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世纪的中国人口 吉林卷》
作者 | 《跨世纪的中国人口》(吉林卷)编委会编著 编者 |
---|---|
出版 |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
参考页数 | 405 |
出版时间 | 1994(求助前请核对) 目录预览 |
ISBN号 | 750371672X — 求助条款 |
PDF编号 | 810249768(仅供预览,未存储实际文件) |
求助格式 | 扫描PDF(若分多册发行,每次仅能受理1册) |

第一章 人口发展的回顾1
一、1990年人口现状与特征1
(一)人口总量1
(二)人口性别1
(三)人口分布概况2
(四)人口的年龄结构3
(五)人口的文化程度4
(六)家庭、婚姻与生育状况4
(七)人口在业状况5
(八)民族构成状况6
(九)人口与经济发展7
(十)人口与消费水平7
二、人口总量的变化7
(一)人口总量变化的趋势8
(二)人口总量变化的过程8
(三)人口总量变动的特点9
(四)影响人口总量变动的原因10
三、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18
(一)人口再生产的基本规律18
(二)人口再生产类型及其转变20
(三)吉林省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及特点22
(四)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速度较快的基本原因23
第二章 人口年龄、性别构成25
一、人口年龄构成25
(一)人口年龄构成的变化25
(二)人口年龄构成类型及对人口再生产的影响29
(三)人口年龄构成的区域差异及与辽宁、黑龙江省比较33
二、人口性别构成37
(一)人口性别比的变化37
(二)分年龄的人口性别比40
(三)人口性别构成的区域差异41
三、人口年龄金字塔45
(一)第四次人口普查总人口性别年龄构成金字塔45
(二)1990年市、镇、县人口金字塔比较48
第三章 老年人口52
一、老年人口总量变化与分布52
(一)总量分析52
(二)分布状况54
(三)老年人口的总量及其分布特点57
二、老年人口的性别、年龄、在业构成57
(一)在年人口性别的基本特征57
(二)老年人口年龄构成的基本特征58
(三)老年人口在业状况59
三、老年人口的文化素质60
(一)老年人口文化构成状况61
(二)老年文盲人口61
(三)老年人口文化结构的城、乡差异64
四、老年人口的婚姻与家庭65
(一)老年人口的婚姻状况65
(二)老年人口婚姻的基本特征68
(三)老年家庭68
五、百岁老人71
(一)概况与特征71
(二)长寿经验73
六、未来老年人口趋势75
(一)老年人口预测依据及结果75
(二)对老龄化趋势的简要分析76
七、完善老年社会保障制度79
(一)老年人口供养方式的现状分析79
(二)加强老年人口工作,完善老年保障制度80
第四章 婚姻与家庭84
一、人口婚姻状况及其特点84
(一)未婚人口85
(二)有配偶人口89
(三)丧偶人口90
(四)离婚人口91
(五)早婚人口93
(六)大龄未婚人口98
二、家庭规模与家庭类型103
(一)家庭的特点103
(二)家庭的职能104
(三)家庭户数目的发展变化106
(四)家庭户规模的发展变化113
(五)家庭户结构115
三、婚姻、家庭与生育124
(一)婚姻与生育125
(二)家庭与生育126
四、婚姻、家庭与社会经济127
(一)婚姻与社会经济127
(二)家庭与社会经济127
第五章 人口文化素质129
一、各种文化程度人口的构成129
(一)与1982年人口普查各种文化程度人口的比较129
(二)各种文化程度人口的性别、年龄构成130
二、文盲、半文盲人口的构成133
三、人口的科学技术水平135
(一)科研机构和科技人员发展变化情况136
(二)各类科技人员的年龄构成与受教育程度136
四、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了人口文化素质的提高138
五、人口的文化素质与经济发展141
(一)人口文化素质的提高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141
(二)人口文化素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142
六、人口的文化素质与人口控制144
(一)育龄妇女文化程度的高低对生育力的影响144
(二)提高妇女的文化素质和转变生育观念是控制人口增长的关键146
第六章 生育水平与人口控制147
一、妇女生育水平的发展与现状147
(一)人口出生率148
(二)总生育率151
(三)年龄别生育率152
(四)总和生育率154
(五)平均生育子女数157
(六)孩次与双胎生育160
(七)人口再生产164
二、影响妇女生育水平的主要因素166
(一)经济因素166
(二)社会因素167
三、人口控制的效果、难点与措施174
(一)人口控制效果174
(二)人口控制的难点179
(三)人口控制的主要措施180
第七章 死亡水平与平均预期寿命182
一、人口死亡率的变化182
(一)人口死亡水平各时期的变化及特点182
(二)死亡率的性别年龄差异185
二、死亡率的地区差异190
(一)人口死亡的城乡差异及变化特点190
(二)人口死亡的地区差异及变化特点193
三、影响死亡率的因素194
(一)分年龄的死因分析195
(二)死因的城乡差异及地区差异分析199
四、人口平均预期寿命199
(一)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变化及特点199
(二)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城乡差异200
第八章 人口分布与城镇化202
一、人口分布202
(一)人口分布状况及特点202
(二)人口分布的变动204
(三)人口分布及其变动原因206
二、人口城镇化211
(一)城镇人口数量、规模的变化211
(二)城镇人口分布220
三、城镇化建设与经济发展222
(一)省区间比较的差异222
(二)行政区划间的差异226
四、城镇化发展模式及特点228
(一)城镇化发展模式228
(二)城镇化发展特点229
第九章 人口迁移与流动233
一、人口的省际迁移233
二、人口的省内迁移238
三、人口的流动241
(一)60年代初,外省人口的自由流入241
(二)80年代初人口流动的特点241
(三)1990年人口普查中流动人口的特点241
四、人口迁移原因244
五、人口迁移、流动对经济发展的作用249
第十章 民族人口254
一、民族人口总量变化与分布254
(一)民族人口现状254
