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 常见报道的修复铬污染土壤的粘土矿物》

《表1 常见报道的修复铬污染土壤的粘土矿物》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粘土矿物作用下铬的迁移转化机理研究进展》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岩石风化、火山爆发等自然活动会产生铬,矿山开采、工业活动、污水灌溉、化肥施用等人为活动会加速其迁移释放(Oze et al.,2004;Kazakis et al.,2015;宁翠萍等,2017;Mills et al.,2011;王珑,2013)。环境中的铬主要以Cr(III)和Cr(VI)形式赋存,Cr3+主要来源于岩石风化,一般以生物难利用的形式存在于土壤、沉积物、矿石之中,迁移性小(朱月珍,1982) ,Cr6+、(Cr O4)2-主要由人为活动产生,一般存在于水环境系统(Mills et al.,2011)。不同价态的铬毒性差异较大,Cr(VI)毒性是Cr(III)的100倍左右,人体摄入过量的Cr(VI),会引发癌症(谢文强,2016;Shanker et al.,2005;Costa,2003)。根据2014年《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的调查结果,中国土地铬点位超标率为1.1%,其中82%左右为轻微超标。且土壤系统中,铬不易淋溶、难以被微生物降解。因土壤圈与人类生活密切关联,土壤铬含量超标必然会通过食物链影响到人类健康,因此,土壤铬污染治理刻不容缓。矿物(原生矿物、粘粒矿物),约占土壤固相总质量的90%以上,其结晶度差、活性较高(郝艳玲等,2005;吴大清等,2000),对重金属铬的迁移转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被广泛应用于铬污染土壤修复(表1)。探究粘土矿物作用下铬的迁移转化机理,不仅对提高土壤自净能力,而且对于铬污染土壤的修复都具有深远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