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3 生态功能区内核密度值》

《表3 生态功能区内核密度值》   提示:宽带有限、当前游客访问压缩模式
本系列图表出处文件名:随高清版一同展现
《中国自然保护地空间重叠分析与保护地体系优化整合对策》


  1. 获取 高清版本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1. 下载图表忘记账户?点击这里登录

运用Arc GIS软件将重叠保护地核密度与生态功能区的分布叠加后,重叠现象集中的生态功能区如图2所示(附录1)。鲁中山区土壤保持重要区(编号47,Mean=9.8)、皖江湿地洪水调蓄重要区(编号61,Mean=7.9)、大别山水源涵养与土壤保持重要区(编号6,Mean=7.8)、天目山–怀玉山区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重要区(编号7,Mean=6.3)、淮河中游洪水调蓄重要区(编号62,Mean=6.2)、太行山区水源涵养与土壤保持重要区(编号5,Mean=6.2)、洞庭湖洪水调蓄与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区(编号59,Mean=6.0)等重要生态功能区平均核密度指数大于6,为重叠保护地高集中区域,其中鲁中山区土壤保持重要区(编号47,Max=12.2)、太行山区水源涵养与土壤保持重要区(编号5,Max=11.2)存在核密度大于10的高密度集中区域,大别山水源涵养与土壤保持重要区(编号6,Max=9.8)、天目山–怀玉山区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重要区(编号7,Max=9.8)、皖江湿地洪水调蓄重要区(编号61,Max=9.8)、淮河中游洪水调蓄重要区(编号62,Max=8.9)存在大于8的区域(表3)。