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Fi联网的两种工作方式:点对点与基本模式

大家都知道WiFi(即IEEE 802.11b)作为有线网络的补充使用起来很方便,而且由于WiFi的灵活性很强,经常被用来独立组网,而其使用的工作模式就是点对点模式及基本模式两种,如何理解与区分这两种模式呢?下面简单说一下:

点对点模式

WiFi联网的点对点模式是指无线网卡和无线网卡这间的通讯方式,即一台装配了无线网卡的电脑或移动计算终端(部分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连接进行通讯,对于小型无线网络来说,这是一种诶长方便的互联方案。这一点就和我们有线网络的将两台电脑直接使用网线连接起来的方式很是相似。

基本模式

与点对点模式不同的是基本模式是指无线网络的扩充或无线和有线网络并存时的通讯方式,这是WiFi目前最常用的方式了。此时,装载无线网卡的电脑或移动计算终端(部分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需要通过接入点(无线AP)才能与另一台电脑进行连接,由接入点来负责频段管理及漫游等指挥工作,就比如大家使用带WiFi功能的路由器进行联网一样。在宽带允许的情况下,一个WiFi接入点最多可支持1024个无线接入点的接入。当无线节点增加是,网络传输速度也会随之变慢。

由于WiFi技术还是比较成熟的,从目前的实际使用情况来看点对点以及基本模式都有运用。但基本模式经常被用来作为有线网络的有力补充,比如以下咖啡厅、商场里面提供的免费WiFi上网服务就是采用这一模式。

添加或删除程序里无法卸载程序或提示程序可能已被卸载

有的时候我们通过系统的控制面板打开“添加或删除程序”栏目卸载里面的某些应用程序时会出现“卸载程序错误”的提示,提示的内容会是说该程序可能被卸载。然后就是该程序无法从添加或删除程序里删除,有时候某些程序能被删除,但如果您认为点击“是”即可完成卸载任务,那么这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虽然您删除了整个程序文件,但是在注册表里可能残留了大量该程序所注册的信息,因此我们非常有必要清理系统注册表中的垃圾信息。

如果您以前不是通过正常的方式卸载应用程序,而是直接删除了应用程序安装是存放的整个文件夹、或者是卸载程序(或日志文件)遗失或损坏,那么您就会遇到上面所提到的那种提示“卸载程序错误”的情况。

如何解决?这些“顽固”的程序会在注册表中遗留很多本该被删除的内容,如果一个个去操作注册表无疑是一项庞大的工程,这时我们可以重新安装一次您所需要删除的程序,然后通过正确的方法卸载,这样就可以解决问题了。

当然,还有一个方法是安装一些专门的垃圾清理软件。各国内大杀毒软件厂商都有推出这类程序,安装之后它们会扫描您的注册表里面存留的垃圾内容,通常这样也较为方便的解决。如果有些软件无法删除(比如流氓程序),这些清理软件还能将其强行删除,那么以后您的“添加或删除程序”列表就可以干干净净了。

无法清除从控制面板里打开的”添加或删除程序”中残留的软件

使用的Windows XP操作系统在下载一些软件的时候,软件明明已经是卸载成功了,但是在控制面板的“添加或删除程序”窗口的“当前安装的程序”列表中还是可以看到那个软件。遇到这种无法清除的情况怎么办呢?虽然一些系统维护程序可以协助我们做到这一点,但我们有一个更为简单的方法:

按照以下步骤对注册表进行简单操作:

首先按Win+R的组合键来打开“运行”窗口,然后输入regedit.exe回车后打开系统注册表,然后在窗口的左边的树状目录中依次展开:

HKEY_LOCAL_MACHINE\Software\Microsoft\Windows\Current Version\Uninstall

接着在下面找到你想要删除的程序,并点击鼠标右键,然后在弹出的右键菜单中点击“删除”即可将控制面板里面的“添加或删除程序”窗口里的已被删除的程序从中删除。

世界三大软件商:Microsoft、Adobe、Autodesk

提起世界三大软件公司大家也许会条件发射的给出答案:microsoft(微软)apple(苹果)google(谷歌)。这主要是最近这三家公司一直被放在一起比较的缘故,比如Windows、Mac os、Chrome os、Windows Phone及iOS与Android等,不过这三家中除了微软是世界三大软件商外,google和apple都要靠边站了。

