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2 四组患者手术相关资料的比较[±s, n (%) ]》

《表2 四组患者手术相关资料的比较[±s, n (%) ]》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四种方法治疗继发孔房间隔缺损的比较》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注:与B组比较,*P<0.05;C、D两组比较,**P<0.05;AB组、CD组分别合并后再比较,##P<0.05

最早出现的是经皮导管介入封堵术,在1976年由King和Miller尝试成功[5]。该技术通过静脉建立输送轨道,将封堵器嵌顿夹持留置于原ASD处而治愈该病。不需劈开胸骨,也不需要借助体外循环技术,把对机体的手术创伤、体外循环缺血缺氧性损伤都降到了最低;甚至都不需要全麻;术后也不需要呼吸机辅助通气,肺炎肺不张发生率低;患者术后恢复快,可以尽快下床活动、重返工作岗位,缩短了总住院时间(表2);节约时间与经济成本;没有手术切口、美容效果好;没有出血,避免了输血相关并发症。因而是治疗ASD的优选方法。但也有一些缺点,由于其经股静脉建立输送轨道到达心房,路程不仅长(约1 m),而且迂曲,兼之右心房空间狭小,可操作性就变得较差;近来有文章报道称经颈内静脉用可调弯鞘行微创ASD封堵[6]。同时输送轨道的牵拉应力使封堵器伞面与房间隔平面成角,在释放封堵器时很难使两者尽可能平行;因而,这就要求ASD的各个边缘都比较结实,才能卡紧封堵器不使移位或发生残余漏;文中A组即有1例发生较大残余漏而中转开胸手术修补。另外还要求ASD的各个边缘均较宽、缺损也不能过大,预置入的封堵器直径不能超过房间隔总长度[7],其边缘就不会过于毗邻附近的重要心内结构如二、三尖瓣房室结等,否则容易压迫而导致传导阻滞、瓣膜反流等,甚至可能因此而中转为正中开胸手术。再者输送轨道本身有一定的外径,2岁以下的小孩股静脉管径尚不能容纳,不适合选用该术。最后,操作中也需要用到C臂机,医生、患者都会受到一定的X射线损伤,尤其不利于生长发育期的儿童患者。都会对这些都限制了该技术的临床应用,适应症也最严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