(二)民族人口增长情况及其特点255
(三)民族人口的分布257
二、民族人口的性别、年龄构成262
(一)民族人口的性别构成262
(二)民族人口的年龄构成266
三、各民族人口的婚姻和家庭269
(一)各民族人口的婚姻状况269
(二)各民族人口的家庭户规模与类型275
四、民族人口的文化构成277
(一)各民族有文化人口状况278
(二)各种文化程度构成279
(三)文盲人口状况280
第十一章 劳动力资源构成与配置285
一、劳动力资源构成285
(一)劳动力资源的数量及增长情况285
(二)劳动力资源的性别构成287
(三)劳动力资源的年龄构成288
(四)劳动力资源的城乡分布289
二、在业人口状况291
(一)在业人口的数量及增长情况291
(二)在业人口的性别、年龄构成293
(三)在业人口的产业结构295
(四)在业人口的行业构成299
(五)在业人口的职业构成303
(六)在业人口的文化构成312
(七)农村劳动力317
三、不在业人口状况320
(一)不在业人口的数量及构成321
(二)不在业人口的性别、年龄构成322
(三)市、镇待业人口状况322
四、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325
(一)劳动力资源配置存在的问题326
(二)实现劳动力资源合理配置的措施和对策326
第十二章 人口与自然资源、环境329
一、人口与土地、粮食329
(一)人口增加330
(二)总耕地面积减少330
(三)人均耕地减少331
(四)人口增长对粮食生产的影响332
(五)问题引起的思索333
二、人口与能源335
(一)吉林省能源资源不够丰富335
(二)人均占有能源产量增长速度慢于全国平均水平336
(三)能源由调出省变为调入省,自给率不足70%337
(四)能源短缺引起的思索338
三、人口与水资源339
(一)吉林省属贫水省,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39
(二)水资源分布不平衡340
(三)水质污染严重340
(四)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用水严重不足340
(五)解决水资源危机的对策341
四、人口与住宅343
(一)城市人均住宅面积增长不快,住房紧张343
(二)各市之间人均住宅面积不平衡,大多数低于全国同类城市343
(三)必须实行住房制度改革344
五、人口与环境345
(一)人均森林面积减少346
(二)西部草原 三化 加剧,人均草原面积剧降347
(三)水污染和水资源破坏严重347
(四)生态环境得到初步治理348
(五)吸取教训,提高全民环保意识349
第十三章 人口与消费351
一、人口与消费351
(一)人均国民收入与居民收入水平351
(二)消费水平与消费结构357
二、人口与积累363
(一)积累水平与积累结构364
(二)积累率与消费率367
三、人口生活质量372
(一)计划生育工作的加强373
(二)教育水平的提高374
(三)卫生保健工作的加强375
(四)文化体育事业的发展376
(五)生活环境的改善377
(六)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社会福利事业378
第十四章 人口前景展望379
一、未来总人口发展预测380
(一)基础资料参数,方案的选择与说明380
(二)未来人口发展预测多方案比较381
二、未来人口发展大趋向384
(一)预测方案的可行性分析384
(二)未来人口发展趋向386
三、未来人口发展的主要问题与对策391
1994《跨世纪的中国人口 吉林卷》由于是年代较久的资料都绝版了,几乎不可能购买到实物。如果大家为了学习确实需要,可向博主求助其电子版PDF文件(由《跨世纪的中国人口》(吉林卷)编委会编著 1994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出版的版本) 。对合法合规的求助,我会当即受理并将下载地址发送给你。
高度相关资料
-
- 跨世纪的中国人口 新疆卷
- 1994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
- 跨世纪的中国人口 黑龙江卷
- 1994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
- 跨世纪的中国人口 陕西卷
- 1994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
- 跨世纪的中国人口 山西卷
- 1994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
- 跨世纪的中国人口 河北卷
- 1994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
- 跨世纪的中国人口 北京卷
- 1994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
- 跨世纪的中国人口 综合卷
- 1994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
- 跨世纪的中国人口 西藏卷
- 1994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
- 跨世纪的中国人口 云南卷
- 1994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
- 跨世纪的中国人口 浙江卷
- 1994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
- 跨世纪的中国人口 安徽卷
- 1994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
- 跨世纪的中国人口 江苏卷
- 1994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
- 跨世纪的中国人口 山东卷
- 1994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
- 跨世纪的中国人口 青海卷
- 1994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
- 跨世纪的中国人口 宁夏卷
- 1994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提示:百度云已更名为百度网盘(百度盘),天翼云盘、微盘下载地址……暂未提供。➥ PDF文字可复制化或转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