世界三大软件商::Microsoft(微软)、Adobe、Autodesk。是否觉得有些意外?实际上这都是意料之中的。

先看微软,Microsoft起家时主要是写编程语言的,即使basic语言(VB)后来因为dos和Windows才得以独霸全球。在Windows98时代,全球有接近97%的个人电脑使用Windows98操作系统(空前绝后),而且自win95之后,微软在个人操作系统的市场占有率一直是在90%以上,即使是傲慢的苹果也不得不允许Windows入住苹果电脑。这就是霸气。(拓展:intel,因为你还可以选AMD,你可以抵制英伟达,因为AMD也出显卡,你可以抵制很多主板商,因为你可以找到替代品。但是你绝对不能抵制微软,因为你找不到替代品。

有人会说可以用Linux,是可以用Linux替代Windows,但是Linux下没有软件可以替代Microsoft office。要知道实际上公布的办公软件标准是odt,但是全世界都使用docx(doc)xlsxxlspptxppt)当做通用标准。这就是霸气。(延伸:理性看待Linux系统及与Windows的20点区别

再看adobe。做图象处理选什么,肯定是Photoshop,不管什么光阴魔术手还是美图秀秀,或者Linux下的开源gimp,还没有一款软件可以喝adobe photoshop相抗衡,这就是霸气。不仅如此,摄影用什么,lightroom,这也是人家一家独大,离了我,你办不成事。

再看流媒体,flash基本是上网必备,离了adobe,何来flash?

再看,视频,也许你会说有会声会影等软件,但是被大家公认的最强悍的视频处理软件是什么?adobe after effects。肯定有人会提premier,可是你知道premier的全名是什么么?adobe premier!再看电子书,pdf电子书独占鳌头,离不开adobe pdf reader和adobe acrobat。还有网页设计,adobe dreamwerve。这就是霸气,在某个领域上除了本店别无分号,这才是软件帝国。

再看看autodesk,很多人对这个不了解。实际上这也是一个不可撼动的软件帝国。工程设计总要有设计图吧,无论是纸质的还是电子的,是三维的还是二维的除了手工绘图外基本都在用的软件就是autodesk CAD和autodesk inventor。明白了吧,还是那句话,离了本店别无分店,这就是霸气,也就是霸道。

世界三大软件商就是三个垄断商业帝国,但是你却对他无可奈何,你可以抵制,但是你还必须要和他兼容,不然你无法融入你的工作环境,这就是王道了。比起这我,我国的腾讯、百度等就只能望洋兴叹。论市值,论产值,他们都不是第一,但是论影响力和重要性却不可或缺,这才是最强悍的软件商。

不要再纠结了:ARM与X86性能完全没有可比性

ARM与intel伴随着移动计算终端的迅速普及ARM处理器性能也在逐渐的提高,众多平板电脑,智能手机啊都出来双核甚至四核的了(比如国产的华为海思K3V2),于是乎网上不少水军开始叫嚣所谓的ARM时代来临了,真的是这样么?难道X86已经穷途末路了?非也。

要看一个处理器的优劣就要考察这个处理器的整个过程,CPU执行的整个过程中最慢的那个环节确定其运行速度与效率。

CPU工作的第一个环节是提取,就是把指令提取到CPU中的过程,这个过程的决定因素是内存带宽(CPU外频与总线带宽的乘积),在这个方面,ARM处理器据说还在攻克10GB/S大关(一说是刚刚攻克)而X86已经攻克了100GB/s了。也就是说假如ARM和X86处理器对内存带宽的要求是同样的话X86的处理速度会是ARM的至少十倍。(相关延伸:干掉CPU?手机ARM处理器与X86 CPU处理器的不同特点

肯定现在有人会说ARM的指令发射速度比X86快(因为ARM一直这样宣传的),ARM指令短小精悍这是优点,但是也是最致命的缺点(后面会说),通常一个X86指令的长度不超过3-5个ARM指令的长度,也就是说即使X86全部都使用长指令发射速度也应该是ARM的1/3到1/5更何况X86也有很多短指令。考虑到现在内存带宽上X86占据10倍以上的优势X86的运行速度也应该是ARM的至少两倍。

