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67例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

《表1 67例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在子宫内膜癌初始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2014年1月—2015年12月在中山大学附属江门医院妇科经病理证实并接受手术治疗的子宫内膜癌初治患者95例,除病灶局限在子宫内膜层、G1及晚期、合并严重内科合并症行姑息性手术的患者,共67例行系统性盆腔及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术,采取腹腔镜或经腹手术,切除范围上界达肠系膜下动脉水平。病理诊断根据ISGP/WHO组织学分类及诊断标准,手术病理分期根据FIGO2009年标准。所有患者术前均检测血清CA125、CA199、人附睾蛋白-4(Human Epididymis Proten 4,HE4),CA199、HE4:电化发光法,罗氏cobas_e601配套试剂;CA125:化学发光法,贝克曼unicelDxI800配套试剂。67例患者平均年龄57.18岁(32~70岁),其中FIGO分期Ⅰ期45例(67.16%)、Ⅱ期8例(11.94%)、Ⅲ期11例(16.42%)、Ⅳ期3例(4.48%),子宫内膜样腺癌63例、透明细胞癌2例、浆液性乳头样癌2例。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见表1。将患者分为低危组(G1、G2,肌层受累<1/2,淋巴结阴性),中危组(G1、G2,肌层受累≥1/2;G3、肌层受累<1/2),高危组(G3、肌层受累≥1/2;宫颈受累;特殊病理类型;宫外病变;淋巴结阳性)[1],其中低危组23例(34.33%),中危组17例(25.37%),高危组27例(4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