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4 灰的元素原子百分比 (%)》

《表4 灰的元素原子百分比 (%)》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秸秆中钾元素对生物质成灰特性的影响研究》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图1为酸洗前后灰的10000倍电镜扫描图,对酸洗前后灰表面各2点(1、2、3、4)进行元素质量分数及原子百分比测定,如表3、表4所示。由图1可看出未经酸洗的秸秆灰呈纤维状,且表面附着球状松散的小颗粒。由表3、表4可知点1处的Si元素含量较多,其中Si元素与K元素的物质的量之比MSi∶MK=5∶3,由于灰中各矿物质元素大部分以氧化物形式存在,但K2O不稳定,它与SiO2反应形成K2O·n SiO2,由分子式可知,每2 mol K至少消耗1 mol Si,剩余SiO2可能单独存在或与MgO、CaO形成共熔物。点2处与点1处相比,点2处的Si元素含量明显减少,但Cl、K、Ca等元素含量增加,其中的Si元素与K元素的物质的量之比MSi∶MK略小于1,因此推测K元素一部分以K2O·n SiO2形式存在,剩余部分以等离子态(KCl)形式存在,MgO、CaO单独存在。酸洗后的秸秆灰出现断裂现象且表面附着少许颗粒,推断是K、Ca、Mg的减少造成的。点3处与点1处相比,Si元素含量相对增加,K、Ca、Mg元素含量明显减少,其中点3处Si元素与K元素的物质的量之比MSi∶MK=7∶1,说明此处灰由K2O·nSiO2和SiO2组成。点4处与点3处相比,Si、K元素含量相差不多,Ca、Mg元素含量明显增多,说明酸洗后Mg、Ca元素基本析出,附着在表面,其中点4处Si元素与K元素的物质的量之比MSi∶MK=6∶1,Si元素一部分以K2O·n SiO2形式存在,其余可能与MgO结合。点4处与点2处相比,K元素含量明显减少,小而紧密的球状灰变得大而松散,说明灰表面形成孔洞由于生物质在燃烧过程中有机物的燃烧和挥发分的析出,以及K元素高温下易析出并主要以颗粒形式存在于灰的外表面,K元素具有可明显增加粘结性的特点,与Si、Ca氧化物粘结附着于灰表面而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