此外就是指令长度并不完全决定发射速度,不是说指令长度时三倍发射时间就是3倍,中间有很长的时间是指令间隙,所以紧靠指令短小来提高速度是不可能超过x86的。

但是仅仅看第一环节还是不行的,下面我们来看第二环节,就是解码过程。解码过程也是ARM粉丝们攻击X86的地方。说解码就先说说二者的指令集吧。ARM指令集是精简后的RISC精简指令集,而X86的是CISC复杂指令集。打个比方,RISC就是训练一直军队时,直接告诉他们,“拿起枪,上好子弹,冲过去”三个指令,而CISC就是告诉他们“冲锋”,直观上看CISC反而更简单是吧。但是实际上不是这样的,CISC复杂复杂在对“冲锋”的执行上,使用CISC指令的前提是你的军队经过足够的训练已经明白了冲锋这个概念,这个训练就是CPU的复杂度。假如现在要撤退怎么办呢,CISC就必须再训练一个指令是“撤退”而RISC只需要把最后的冲过去换成“快回来”就行了。所以从这个角度上看RISC更合理。

现在的X86实际上不能说是CISC因为它也把CISC指令拆分成好几段指令来执行,这样效率就很高了,而且CISC最大的有点是复杂指令执行的速度远比RISC快(RISC要执行好多简单指令来堆积成一个复杂指令)而现在电脑执行的指令中复杂指令远远高于简单指令,随着编程技术和编程语言的提高这类复杂指令会更多,因为这样可以大大减少应用程序的体积和响应时间。而RISC的特点是什么呢,适合简单重复的工作,比如并行计算,所以在大型机和服务器上用的很多,但是在个人计算机上非常不给力。

一个CISC指令通常需要至少3个RISC来堆砌,所以CISC的运行速度大概是是ARM的3倍,这还是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当然CISC效率没有RISC高,但是在现在的X86平台下表现还不明显。

第三个环节就是执行,执行效率高的处理器肯定效率高。直观的来看,ARM现在还在攻克1080p视频的软解(CPU解码)问题(据说已经能播放了),而早3年前core架构的处理器就能以10倍速度实现1080p视频解码,这就是效率的差距。

最后一个是写入速度,这是CPU最后的工作环节,很多人说ARM寄存器数量多,所以速度快,这也是基本过时的看法了。ARM寄存器多,可惜现在内存速度和寄存器速度相比已经差不多了,寄存器多反而说明ARM在结构上有待提高,因为寄存器可是很贵的哦。

最最后一点就是个人的一点看法ARM的优势在低功耗而不是性能,2000毫安时的电池就能让ARM工作十几个小时这是X86比不来的,但是X86超高的性能也绝对是ARM学不来的,所以呢,两者完全没有可比性,如果ARM加上intel指令集去装Windows,那完全是以己之短攻敌之长,同样X86在移动平台上也是这个道理,如果不是intel有这个星球上最强悍的半导体技术atom凌动根本就不会出现,而且凌动的表现也确实说明了X86在功耗上的劣势,不过毕竟intel技术很逆天的,凌动多多少少也算是成功了吧。

以后别动不动就说我手机什么双核1.6的,比你电脑都强之类的,要知道1G主频的赛扬都能流畅解码720p视频,1.6双核ARM解码时那CPU使用率……

理性看待Linux系统及与Windows的20点区别

这两天在网上读了一个帖子叫《firefox(火狐浏览器),即时通讯以及email客户端,而不必求爷爷告奶奶的要什么令我的系统可以运作的代码,而不会把系统变慢。我个人认为这等于不说。

15、使用“dpkg –get-selections > pkg.list”命令来获得一个完整详尽的已装软件列表,备份我的/etc和/home文件夹到一个独立分区,然后你就可以随时恢复你的系统了,而且超简单。要知道这些都不是Linux的东西,是组建,明白,如果你把ghost也当做Windows的组建你试试。

16、同时运行多个桌面,甚至可以让多用户同时登录并使用该机器。我认为这对于个人用户没有前途,Windows也可以装个插件开多桌面。而且Linux下也不过是内置了插件而已。

17、无损调整分区大小而不用担心会丢失数据。win7也行好不

18、硬件可以使用超过五年而无须更换。家里电脑装98运行10年了都没有问题

19、可以在OS(意为操作系统)安装的同时浏览网页!你是闲的了还是怎么了,安装os的时候浏览网页,你要想真这样做在PE下不就行了,这种东西也值得拿出来?

