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大陆地壳主要成分估值》

《表1 大陆地壳主要成分估值》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全球超大型斑岩铜矿浅析》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资料来源:Rudnick et al.,2003.

目前地质学家们对地球的直接研究仅限于上地壳,下地壳及更深处仅能根据地球物理测试及相关资料间接推测(地质学家们对此分歧较大,学派众多).地壳平均密度为2.8 g/cm3,地壳主要由密度在2.5~3.0 g/cm3的硅酸盐组成(表1)[19-22];地幔密度为4.5 g/cm3.下地壳加厚和下地壳-上地幔软流圈的拆沉作用,形成密度较高(约3.5 g/cm3)的镁铁质麻粒岩相、榴辉岩相、橄榄岩相等[19-24],在软流圈中因熔融体积膨胀而导致密度降低.因此软流圈与高密度相关的有色金属、黑色金属、贵金属、稀有稀土元素等成矿物质明显富集.Cu为中度不相容元素[7,25,26],在特定地质作用下,能大规模以成矿流体形式上涌并完成富集作用,为世界级超大型斑岩铜矿提供成矿物质来源.从特提斯-喜马拉雅成矿带和太平洋东部边缘成矿带上主要矿床来看,除产出斑岩铜矿外,也是有色金属、贵金属、黑色金属、稀有稀土及分散元素等大型—超大型矿床系列集中产出地[3,13-17],如罗布萨铬铁矿、金顶铅锌矿、临沧锗矿等为代表的超大型矿床系列.要完成大规模成矿作用,必须有更大规模来源支撑.顾学祥等提出喜马拉雅运动控制下的深部过程和成矿作用有关[27],李定谋等[28]、王登红等[13-14]、黄波等[16-17]在研究三江成矿带时指出:特提斯-喜马拉雅成矿带大规模矿床产出,必须以大规模深源性成矿物源为前提,并在有利条件下完成各种成矿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