351
(二)四种方案人口总量变化的可行性探讨352
(三)人口不过亿的控制环境与潜力353
三、未来人口构成的变化特点356
(一)年龄性别构成356
(二)未来人口老龄化的前景359
(三)未来人口发展中的问题360
四、未来人口发展战略对策的选择361
(一)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力争在一亿人口以内实现零增长361
(二)提高人口文化素质,优化人口质量362
(三)提高人口区域分布整体优化水平363
(四)加速人口城镇化进程,促进人口流动364
(五)迎接人口老龄化的挑战365
1994《跨世纪的中国人口 山东卷》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跨世纪的中国人口》(山东卷)编委会编著 1994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
- 跨世纪的中国人口 新疆卷
- 1994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
- 跨世纪的中国人口 黑龙江卷
- 1994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
- 跨世纪的中国人口 陕西卷
- 1994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
- 跨世纪的中国人口 吉林卷
- 1994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
- 跨世纪的中国人口 山西卷
- 1994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
- 跨世纪的中国人口 河北卷
- 1994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
- 跨世纪的中国人口 北京卷
- 1994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
- 跨世纪的中国人口 综合卷
- 1994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
- 跨世纪的中国人口 西藏卷
- 1994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
- 跨世纪的中国人口 云南卷
- 1994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
- 跨世纪的中国人口 浙江卷
- 1994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
- 跨世纪的中国人口 安徽卷
- 1994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
- 跨世纪的中国人口 江苏卷
- 1994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
- 跨世纪的中国人口 青海卷
- 1994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
- 跨世纪的中国人口 宁夏卷
- 1994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提示:百度云已更名为百度网盘(百度盘),天翼云盘、微盘下载地址……暂未提供。➥ PDF文字可复制化或转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