20、使用几乎所有的硬件,因为系统已经自带了驱动。只听说过有硬件在linux驱动不开的还没听说过Windows下驱动不开而Linux下驱动开的……

综上所述就是会所Linux是个很优秀的系统,但是优秀的地方不在这里,而在更深的地方,自由开源是Linux的核心,开放性与创新性是Linux的发展动力,别什么软件功能之类的东西也拿出来进行系统比较,要知道提起软件Windows的软件兼容性是Linux的十倍百倍都不止。

从官方安装RVM出现编译安装解释器出现错误的解决本办法

RVMRVM = ruby version manager,它本质上是一组shell脚本,通过从官方下载源码编译来获得ruby解释器,通过它可以让多个版本的解释器共存于一个环境下,这是很方便的。

使用rvm,有很多好处,你可以同时拥有多个ruby版本来运行不同的服务,而且每个解释器可以有自己的gems(第三方库)。而且由于是从官方下载源码编译,它可以第一时间拥有最新的解释器版本,而不用苦逼的等包管理器更新,实际上现在apt里也没有1.9.3版本的ruby。而且出于特殊目的用到老版本时,可以放心的安装而不会影响到现有服务。

从官方安装rvm,并且按照rvm requirement安装所有依赖后,编译安装解释器出现错误

Retrieving rubygems-
There is no checksum for 'http://production.cf.rubygems.org/rubygems/rubygems-.tgz' or 'rubygems-.tgz', it's not possible to validate it.
If you wish to continue with unverified download add '--verify-downloads 1' after the command.
There has been an error while trying to fetch the source. 
Halting the installation.

搜索后有人给出答案:
It looks like a bug, but it most likely is fixed already as I can not reproduce it, update RVM and try again:
rvm get stable
rvm rubygems current

升级rvm,然后重新安装rubygems,解释器出现错误的问题就解决了。

时代的印迹:微处理器(CPU)的诞生

所谓微处理器就是微型计算机中央处理器(CPU),微处理器的发展可以说就是个人计算机的发展,从intel第一款4004处理器到8080,到奔腾赛扬,再到现在的酷睿凌动,CPU的发展也就是一个时代的佐证,以现代的眼光来回味几十年的CPU发展史也许有以史为镜的意义吧。

intel的第一款微处理器是4004处理器,集成了2500个晶体管,主频为0.74MHz,性能在当时相当先进,在现在完全可以忽略……不过很快intel就推出了下一代处理器,就是8008,和数字编号一样,8008的运行速度是4004的两倍,当时还诞生了世界上第一款个人电脑,就是mark-8,采用大的处理器就是8008。

1974年intel推出了著名的8080处理器,该处理器大概集成了6000个晶体管。

1978年intel推出了8086处理器,集成晶体管2W个,紧接着推出了8088和80286处理器,80286就是大家熟悉的286电脑的核心,紧接着就是386,486等一系列型号的处理器。其中80486的集成晶体管达到了120W个,并且在处理器内设计了数学协处理器,极大的提高了CPU的数学运算能力。

1993年intel开发了其第五代处理器,这就是大名鼎鼎的奔腾,与之对应的AMD处理器是K6。奔腾当时坚持主频至上的原则,所以奔腾的主频都是相当高的,奔腾iii是第一款1GHz主频处理器,而奔腾IV是第一款超过2GHz主频的处理器。奔腾的另一个创新是超线程(伪双核)极大的提高了CPU效率,其4200W个晶体管的集成度也是当时前所未有的。

