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5 1993—2013年土地利用/覆盖类型相对地表温度》

《表5 1993—2013年土地利用/覆盖类型相对地表温度》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福州主城区绿色空间演化的热环境效应差异》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通过比较各土地利用/覆被类型的相对地表温度(表5),观察其对研究区地表热环境的贡献特性可以发现,各年份中城市绿色空间对地表热环境具有显著的降温效应,RLST在-11.48~-1.20℃,其中水体贡献度最大,其次是湿地和林/草地;而建设用地与裸地则与绿色空间相反,RLST最高分别达到5.03℃和9.67℃;农田对地表温度的影响不大。通过对比绿色空间面积和LST的变化知道(图7),研究区总的绿色空间面积对其内部平均相对地表温度具有一定的负影响,面积越少,对应的内部平均地表温度越高,20年间绿色空间总面积减少37.60 km2,地表温度则上升了8.34℃,单位面积的影响幅度为-0.22℃·km-2。综上所述,下垫面的温度分布总体上表现出与土地利用/覆盖类型很强的相关性。不同的用地类型引起的降温效果不同,依次排序为水体>湿地>林/草地>农田>建设用地>裸地。城市绿色空间与低温区在空间分布上较为一致,建设用地又是城市化进程中高温区最主要的用地贡献类型,由于不透水面的覆盖、密集的人类活动和大量的能量消耗等导致其增温贡献最为明显,因此两者之间的演化必然加剧温差幅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