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世纪的中国人口 黑龙江卷》求取 ⇩

第一章 人口发展回顾1

一、1990年人口现状2

(一)总人口增长速度趋缓,但生育高峰依然存在3

(二)人口年龄结构实现了由年轻型向成年型的转变3

(三)人口文化素质普遍提高,高等教育发展显著5

(四)少数民族人口增长迅速6

(五)婚姻关系比较稳定,家庭规模继续缩小,并逐步向现代家庭结构类型转变6

(六)在业人口持续增加,产业结构变化较大8

(七)人口密度增大,人口分布继续保持原有的基本格局9

(八)人口城镇化发展迅速,城镇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9

二、人口总量变化11

(一)建国以来人口发展过程及特征11

(二)影响人口总量变动的因素13

(二)建国以来,全省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过程15

三、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15

(一)人口再生产类型及特点15

第二章 人口年龄、性别构成19

一、人口年龄构成19

(一)人口年龄构成状况19

(二)人口年龄构成的变化21

(三)人口年龄构成的地区差异27

二、人口性别构成30

(一)人口性别构成现状和特点30

(二)总人口性别构成的历史演变及影响因素34

(三)各年龄组人口性别构成36

(四)人口性别构成的地区与城乡差异39

三、人口金字塔45

(一)人口老龄化现状及特点50

一、人口老龄化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50

第三章 人口老龄化50

(二)影响人口老龄化的主要因素53

(三)人口老龄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56

二、老年人口再就业61

(一)老年人口再就业的状况及其特点61

(二)影响老年人口再就业的因素63

(三)开发利用老年劳动力资源的价值66

(四)开发利用老年劳动力资源的途径66

三、老年人口的婚姻与家庭67

(一)老年人口的婚姻状况及其特点67

(二)老年人口再婚及问题69

(三)老年人口的家庭规模及家庭类型70

(四)老年人口家庭社会地位的变化73

(一)老年人口的收入差异75

四、老年人口养老方式与社会保障75

(二)社会养老保障的现状及弊端78

(三)建立新型的符合省情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80

第四章 婚姻与家庭83

一、黑龙江省人口婚姻状况及其特点83

(一)现代人口婚姻的基本状况83

(二)人口婚姻发展变化及其特点86

二、家庭规模与家庭类型93

(一)家庭户现状94

(二)家庭户变化及其特点96

三、婚姻家庭与生育101

(一)婚姻观念与家庭职能对生育的影响102

(二)婚姻状况对生育的影响103

(三)家庭对人口生育的影响106

(一)社会经济发展对婚姻状况变化的影响108

四、婚姻家庭与社会经济108

(二)社会经济发展对家庭状况变化的影响111

第五章 人口文化素质115

一、基本概况115

(一)各年龄人口文化构成116

(二)女性人口文化素质低于男性118

(三)城乡与地区的人口文化构成118

(四)文盲、半文盲人口120

二、文化素质与教育水平124

(一)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使教育事业迅速发展124

(二)显著的不平衡特征126

(三)发展趋势128

(一)文化程度与妇女生育水平130

三、人口文化素质与人口的控制130

(二)文化程度在不同时期对妇女生育水平的影响131

(三)文化素质对妇女生育水平影响的形成133

四、文化素质与社会经济发展134

(一)在业人口的文化素质状况134

(二)文化素质与经济发展需求的差距139

第六章 生育水平及人口控制142

一、生育概况142

(一)育龄妇女状况142

(二)出生水平145

(三)人口再生产148

二、妇女生育模式演变过程151

(一)总和生育率151

(二)妇女生育模式153

(一)城乡妇女生育率状况156

三、不同类型妇女生育率状况156

(二)不同文化程度妇女生育率状况159

(三)不同职业妇女生育率状况160

(四)不同民族妇女生育率162

四、影响生育率变化的社会经济因素165

(一)经济发展水平165

(二)文化程度167

(三)城镇化水平168

(四)计划生育政策170

五、人口控制的效果及潜力171

第七章 死亡率与预期寿命175

一、死亡率变化175

(一)总死亡率175

(二)年龄别死亡率177

(三)婴儿死亡率178

(四)孕产妇死亡率179

二、死亡率差异181

(一)城乡差异181

(二)地区差异181

(三)民族差异183

三、死亡原因分析184

(一)主要死因的历史184

(二)70年代死因特征185

(三)目前死因状况187

四、影响人口死亡的因素188

(一)自然环境因素188

(二)经济增长的影响189

(三)社会发展的作用190

(一)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增长192

五、人口平均预期寿命192

(二)男女平均寿命的差异193

(三)地区平均寿命的差异194

第八章 人口分布与城镇化195

一、人口分布195

(一)人口分布与人口区划195

(二)人口分布特征及变动趋势198

二、人口城镇化205

(一)城镇化进程205

(二)市镇发展现状及其人口分布210

(三)新时期城镇化发展的特点215

(四)关于城镇化发展的构想220

一、人口迁移224

(一)迁移流量224

第九章 人口迁移与流动224

(二)迁移构成229

(三)迁移变迁236

(四)迁移特点240

二、人口流动243

(一)流动人口现状243

(二)流动人口类型244

(三)流动人口特点246

三、人口迁移、流动与社会经济发展248

(一)社会经济发展是人口移动的杠杆248

(二)人口迁移和流动推进社区发展251

(三)人口迁移和流动给社区发展带来的负效益254

第十章 少数民族人口256

一、少数民族人口发展与分布256

(一)少数民族人口的发展256

(二)少数民族人口的分布258

二、少数民族人口性别、年龄和行、职业构成264

(一)人口性别构成264

(二)人口年龄构成267

(三)人口的行、职业构成270

三、少数民族人口的婚姻与家庭275

(一)婚姻状况275

(二)家庭状况276

四、少数民族人口的生育和死亡282

(一)少数民族人口的生育282

(二)少数民族人口的死亡284

五、少数民族人口文化素质288

