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 2011年和2017年我国进口食品不合格批次、主要原因与来源地数量》

《表2 2011年和2017年我国进口食品不合格批次、主要原因与来源地数量》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我国参与食品安全国际共治的动因与路径研究》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资料来源:原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进出口食品安全局发布的2011年、2017年1~12月进境不合格食品、化妆品信息,由笔者整理计算所得。

食品安全风险治理是全球性难题,并非中国独有,每个国家的消费者均面临不同程度的食品安全风险。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每年大约有200万人的死亡与不安全食品有关[7]。近年来,全球食品安全风险增加,世界各国均爆发了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如日本的“雪印”牛奶细菌感染事件、美国的“毒菠菜”事件和花生酱含沙门氏杆菌事件、英国的“疯牛病”事件和“马肉风波”、丹麦的“毒香肠”致死事件、德国的预包装烤肉含致病菌事件和“毒草莓”事件、蔓延整个欧洲的“毒鸡蛋”事件等。在此背景下,近年来,我国进口食品的安全风险逐年增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见表2)。第一,进口食品的不合格批次呈上升趋势。2011年,我国进口食品的不合格批次仅为1857批次,到2017年,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检出不合格进口食品共计6631批次,较2011年增长2.6倍,进口食品的质量安全风险增长明显。第二,进口食品的主要风险增强。伴随着进口食品不合格批次整体的快速增长,我国进口食品的主要风险不断强化,2011年、2017年,食品添加剂不合格的进口食品批次增长1.4倍,标签不合格的增长4.7倍,品质不合格的增长6.2倍,证书不合格的增长6.2倍,包装不合格的更是增长了惊人的17.3倍。第三,不合格进口食品的来源地逐步扩大。2011年不合格进口食品来自67个国家和地区,到2017年不合格进口食品的来源国家和地区已经增长到94个,增长40.3%。这是一个不好的现象,表明不合格进口食品的来源地逐步扩大,不利于我国对进口食品的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