2005年intel推出了新一代处理器,即core(酷睿),其特点是效能至上。core内建核心显卡,智能睿频,智能降频,超线程等技术,再加上最新的22nm工艺,其效能是其他处理器难以比拟的。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22nm工艺后处理器将如何发展,超过22nm后纳米隧道效应将逐渐明显,晶体管可能会因隧道效应而击穿,所以22nm之后CPU如何发展还有很大的疑问。

此外,平行于奔腾系列的还有赛扬系列处理器,这个CPU是为了矫正当年奔腾的错误而开发的,其主频不高但是能耗很低,是intel实现效能之上的过度产品。

还有一个产品就是凌动系类(atom)这也是一个低性能CPU,但是能耗很低,低的吓人(据说已经做到了不到1W)是为了抗衡ARM处理器咄咄逼人的态势而发展的针对平板的手机的处理器,性能还行。(延伸:龙芯(据说已经有龙芯3B了),不要埋怨龙芯主频不够高,只是设计理念和发展思路不同而已。

PowerPoint 2010中实现随机播放的方法

PowerPoint 2010相比以前版本的PPT无论实在界面和性能上都大大的提高了,但是不幸的是竟然没有随机切换效果(随机播放)的功能了,有时候需要用却没办法实现很让人纠结。不过好在我们可以借助VBS脚本(宏)实现这个功能。

首先把PPT都做好,然后打开选项,自定义功能区,把开发工具勾上。

然后在开发工具选项卡中选“宏”,新建一个,把下面的代码贴进去:

Sub RandEffect()
    For i = 1 To ActivePresentation.Slides.Count
        With ActivePresentation.Slides(i).SlideShowTransition
            .AdvanceOnTime = msoTrue     '也可以选择定时切换 
            .AdvanceTime = 0             '定时时长为0秒 
            .EntryEffect = ppEffectRandom
            .Duration = 1.5               '切换时长1.5秒 
        End With 
    Next 
End Sub

保存成pptm格式,然后运行点宏,选 RandEffect,运行。
OK,全部的幻灯片都随机播放了,不过缺陷是只能随机到很基础的特效,很高端的那种还不行。

3G是什么意思?3G网络通讯技术定义

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诸多高性能的移动通讯设备的高速普及,使用3G网络的人也是越来越多了,只要是买手机都是智能手机(都支持3G网络),各大电信服务商也在努力推广自己的3G网络服务,那么究竟3G是什么意思呢?

3G是英文3rd Generation的缩写,是指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相对第一代模拟制式手机(一般称为1G)、和第二代GSM、TDMA等数字手机(一般称2G,我国2G标准就是GSM),而第三代的3G(WCDMA、CDMA 2000、TD-SCDMA,这三样3G标准国内都有用,它们有时候被统称为CDMA)手机一般的讲,是指将无线通信与国际互联网等多媒体通信结合的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它能够处理图片、音乐、视频流等多媒体形式,提供包括网页浏览、电话视频会议(比如可视通话)、电子商务等多种信息服务。为了提供这种服务,无线网络必须能够支持不同的数据传输速度,也就是说在室内、室外和行车的环境中能够支持至少2Mbps、384kbps以及144kbps的传输速度。

国际电信联盟(ITU)在2000年5月确定了WCDMA、CDMA 2000和TD-SCDMA(由中国提出)三个主流的3G网络无线接口标准,写入3G技术指导性文件《2000年国际移动通讯技术》,这份计划现在简称IMT-2000。所以现在很多技术文档中会有将3G直接称为IMT-2000的地方。

目前一般大家说3G就是在说WCDMA(由中国联通运营)、CDMA 2000(由中国电信运营)和TD-SCDMA网络(由中国移动运营),所以支持这些网络的手机也就成为3G手机了,支持这样的手机卡就成为3G卡了。比如电信的3G卡就是指使用这张卡在支持CDMA 2000网络的手机上可以接受CDMA 2000信号,联通的3G卡就是指使用这张卡可以在支持WCDMA网络的手机上接收WCDMA信号,移动的TD-SCDMA亦是如此。好了,我想介绍到这里您已经明白3G是什么意思了,如果您对3G网络相关的问题还有些疑问或见解欢迎留言,我们一起交流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