(一)少数民族整体文化素质高于汉族288

(二)各年龄段人口文化水平参差不齐289

(三)女性受教育程度远不及男性290

(四)各民族的受教育状况差异悬殊292

(五)各部门文化水平差异较大294

第十一章 劳动力资源298

一、劳动力资源的总体概况298

(一)劳动力资源增长迅速, 蕴藏 量丰富298

(二)劳动力资源的性别比高,年龄构成轻300

(三)劳动力资源总体文化水平提高303

二、在业人口状况309

(一)在业人口增加,抚养比下降309

(二)在业人口的性别、年龄构成310

(三)在业人口的文化状况313

(四)各种行业的在业人口状况314

(五)各种职业的人口状况323

(一)不在业人口的数量变化326

三、不在业人口状况326

(二)不在业人口的性别、年龄构成329

(三)不在业人口的文化状况330

(四)不在业人口的类型330

第十二章 人口与就业333

一、就业结构与社会经济发展333

(一)就业结构特点333

(二)就业结构的演变341

(三)就业结构与社会经济发展343

二、产业结构调整与劳动就业346

(一)产业结构现状346

(二)协调产业结构调整与劳动就业的关系351

三、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351

(一)农业剩余劳动力产生的背景351

(二)农业资源与农村劳动力基本状况355

(三)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总体设计357

第十三章 人口与消费361

一、人口与消费水平361

(一)人口数量与居民人均消费水平361

(二)人口增长与住宅371

(三)消费水平与人口质量375

二、人口与消费结构377

(一)黑龙江省消费结构的演变377

(二)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差异380

(三)从国内、国际的比较中看黑龙江省居民消费结构水平382

第十四章 人口与资源环境385

一、人口与自然资源385

(一)人口与土地资源385

(二)人口与耕地387

(三)人口与淡水资源388

(四)人口与森林资源390

二、人口与能源391

(一)人口与煤炭资源393

(二)人口与石油资源394

三、人口与食物资源396

(一)黑龙江省人口与食物资源的基本状况396

(二)未来食物供给与人口合理容量398

四、人口与环境402

(一)人口与环境的基本关系402

(二)黑龙江省人口发展中的主要环境问题404

(三)社会环境问题406

(四)环境问题中的人口因素408

(五)协调人口与环境发展的主要途径411

第十五章 人口前景展望413

一、人口发展前景及其特点413

(一)人口增长的潜在势能413

(二)不同生育控制下的人口发展趋势414

(三)黑龙江人口转变过程及其特点416

(四)省际人口迁移流动的规模与流向418

二、未来人口年龄的变化及其特点421

(一)少年儿童人口不断减少421

(二)劳动年龄人口群快速膨胀422

(三)老年人口比重迅速上升422

三、未来人口发展可能出现的几个问题423

(一)人口发展不同阶段可能遇到的问题423

(二)生育政策调整的时机与条件424

(三)省际人口迁移与流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426

1994《跨世纪的中国人口 黑龙江卷》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跨世纪的中国人口》(黑龙江卷)编委会编著 1994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跨世纪的中国人口  新疆卷(1994 PDF版)
跨世纪的中国人口 新疆卷
1994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跨世纪的中国人口  陕西卷(1994 PDF版)
跨世纪的中国人口 陕西卷
1994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跨世纪的中国人口  吉林卷(1994 PDF版)
跨世纪的中国人口 吉林卷
1994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跨世纪的中国人口  山西卷(1994 PDF版)
跨世纪的中国人口 山西卷
1994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跨世纪的中国人口  河北卷(1994 PDF版)
跨世纪的中国人口 河北卷
1994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跨世纪的中国人口  北京卷(1994 PDF版)
跨世纪的中国人口 北京卷
1994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跨世纪的中国人口  综合卷(1994 PDF版)
跨世纪的中国人口 综合卷
1994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跨世纪的中国人口  西藏卷(1994 PDF版)
跨世纪的中国人口 西藏卷
1994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跨世纪的中国人口  云南卷(1994 PDF版)
跨世纪的中国人口 云南卷
1994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跨世纪的中国人口  浙江卷(1994 PDF版)
跨世纪的中国人口 浙江卷
1994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跨世纪的中国人口  安徽卷(1994 PDF版)
跨世纪的中国人口 安徽卷
1994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跨世纪的中国人口  江苏卷(1994 PDF版)
跨世纪的中国人口 江苏卷
1994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跨世纪的中国人口  山东卷(1994 PDF版)
跨世纪的中国人口 山东卷
1994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跨世纪的中国人口  青海卷(1994 PDF版)
跨世纪的中国人口 青海卷
1994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跨世纪的中国人口  宁夏卷(1994 PDF版)
跨世纪的中国人口 宁夏卷
1994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