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4 稻虾共作模式和中稻单作模式的N循环与平衡状况》

《表4 稻虾共作模式和中稻单作模式的N循环与平衡状况》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稻虾共作模式氮和磷循环特征及平衡状况》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CR:稻虾共作模式;MR:中稻单作模式。

由表4可知,中稻单作模式中N输入主要是化学肥料、灌溉水及中稻秧苗带入,其中化肥N占总输入的76.0%。中稻单作模式只有初级生产,所以N输出主要是收获的水稻籽粒,输出N为97.2 kg·hm-2;水稻栽培系统循环的N主要是水稻秸秆N、水稻根系N和杂草N,其分别占循环总量的73.7%、13.2%和13.1%。稻虾共作模式因有次级生产——克氏原螯虾的引入,N的输入、输出以及循环量均高于中稻单作模式。稻虾共作模式N输入,化肥N占54.8%,饲料N占24.1%;稻虾共作模式N输出为142.5 kg·hm-2,其中水稻籽粒N占72.0%,而成虾N占19.6%;系统循环的N主要为水稻秸秆N、水稻根系N和虾壳N,其分别占循环总量的72.0%、14.9%和13.1%。两种模式的N输出/输入均小于1,且稻虾共作模式N输出/输入比均低于中稻单作模式,这主要与系统中加入次级生产后,N输入量大幅提高有关。稻虾共作模式和中稻单作模式的土壤截存的N分别为166.7 kg·hm-2和117.5 kg·hm-2,根据物质循环与平衡的原理推算出系统N表观损失量(N输入-N输出-土壤N截留量),稻虾共作模式和中稻单作模式的N表观损失量分别为19.2 kg·hm-2和9.0 kg·hm-2,可见稻虾共作模式有利于土壤中N素累积,但增加了系统N表观损失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